劉淑華
【摘? ? 要】《道德與法治》是初中思想品德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塑造初中學生良好的道德品質和法治觀念的主要方法,更是初中素質教育的需要所在。如何在初中階段實施道德與法治教育教學尤為重要,因此,通過探究初中道德與法治有效教學策略,為教師更好地開展道德與法治教學活動提供幫助。
【關鍵詞】初中道德與法治? 教學方法? 策略探究
中圖分類號:G4? ? ? 文獻標識碼: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9.18.036
初中是學生學習生涯中最特殊的階段,因為好的學習習慣以及思維方式等都是在這個階段逐漸形成的。因此,教師要趁著學生的可塑性還在的時候就對他們進行潛移默化的教育,利用各種各樣并且適合他們的教學方法來增強他們的道德素質和法律意識,讓這些外在附加上去的思想意識真正內化為他們自身的價值觀念。接下來,本文就給出幾點意見和建議。
一、強調精彩導入,創設生動情景
道德與法治課程教學,教師要轉變理念,關注學生的主體地位,特別是在師生對話中,要強調學生的自主性,激發學生的參與意識,只有讓學生主動思考,才能更好地釋疑解惑,提升課堂教學質量。課堂導入是教法創新的關鍵點,要創設生動的學習情境,增強學生對道德與法治課程的學習熱情。如在學習《青青的腳步、青青的氣息》一節時,我們可以在課堂伊始,用多媒體導入《青春舞曲》,將青春以歌聲來表現,讓學生從聆聽中感受青春的腳步,體會“花兒謝了,明年還是一樣的開;而我的青春,一去無蹤影,我的青春,小鳥一去不回來……”事實上,在激昂、歡快的音樂聲中,初中學生對生活、對自我的情感體驗得到了激發,也讓學生能夠從內心體驗到青春的朝氣蓬勃,也讓課堂煥發出青春活力。如此一來,對本節課程知識的情感鋪墊,能夠很好地導入本節知識點,也讓學生的學習事半功倍。
二、與家庭教育緊密結合
初中素質教育是以學生為主體的,是培養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合格學生,而學校教育無論是從時間上,還是空間上都有一定的限制,因此,初中道德與法治教育的有效教學離不開家庭教育,教師一方面要積極與學生家長保持聯系,及時向家長匯報學生思想、心理等方面的表現,尤其是涉及到道德與法治教育內容的學生情況更要及時進行交流溝通,另一方面,通過與家長的聯系合作,能夠幫助教師準確掌握學生在家庭生活中、在社會活動中的行為表現,以及是否能夠做到知法、守法等等,便于教師有針對性的實施有效的道德與法治教育。另外,教師在與家長共同實施有效的道德與法治教學活動中,要時刻提醒家長能夠做好表率,也就是在平日的生活中,要注重自身的道德修養,能夠給自己的孩子帶好頭。這樣才能夠為初中道德與法治有效教學提供保障。
三、突出提問技巧,激活學生學習動力
學習源于思考,而思考是前進的基石。道德與法治課程教學,很多情況下教師將知識點的梳理與呈現作為重要任務,忽視了學生對道德與法治與生活的關聯,與自我的聯系。學習知識是課標要求,但教法需要創新,需要關注學生的自身理解,強調問題意識,突出問題教學,讓學生從問題中加深對知識的理解,更有助于提升學生德育品質、法治意識。
在學習《生活離不開法》一節時,對于生活與法律的關系,應該如何呈現?很顯然,生活中的法律現象最為常見,而這些現象往往更能夠吸引學生的注意力。面對道德、法律、紀律,盡管其概念不同,但其所表現的生活現象,有助于學生從中洞悉內涵,加深對概念的理解。還有,道德與法律兩者既相互聯系,又具備不同的內涵。如果我們將法律與生活進行單獨探析,則喪失了生活的意義,也難以激發學生對法律的感性認識。我們可以在課堂上導入辯論環節,設置辯論話題“老人摔倒,該不該扶”,讓學生自行分組,確定正方、反方,就各自的理由、觀點以及所反映的道德與法律現象進行辯證看待,教師也要根據學生的辯論,適時給予點撥和指導,確定法律與生活的融合,增進學生對道德與法治課程的參與熱情,從辯論中獲得知識認同。所以說,我們從知識點的梳理與教法的呈現上,將知識的理解與生活現象進行關聯,突出學生對生活中法律問題的關注,正確看待生活中的法律問題,做一名知法、懂法、用法的好學生。
四、道德、法治齊頭并進,相得益彰
顯然,初中道德與法治這門學科分為道德和法治兩個方面的學習。一方面,道德思想價值觀的教育是為了全面提升學生的自身素養,不斷提高學生的道德情操以及人文素養,能夠在生活中自覺起到帶頭作用,規范自己的道德行為和思想意識;另一方面,教師對學生進行法律法規的普及和教學,讓初中生能夠盡早的具備基本的法律法規意識,培養好遵紀守法的良好習慣,能夠在日常生活中積極主動的維護法律,并知法守法。這樣的教學能夠大大降低學生因不懂法律而造成事故的悲劇發生幾率。因此,初中道德與法治的教學十分必要且重要。
在道德方面的教學中,教師要讓初中生銘記道德基準,鍛煉他們明辨是非的能力,在學習生活中能夠規范自己的行為和意識,犯錯后能夠意識到自己的錯誤并且積極改正。教師要讓學生對自己的行為負責,引導他們對美好的事物產生一種積極向我的情緒,不斷去追求;而那些丑惡的社會現象也要適當展示給學生們,讓他們感受到現實社會的殘酷和黑暗,并且能夠從中產生厭惡的情緒,以此來激勵他們培養道德情操。在書面教育之后,教師還應當時常組織一些與道德意識相關聯的活動,例如讓學生表演情景劇,舉辦小報大賽或者進行道德評比等活動。這樣有趣的方式能夠讓學生在實踐中不斷提升自己的道德素質,在潛移默化中影響學生的思想觀念,真正達到教育的效果和目的。
而在法律法規的教學方面,教師要注重法律知識的嚴肅性和權威性,一定要確保每個學生都有最基本的法律意識,能夠清楚的分辨什么是違法的,什么是合法的。而傳播法律知識的最好方法便是組織學生聽有關方面的講座,觀看典型事例的視頻和案件。通過這種直觀的方式讓學生感受到法律法規的重要性,帶給他們心靈和思想上的沖擊,這樣才能印象深刻。當然,法治意識的宣傳和培養離不開大家的共同努力,教師應該充分結合學校、家庭和社會三個方面的因素來教育學生,在方方面面,時時刻刻都影響學生。
總之,在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中,不斷探索教法創新,以培養學生的道德品質與法律意識為使命,關注學生的主體地位,拓寬教學思路與視野,增進學生對道德與法治的學習興趣,提升課堂教學參與熱情,最終實現課堂教學效率的全面提升。
參考文獻
[1]秦洋.初中道德與法治學科核心素養培養的教學實踐與探索[J].華夏教師,2018(27):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