阮濤
摘 要:英語學科核心素養的內涵可以概括為三個方面(語言能力、思維品質、文化意識)和兩個關鍵(學習能力和情感態度)。依據這種分類,初中聽說課堂教學可以從情境、問題和交際三個切入點展開,以“融合”為主線,貫穿學習能力和情感態度的培養與發展,最終促成英語學科核心素養的養成。
關鍵詞:教學設計 英語 學科核心素養
一、英語學科核心素養的內涵
筆者認為,英語學科核心素養的內涵可以概括為三個方面(語言能力、思維品質、文化意識)和兩個關鍵(學習能力和情感態度)。語言能力、思維品質、文化意識互為影響,互相支撐,共同作用。學習能力和情感態度貫穿于英語教學的始終,為語言能力、思維品質和文化意識“保駕護航”,同時這三個方面又能在一定程度上助推學習能力和情感態度的形成和提高,最終對英語學科核心素養的形成起到關鍵作用。
二、課堂設計思想與理論依據
為了很好地落實英語學科核心素養,在課堂設計上應以學生為中心,確保課堂的展開過程符合學生的基本認知規律。本節聽說課在教學設計上,以語篇為載體,遵從信息輸入—記憶與理解—自主分析與評價—創新與應用的基本邏輯思維流程,將英語學科核心素養的四個方面貫穿于課程之中。
首先,通過文本聽力及閱讀材料的信息輸入提高學生的基礎知識及聽說技能。其次,在記憶與理解環節通過教師的講解、設問及分組討論等活動提升學生的獨立思考、團隊協作等能力。最后在自主分析與評價環節通過引導設問關注學生英語思維品質的養成。
三、教學重點、難點剖析
本節聽說課以What would you like to drink?為中心話題,該話題通過康康在家招待客人,談論飲食習慣以及學習有關飲食習慣表達及常用的就餐用語,在此基礎上了解中西方飲食文化的差異,并注意培養健康的飲食習慣。突出了學生對自己飲食習慣認識,尊重他人的飲食習慣和文化意識的培養。如何使學生在掌握知識與技能的同時,培養學生正確的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是教學的重點、難點所在。
為解決上述教學的重點、難點,在課堂設計上,教師首先引導學生就建立在每個人都有不同的飲食習慣進行討論,在此基礎上將話題延伸至為什么喜歡這種食物,跟其他同學進行辯論。幫助學生采用英文思維方式進行理性分析,做出獨立判斷,培養學生的批判質疑精神,幫助學生建立正確的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四、教學設計與教學過程
(一)教學設計流程主要包括六個環節,分別是Lead-in環節,pre-listening環節,listening環節,post-listening環節,product環節和assignment環節,整個教學設計的流程圍繞提高學生英語核心素養,遵循學生基本的認知規律。
Iead-in本環節以以一所歌《Old McDonald Had a Shop》引入食物單詞,再運用食物和飲料單詞引出就餐英語的表達句型。為學生接下來的聽說做好準備,讓他們更好的去理解對話。從而引入本節聽說課的主題:“What would you like to drink/to eat?”引導學生說出為什么會想吃這種食物或想喝這種飲料。在話題討論中,讓學生會運用到各種食物的英文單詞,拓展學生的語言的應用能力,達到語言能力提升。
Pre-listening 本環節提醒學生重點關注文章所述的觀點及論據,預先為學生設置問題,“ What can you see in the picture?”“What may they say”? “Can you guess?”讓學生“帶著問題去聽教材,聽出教材中的問題”,培養學生獨立思考能力。這環節節主要是為了提高學生的思維品質,要求學生對之前輸入的信息進行融合和分析。
Listening 本環節通過對學生聽取對話和回答問題,What is the dialogue about?What would Kangkang /Maria/Jane to eat /drink?促使學生基本的英語聽力和對英語語言的理解能力得到提升;進而使學生在短時間內,通過對英語的了解,快速提出自己的質疑和回答,練習學生的反應能力;進而加深對英語的掌握和領悟能力,促使學生更快的掌握英語,增強對英語內在價值的理解。
Post-listening 本環節讓學生用英語復述話題的內容,引導學生采用英文思維方式對輸入的信息進行整合和表達,注重學生思維品質的培養。
Production 本環節以討論做報導的形式培養學生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讓學生以小組形式討論并派代表總結每個同學想吃的食物或想喝的飲料以及原因,從而引導學生在問題的討論上應持理性的態度,客觀全面地分析問題,培養學生正確的情感態度及價值觀
Assignment環節對學生課堂所學進行回顧和提煉,加深對所學的理解和整合能力。需要強調的是,本課特設 Teaching evaluation 環節,該環節在課后進行,分為學生自評及學生互評兩項。通過教學評價環節了解教學目標的達成情況,以期為后續教學工作的改進提供參考。
五、教學過程分析
教學中的引導及設問均以能力本位為基礎,在為學生輸入知識與技能的同時,更加關注學生對知識的輸出能力,其中 listening,Post-listening 和Production 環節是課堂教學的中心環節,重點關注學生語言能力,英文思維方式能力的養成,在此基礎上,培育學生的文化意識,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情感態度及價值觀。
課堂辯論是教師探究學生內心真實心理活動的有效方式,辯論可以發現學生在情感感度及價值觀上的錯誤傾向,教師在課堂辯論的過程中應保持中立態度。辯論可以發現學生在情感感度及價值觀上的錯誤傾向,對學生暴露出的錯誤價值傾向及時給予正確的引導,幫助學生建立正確的情感態度及價值觀。
六、結果與討論
英語學科核心素養的實現是個龐大而復雜的課題,本文從課堂教學層面探究了英語學科核心素養的落實策略,僅能發揮拋磚引玉的作用,以期更多的教育工作者為該課題的研究注入新鮮血液。具體而言,本文在聽說課堂中融入了英語學科核心素養理念,在傳授知識與技能的同時,更注重學生英文思維、文化意識、社會責任及情感態度的培養,教學設計上具有以下亮點:
第一,以單元主題為基點,將學習活動的主題由書本知識拓展至生活實際,認清自己所愛的食物,學會尊重他人所愛,培養學生正確的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第二,關注學生英文思維的養成,通過設問引導、頭腦風暴等方式對聽力和閱讀信息加以利用,組織學生進行交流討論,使學生的學習過程遵循語言學科的基本認知邏輯。第三,對教學內容進行整合,通過口語交流的方式交互地把己方掌握的材料信息傳達給對方,鍛煉學生提取信息、整合信息的能力,以實現語言和思維的雙重鍛煉。第四,通過課后教學質量評價考查教學目標的落實情況,為后續教學工作的改進提供借鑒。
【參考文獻】
[1]王薔.從綜合語言運用能力到英語學科核心素養—高中英語課程改革的新挑戰[J].英語教師,2015(16).
[2]龔亞夫在第19期羊城教育大講堂“學生英語核心素養體系的構建與培養途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