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內容摘要:魯迅先生一生都在為喚醒國人而筆耕不綴,在他去世前兩年的時候,寫下了以篇幅短小精悍,語言尖銳犀利著稱的《拿來主義》。那么,什么是拿來主義,要拿來什么,怎么拿?今天我們就共同學習魯迅先生這篇《拿來主義》,來尋找問題的答案。
關鍵詞:《拿來主義》 教學設計 魯迅
第一課時
【教學目標】
1.了解雜文的特點;學習先破后立的論證結構。
2.在閱讀全文的基礎上,合作探究“送去主義”的實質和危害;體會魯迅雜文的語言特點。
3.感受作者在對待文化遺產問題時的態度,體會作者對當時統治者的批判和諷刺。
【教學重難點】
分析“送去主義”的實質和危害。
【教學過程】
一.新課導入
作為我們語文課本中的老熟人,魯迅先生一生都在為喚醒國人而筆耕不綴。前幾天我們才學習過他的《記念劉和珍君》,在那篇文章中,魯迅先生深切悼念壯烈犧牲的劉和珍君,因為寫了這篇文章抨擊段祺瑞政府屠殺學生的罪行,而遭到追捕,但在避難期間他也沒有停止寫作。在他去世前兩年的時候,寫下了以篇幅短小精悍,語言尖銳犀利著稱的《拿來主義》。看到這個名字,我們都很好奇,什么是拿來主義,要拿來什么,怎么拿?今天我們就共同走進這篇《拿來主義》,來尋找問題的答案。
二.課文研討
1.思路初探
(1)這篇文章的題目是拿來主義,那么請同學們仔細閱讀全文,然后用原文中的話回答:什么是拿來主義?
明確:文章第五段明確表述:“送去之外,還得拿來,是為拿來主義。”
(2)我們知道了什么是拿來主義,那除了拿來主義還有什么?
明確:送去主義
(3)那又送去了什么呢?讓我們帶著這個疑問,來學習文章的前半部分,分析魯迅先生都寫了哪些內容。
總結:文章的第五自然段作為全文的過渡段,有著承上啟下的重要作用,前半部分講的是“送去”,后半部分說的是“拿來”。
本節課主要研究對象是“送去”。
2.重點學習
(1)在過渡段的劃分后,我們可以明確文章被分為兩部分,第一部分是從第一自然段到第四自然段。請同學們在閱讀前四段后思考:魯迅先生在這一部分之中,都提到了哪些主義?重點揭露和批判什么主義?
明確:批判“閉關主義”和“送去主義”,重點在后者。由清政府主導的閉關鎖國使得國家處于被動局面,處處挨打,后來因為帝國主義的炮火打開了國門,又導致國民黨政府實行送去主義,一味地將本國的好東西送去列強國家,這也從側面反映出了送去主義的實質。
(2)“送去主義”都送去了什么?
明確:從時間上看,一直在送;從數量上看,逐漸減少,實質上是逐漸斷送我國的民族文化。
①為什么要用“捧”?
明確:從甲骨文字體看出是雙手托著,表現出恭敬鄭重之意,此處諷刺國民黨政府媚外丑惡嘴臉。
②注意文章中的這兩句話,“不知后事如何”,“也可以算得顯出一點進步了”魯迅先生寫這兩句話有什么目的?
明確:“不知后事如何”說的是古董,國民黨政府在把股東送出去以后不會再把它們拿回來了,這樣的“后事”我們都可以想到,魯迅先生一樣可以想到,既然知道后事卻說不知,這是把話反著說;同樣的,“也可以算得是顯出一點進步了”說的是活人代替了古董送出去,古董送沒了之后要開始送人出去,這其實是當時國家的衰敗,并不是進步,這里也是把話反著說,這種把話反著說的寫法便是反語。
反語是指正話反說或反話正說,運用跟本意相反的詞語來表達此意,含有否定、諷刺以及嘲弄的意思,帶有強烈的感情色彩。
(3)在舉例論證之前,有這樣一句話:“別的且不說罷”,為什么要在舉例之前提到這樣一句話?起了什么作用?
明確:本處補充背景資料:魯迅先生在1934年6月4日寫的這篇文章,在當時的國際背景下,日本帝國主義開始侵略東北華北地區,而當時的執政黨—國民黨政府軟弱無能,被迫實行賣國主義政策,把本國的資源、土地、主權等等都送給別國。
在當時的情況下,國民黨政府不僅僅是把學藝上的東西向外送,還有土地、資源、領土,但在這里單把學藝上的東西拿出來舉例,深入挖掘,使得讀者了解具體,感受深刻,而加上這樣一句話是為了限制接下來所講的內容,對要講事例限定范圍,只講學藝上的事。
(4)第二段可不可以合入到第一段中?原因?
明確:當時的人們都沒有想到在送去之外還要拿來,處在被動挨打的局面里。這里單獨成段是為了強調沒有人提出拿來,提醒世人。
(5)從前面的內容我們可以了解到當時的國民黨政府一味地實行送去主義。只送去不拿來的后果是怎樣的呢?“送去主義”的后果在哪一段體現?(第三段)第三段有一處論證方法,同學們閱讀文本分析是什么論證方法?(類比論證)
明確:類比論證是一種通過已知事物(或事例)與跟它有某些相同特點的事物(或事例)進行比較類推從而證明論點的論證方法。
(6)在此處是什么與什么比較類推?
明確:①后果是我們的子孫,“當佳節大典之際,他們拿不出東西來,只好磕頭賀喜,討一點殘羹冷炙做獎賞”。“磕頭賀喜”和“討飯做獎賞”這類行為是在乞丐身上才會有的,魯迅先生把我們的子孫形容成乞丐的樣子,在失去了土地資源主權的情況下,子孫只能向列強國家乞討,可以看出一味地送去會導致我們的子孫無法在大國面前抬首挺胸,我們的國家也沒有機會壯大富強。
②分析“殘羹冷炙”可以得出:先看課下注釋,“吃剩的飯菜”、“權貴的施舍”,由當時的歷史背景可以明確,是帝國主義列強國家在我國領土不停侵占掠奪之后,剩下的不需要的東西施舍給子孫,作者使用這樣的一個詞語形象的把帝國列強瘋狂掠奪的丑惡嘴臉暴露的淋漓盡致,語言生動,感染力強。
小結:聯系時代背景我們可以知道,在鴉片戰爭爆發以后,中國開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魯迅在這里用煤資源代表我國領土主權,在未來會被賣國者全部送出去,國家衰敗最終也只能淪為別國殖民地。魯迅先生用極具諷刺的語言批判國民黨政府卑躬屈膝媚外姿態和帝國列強侵占別國的丑惡嘴臉。
(7)朗讀第四節,思考回答:這一節中區別了哪兩個詞?為何這樣區別?對“我在這里不想舉出實例”應怎樣理解?
①區別“拋來”與“拋給”
明確:舉例講解兩個詞的不同,拋來可以選擇接不接受,拋給表示被動接受。
聯系上下文,聯系上文“拋給”的原因,聯系下文“送來”的東西,展示出帝國主義列強的姿態。
②“我在這里不想舉出實例”,從課文注釋可以了解到當時帝國主義列強運來的物品都對我們的國家造成了可怕的影響,鴉片毒害了我們的國家,廢槍炮本來就是廢品,香粉和電影也讓當時蒙蔽的國民接受不能。還有其他許多例子,但魯迅先生因為當時的社會對輿論的控制,沒有全部舉出,體現了其寫作語言的隱晦性以及含義深刻。
3.總結
以上是文章的第一部分。這一部分揭示了當時政治制度從“閉關主義”轉變為“送去主義”,國民黨政府一味實行送去主義對當時的社會造成重大傷害,用舉例論證論述繼續送去會葬送民族文化,用類比論證論述繼續送去最終國家會淪為殖民地,用了兩個論證方法表現對國民黨政府趨炎附勢、為親近列強不惜賣國行為的諷刺;批判帝國主義列強國家殘忍侵略國家這一行為。這一部分論述了送去主義的實質和危害,下節課我們繼續學習拿來主義。
三.作業布置
預習課文后半部分,思考拿來主義應該拿來什么?怎樣拿來?下節課繼續學習。
第二課時
【教學目標】
1.體會作者幽默、犀利的語言風格。
2.理清全文的思路,掌握拿來主義的具體內涵。
3.學習作者正確對待傳統文化和外來文化的方法—批判繼承創新。
【教學重難點】
理解“拿來主義”的實質內涵,學習運用比喻闡釋深刻道理的寫作方法。
【教學過程】
一.導入
上節課我們梳理了“送去主義”的實質和危害,這節課繼續學習“拿來主義”。
二.教學流程
1.思考回答:上節課我們共同學習了“送去主義”,那么對于接下來我們要了解的拿來主義,魯迅先生是怎樣引出來的呢?又是怎樣描寫的呢?哪些詞語飽含了諷刺的意味?
明確:上節課已經分析了課文第五自然段是全文的過渡段,寫出“并不想對于送去主義再說什么”,由對“送去主義”的話題終結來引出“拿來主義”,先破后立。在文章的前半部分作者重點批判了國民黨政府實行的“送去主義”,是為破,緊接著提出了“拿來主義”的主張,是為立。作者使用“摩登”一詞強烈諷刺和批判國民黨政府奉行的“送去主義”,趨炎附勢,仿佛趕時髦一般。又用“吝嗇”和第一自然段的“大度”一詞前后對接,相互關照,對實行“送去主義”的政府進一步批判諷刺。
2.作者提出了拿來主義,那么究竟應該怎么拿?文中具體在哪里寫出了方法?應該怎樣理解?
明確:在文章的第七自然段,指出根據我們自己的需要,主動地“運用腦髓,放出眼光,自己來拿”。
“運用腦髓”是指我們要用智慧獨立思考,有獨到見解;“放出眼光”是指要對未來發展有獨到眼光,對事物有辨別力;“自己來拿”是指要有選擇,自己來拿。
3.作者用什么事物來比喻闡明對待文化遺產的態度?批判了哪三種錯誤傾向?表現這些傾向的關鍵詞語是哪些?
明確:作者通過形象的比喻論證方法,大宅子就是文化遺產,繼承大宅子就是繼承文化遺產。孱頭的實質是害怕繼承拒絕借鑒的逃避主義;昏蛋的實質是盲目排斥的虛無主義,指左派幼稚病患者;廢物的實質是崇洋媚外全盤西化的投降主義。
4.“拿來主義”者是怎樣“挑選”文化遺產的?是怎樣說理的?
明確:運用比喻說理,形象生動,幽默含蓄而鋒芒畢露。
“拿來主義”者對待文化遺產應該是取其精華,去其糟粕。
5.齊讀最后一段,分析文章精華所在。
明確:第一句:作者強調“拿來”的主張,是對全文的總結和概括,表明自己的觀點和態度。
第二句:是對前面一自然段內容的歸納總結,對事物合理判斷,運用智慧對文化遺產有辨別地進行處理。
第三句:指出“拿來”的目的,對文化遺產有辨別的處理后,合理地進行加工和創造。
第四句:與第八自然段中的“孱頭”、“昏蛋”等詞呼應,提出在對待文化遺產的標準,對待文化遺產首先本人要沉著、勇猛、有辨別、不自私。只有擁有良好品質和智慧頭腦的人才可以正確的進行拿來。
第五句:本句是全文的中心,作者采用用排比的手法,使用雙重否定來強調實行“拿來主義”的必要性與重要性;言簡意賅,感情真切。
6.全文脈絡分析(板書)
7.總結
魯迅先生的這篇文章至今仍放射著思想的光輝。在當時的社會背景中,普通民眾對于所處時代的發展一直表現出麻木、無腦式跟隨,一些有想法、有作為的先進人物被社會勢力無情的摧毀,在那樣的條件下,我們的魯迅先生任然不放棄自己棄醫從文的最初的目標,一直致力于喚醒當時渾渾噩噩的中國社會,他用有力的筆伐,犀利的言辭,對反動政府的批判,這種大無畏精神也是我們需要學習和思考的。從這篇文章中我們也可以了解到魯迅先生對于“拿來主義”的主張,那這也是對我們現實生活中發現創造帶來了啟示和深思。在我們實際社會生活中,也不可避免的出現新事物,新發現,我們要做到用智慧的頭腦,有辨別的進行接納創造,完成“拿來主義”。
三.作業布置
完成課后習題。
(作者介紹:初勝男,渤海大學教育科學學院學科教學專業學位研究生,研究方向:學科教學語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