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瑩
摘 要:在小學課堂的數學教學中,教師要注重學生的數學學習能力與知識掌握能力,在此之外,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也尤為重要,實踐活動能為教學課堂增添活力,促進小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小學生的創新意識,在實踐生活中培養學生美的情操,激發學生的發散性思維,優化新知構建。
關鍵詞:實踐活動、小學數學、課堂教學
在如今繁重的學習任務與學習壓力下,小學生的數學學習有時會產生兩極分化現象,究其原因有自身學習能力與課堂吸收知識能力等方面,數學課堂培養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如果課堂氣氛沉悶,學生對知識的理解能力也大大削弱,所以小學數學課堂需要實踐活動來為課堂增添活力,涂抹鮮艷的色彩。實踐活動是教學方式的一種,在掌握基本知識的同時,教師應該通過實踐活動促使學生各方面能力提升。實踐活動能在一定時間內迅速提高課堂積極性,使得每一位同學積極參與課堂,提升孩子們對數學課堂的專注力,為以后更復雜的數學任務打下堅固的基礎,也促進了學生身心的共同成長。
一、讓實踐活動培養學生美的情操
美感是每一個人對存在的事物和對象對于美的特征的感觸和體驗,每一位同學都需要培養發現美的眼睛,發現美,創造美,培養美的情操。把實踐活動與數學課堂合理結合起來,把握同學們自身的學習特點和學習進度,利用實踐活動,拓展學生視野,對事物的觀察更加細致入微,在實踐活動中結伴探索,并肩前行,不僅能發現數學學習時數學知識的美,體會自然界每一處事物構成的幾何美學,還能在實踐過程中,發現同學之間相互協作,共同奮進的美,與老師相互交流,心意相通的美。
在數學教學中,合理利用實踐活動,能夠探索和發現更多的可能性,這是因為每一位同學在參與活動時,思維活動不同,動手能力不同,這樣反而打破了往常在學習數學時一成不變的教學模式,為學習生活增添了許多新的樂趣和更多可能,也讓學生體會數學生活與現實生活之間多層次的美,培養了學生們美的情操。
例如:在教師對同學進行幾何圖形教學活動時,在黑板上畫圖形,講定理的方式可能對于小學生來說略微枯燥,而結合實踐活動更能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在課前布置預習作業,比如“找一找你身邊的幾何圖形”然后課堂上進行分組討論。在課堂上,老師也可以提問,教室里有哪些物品由幾何圖形構成,比如黑板是由長方形構成,鐘表由圓形構成,粉筆盒是由正方形構成等等,在實踐活動中,探索并發現幾何圖形的美感,體會萬事萬物由幾何圖形構成的美感,進而培養學生美的情操。
二、讓實踐活動激發學生的發散思維
數學這門學科是一門重理解的學科,它對邏輯思維能力要求較高,所以數學的學習需要理解記憶,融會貫通。發散型思維能夠使得同學們拓寬視野范圍,打破原來相對狹隘的知識視野。利用實踐活動進行數學教學,能夠培養學生對數學學習的興趣,積極參與課堂,熱愛課堂互動,并在互動中學習和完善自己的思維能力。在實際教學中,實踐活動的開展還可以調動同學們的想象能力,對事物有各種新奇的看法,在以往千篇一律的教學中形成更有趣教學模式,培養了同學們善于求異,敢于求異的發散性思維。這種新型的教學方式,使得同學們在課前主動探索知識,養成了課前預習的好習慣。在實踐中吸收新知識,必須要有較強的觀察能力,在一次又一次的實踐活動中,同學們學會了把觀察變成獲取知識的一種途徑,培養了學生的觀察能力,也養成了觀察學習的好習慣。
在數學教學中課堂常規教學與實踐教學相結合可以培養學生對問題舉一反三的能力,數學題型變化多樣,掌握一個知識點通常需要用做大量題來強化對知識點的理解能力,而掌握簡單的例題往往不能滿足題型的變化,這時就需要實踐活動來培養孩子們做題舉一反三的能力,利用有效的動手能力來深化對知識點的理解,所有的知識都是來源于生活,而實踐活動就是回歸本源,在生活中體會知識。
例如:在探尋簡單數字之間的變化規律時,可以給班級的同學們發一些小火柴,讓他們根據提供的數字自行擺出喜歡的圖案,例如數字3可以用火柴擺出三角形的形狀,數字5可以在三角形的基礎上在添加兩條相等的邊形成共用一條邊的兩個等邊三角形。以此類推,在動手的同時,體會數字的變化而帶來的圖形的變化,不僅探索了數字變化的規律,更掌握了幾何圖形的構成規律,這種不拘于往常的老師講,學生聽的模式,更形成了自我探索,舉一反三的新型學習。
三、讓實踐活動優化新知構建
在教學實踐中,老師要做的不僅僅是帶領同學們學習,更重要的是把課堂還給同學,把主動權交給學生自己,為學生創建一個更加開放,相對自由的學習環境,讓同學們在動手實踐的過程中,培養自己的思維方式,優化新知構建,能夠自由的,主動去探索新知識。
數學知識的學習只有主動參與,親自探究,動手實踐,才能更好的把握知識點之間的聯系,更好地把知識點運用到多變的題型當中,在實踐活動中把數學問題與現實問題相結合,拓寬視野,在解決現實問題的同時解決數學問題。在同學之間相互研究探討中,合作學習,共同探索新知識。組織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做到不僅僅是單純學習數學的原理與定律,更是在動手實踐的過程當中吃透定律,深層次的理解知識點,更好地把握每一處細節,讓新知識的學習更好地具象化,層次化。把較難的知識點在實踐學習中分層次一步一步學習掌握。
例如:在進行長度單位的認識教學時,可以讓同學們自己從家里拿一些毛線,在課堂上用量尺量出一厘米的長度并標記,量出10厘米并標記,并告訴同學們10厘米等于一分米,再引導他們用繩子量出教科書,桌子等長度,繼而引出米的概念,再讓同學們用繩子相互量身高并把對方的身高寫下來,這樣能夠使得同學們更好的理解長度單位,也在探索中優化對新知識的把握,并且能夠加深記憶。
結語:學習興趣是學生學習時最有效的動力,它能夠提升學生們的求知欲,而數學學習更是需要學習興趣的支撐,一成不變的教學方式很可能會導致學生們出現疲倦期,甚至出現抵抗情緒。利用實踐活動進行數學學習,一方面能提升學習興趣,促使每一位同學積極參與活動,另一方面能培養他們的發散性思維,提升學習的邏輯推理能力,更快速高效的把握新知識。在實踐活動中增添課堂樂趣,提升課堂活力,為學生日后的學習打下堅固的基礎,是每一位教師應該肩負的責任。
參考文獻:
[1]郭元祥,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回顧與前瞻[J].基礎教育課程,2018(5):11-12.
[2]唐國生,淺談小學數學發散性思維教學情境的創設[J].福建論壇(社科教育版),2017(1):8-9.
[3]張華,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問題與意義[J].教育發展研究,2017(12):15-16.
[4]張建芳,綜合實踐活動樣本學校的課程實踐[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17(6):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