鐘秀娟
摘 要:創新是時代的最強音。創新不僅是科學家、發明家的事,平民百姓也可創新。建設創新型國家依靠創新型人才,創新型人才地培養呼喚創新教育。創新教育是以培養人的創新能力為核心,以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為基本價值取向,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創新觀念和創新態度的教育。
關鍵詞:小學語文;教學創新;應用
前言:時代進步發展趨勢下,教育行業也隨之呈現快速發展趨勢,知識創新和知識應用能力的培養逐漸發展成為教育行業的教學重點,與上述能力教導培養有關的創新教育理念逐漸被民眾所提出,并廣泛應用于學科教學活動之中,極大地滿足了當下素質教育的需求。小學階段學科教學活動的開展,是學生接觸學科知識的初始階段,基于現代人才培養理念,教學工作者應積極強化創新教育理念在該學科教學活動中的應用,不斷探索培養學生創新思維、創新能力的教學方式。
1小學語文教學過程中存在的問題
1.1教學方式單一,學生被動學習
在小學語文教學過程中,大多數教師還只是依靠教材來傳授知識,采用教師在講臺講,學生坐在下面聽的教學方式。這樣靜態灌輸的教學方式導致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缺乏主動性,一味地跟著教師和教材,對知識沒有自己的理解和看法,學習載體只有教材,對知識掌握的不夠全面。
1.2教學內容脫離學生的生活實際
語文作為一門豐富多彩的學科,教師應該將教學內容與學生的生活實際相聯系,讓學生體會到語文存在于生活的方方面面,促進語文知識的快速吸收。目前,在一些小學語文的教學實踐中,并沒有體現語文與學生息息相關的內容,不能將教學內容與學生生活實際緊密聯系起來,使學生對知識的理解不全面、不徹底,不能真正感悟語文知識的內容和意義。
1.3教學觀念和教學方式較為落后
大多數小學語文教師依舊保留著傳統的教學觀念,不能滿足當今社會發展的需求。傳統的教學方式不能吸引學生的注意力,不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并且難以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使學生在語文學習中缺少激情。一些照搬照抄教材內容的教學方式,使課堂缺乏教學新意和教學活力,沒有更好地啟發學生的思維,課堂互動較少,極大降低了學生的學習熱情。
2小學語文教學創新措施
2.1課型創新
課型創新的目的是為了培養學生自學性、自悟性。在《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決定》中提出了在教學中要大力推廣、積極實行啟發式和討論式教學,從而進一步提升學生獨立思考的能力,全面提升教學質量。這是第一次將啟發式和討論式教學寫進《決定》中,啟發式和討論式教學不僅僅是一種教學的方法,而且還是一種課型。課型是指在課堂教學過程中,教師都會采用一種教學方法為主,其他教學方法為輔的教學方式,并最終形成一種比較固定的課堂教學的形式。因此,進行課型的創新也包括對教學方法的創新。課型創新的關鍵是需要學生學會自主學習,能夠自己悟出語文課文中蘊含的深意。啟發討論式,自學式、質疑問難式和自讀自悟式等這些都是在傳統課型上衍生出來的創新課型,創新課型的共同點在于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自主性,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加強學生在教學中的主體地位,提升教學質量,如在學習四年級上冊《魚游到了紙上》這課時,教師圈紅“游”字,并詢問“魚怎么會游到了紙上?”讓學生體會到“游”字的精妙,啟發學生思考,學生自己就能通過抓關鍵字悟出課文中心思想,也可以進行題目的活用,如鳥飛到了紙上,馬跑到了紙上,竹子長到了紙上,學生各抒己見,提升領悟能力。
2.2板書設計創新
板書是課堂所有教學內容的凝結,板書的目的是為了將本堂課的內容清晰完整的呈現出來,讓學生更加清楚本節課所要講述的內容。一節課是否有創意、教師是否用心,都能夠從教師的板書中表現出來,對于教師來說,板書是教學內容的濃縮,要想使板書新穎有創意,充分發揮板書的價值,就需要教師充分挖掘教學內容,了解課文中潛在的構思,將文章的內容以圖文的形式直觀的展現出來,由于小學生年齡尚小,對于呆板的文字不容易理解,板書的生動、形象能夠幫助學生來理解文章。板書在設計的過程中不僅要追求形式的美觀、生動,還需要提煉文章的精華,并配以圖畫及文字說明,將教學內容以創新的形式展現在黑板上。在板書創新時,需要讓學生積極參與進來,充分發揮其主體作用,通過參與板書的設計環節,不僅加深對文章內容的理解,同時還鍛煉了他們的思維創新能力。進行板書設計的創新是課堂創新教學的有效體現,也是每個老師的必修課。
2.3教學方法創新
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可以采用的教學方法較多,通過教學方法的創新增加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提高學習的效率。首先在教學中教師要為學生營造一種積極的學習氛圍,并和學生建立良好的關系,讓學生愿意和教師溝通,喜歡和教師溝通,針對不同的學生,教師要順勢利導,因材施教。譬如,內向的學生在課堂表現不活躍,教師要在課下多和學生交流,了解并鼓勵學生進行表達,逐漸鍛煉其活躍性,同時發揮優生的帶動作用。其次,在教學方法上要做到與時俱進,多利用多媒體技術,通過視頻、動畫的形式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提高學生學習的興趣。由于小學語文知識大多都是字、詞、句,段落,文章,學生在學習中很容易感覺到枯燥,教師可利用多媒體設計,以音樂、動畫的形式將這些內容展現出來,多媒體展示確實好,《魚游到了紙上》這課,在了解工筆細描和揮筆速寫時,圖片伴音樂展示讓學生印象深刻,有助于學生掌握。最后,教師要組織學生以小組合作的形式開展學習,以小組為單位來安排教學,這樣不僅可以增加學生之間的交流和溝通,也容易增加學生的集體榮譽感和團隊精神。
2.4教學語言創新
教學語言是影響學生獲取知識的最直接因素,不同的教師有不同的語言教學風格。教師教學語言是在長期的教學過程中形成的,教師語言不僅包括教師的肢體語言,還包括教師的精神面貌、神態等。教學語言能夠在很多程度上影響學生的學習效果。因此,教師需要對教學語言進行創新,例如,教師在拼音教學時,可以將拼音字母融合到相應的句子中,讓學生們在朗讀的過程中逐漸學會拼音。教學語言的創新,能使枯燥的課堂煥發生機,讓學生快樂學生,愛上學習。教學語言創新是一個動態藝術創新的過程,教師需要將無聲的肢體語言和有聲的語言融合在一起,創造出一種新的語言形式,讓學生對教學產生新的認識,加深對學習的興趣。
結束語
創新教育在現代小學語文學科教學活動中的實施,對當代學生的成長發展、對學科教學目標的實現等都有著極其重要的促進作用,肩負引導、教導職責的教學工作者,理應對創新教育實施現狀、實施策略等內容開展相應的調查研究,并積極貫徹有效的教學策略,實現教學目標。
參考文獻:
[1]王威.語文教學中創新教育的實施策略[J].漢字文化,2018(17).
[2]崔崢.談小學語文教學中創新教育的開展策略[J].學周刊,2018(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