翟媛媛
摘 要:自2016年李克強總理將“工匠精神”拉回人們的視野中起,該精神便被賦予了時代寓意,2017年十九大習總書記又再一次提起“工匠精神”這一概念,可見“工匠精神”是技術性人才必備的素質。高職院校是技術性人才培養的搖籃,承擔著為國家輸送人才的重任,高職院校更應融合時代發展需求,將培養學生“工匠精神”融入辦學理念中,弘揚“工匠精神”。
關鍵詞:工匠精神;高職學生;培養路徑
隨著經濟發展,中國現今已發展成為“制造大國”,但與德、日、美等“制造強國”還存在一定距離。近年來,國人在國外哄搶奶粉、電器等新聞屢見不鮮,這一現象也從側面反映出國人對于國產產品的不信賴。2015年中國發布《中國制造2025》指出要用十年時間步入制造強國行列,而產品質量提升是社會進行經濟轉型的重要路徑,要實現強國之夢就需具有“工匠精神”的大國工匠來支撐。高職院校作為培養技術人才的核心陣地,將“工匠精神”融入辦學理念可優化高職院校的未來發展路徑,形成各院校間的良性競爭與互動,更能促進人才素質的全面提升。
“工匠精神”特征概述
精益求精,具有對作品完美品質的執著追求和探索創新精神
鍥而不舍,金石可鏤,其是“工匠精神”的生動刻畫,精益求精是“工匠精神”的動力源泉,是追求品質與創新的具體體現。央視播出的《大國工匠》紀錄片里的八位國之巨匠深刻反映了工匠精神的品質內涵,他們之所以被稱為匠人,是因為他們他們追求極致的理念使得其對產品的質量追求近乎偏執,其產品也與一般工人有著質的區別。精益求精是對產品質量更高追求、對自身工藝不斷改善,對檢測標準的嚴格執行,是在經過千錘百煉的技能了解、熟知、應用之后仍能堅持精益求精的工作精神。現今產品市場競爭愈加激烈,人們對產品、服務的質量要求也愈加嚴格,工匠精神對產品品質的執著追求精神與市場需求不謀而合,這也就意味著把握產品質量才能占有市場。面對競爭激烈的市場,社會更需具有精益求精和探索創新精神的匠人來實現質量“飛躍”的目標。
耐心嚴苛,具有對工作細致、專注、耐心的態度
工匠制造與一般工人制造過程存在本質區別,按照技術規范和生產要求對某制品進行批量重復和模仿生產的過程是一般工人的制造過程,工匠進行制造時會始終堅持嚴苛的審美和技術標準,他們會使每一件產品都能具備獨特的生命力。匠人之所以更能獲得人們的掌聲,能將產品做到被大眾認可,離不開耐心嚴苛的精神品質。耐心嚴苛是作為國之巨匠所必備的工作態度,細心、專注意味著心無旁騖,其在本質上能助力匠人個人優勢的累積。“工匠精神”的核心特質是對產品或服務的再升華,面對現在主流的“快餐”市場,人們忽略了產品的本質靈魂,耐心嚴苛的工作態度更能在長期的社會競爭中獲得成功。
對自己工作具有責任感、榮譽感與使命感
愛崗敬業,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內容之一,“工匠精神”所強調的對自身工作的責任感、榮譽感其本質與愛崗敬業一致。“工匠精神”講究實現人生價值,把對產品或服務的更高追求視為享受,不強調個人物質的所得。責任感是職業道德的基礎,榮譽感是對本身工作的認同態度,使命感是基于對職業的認同與熱愛的基礎而產生的一種盡職盡責、職業崇拜的精神狀態。“工匠精神”不僅在于描述匠人的技能和本事,而在于在工作過程中堅持并傳達的對于職業的敬畏與忘我精神,匠人對于職業的敬畏與忘我更能促進其終生專注個人事業發展與傳承,是中國步入“制造強國”之路的重要推進力量。
高職學生“工匠精神”的培養路徑
建設具有“工匠精神”的校園文化氛圍
傳承“工匠精神”本質上就是精神與文化的傳承,高職院校校園文化建設理應大力突出“工匠精神”的傳播與弘揚。對于高職院校學生的“工匠精神”的培養是由外在環境影響下內化為學生價值觀和職業追求的過程,所以高職院校必須注重校園文化的熏陶。職業院校校園基礎設施與公共宣傳欄要客觀反映“工匠精神”內涵,利用官網、運營號、校報等手段大力倡導校內“匠心”模范或國家“匠心”模范愛崗敬業精神與改革創新精神,通過耳濡目染影響學生,堅定學生細致耐心、精益求精與奉獻個人的精神意志。另外還需通過大力弘揚學校優秀畢業生代表的典型“匠心”事跡來推動學生努力向上、追求完美并形成向善向美的不竭動力,通過加強學校校歌、學風、教風、精神、發展目標等各種理念的對于“工匠精神”的解讀,避免錯誤性自由解讀,助力職高院校形成自己獨特的“工匠精神”發展特色。
培養具有專業水平的師資隊伍
教師的職責傳道授業解惑,要培養具備“工匠精神”的學生,首先須有一批高素質的具有“工匠精神”的教師。就實際情況而言,現國內高職院校的師資水平整體有待提高,并且高職院校的教師是研究型人才,本身對于“工匠精神”的理解還停留在文化認知水平上,這就要求職業院校必須要給教師提供充分的學習平臺,讓教師充分接觸與了解企業一線的專業知識,及時向學生傳授生產一線的信息,最后讓教師在日常課程多融入和滲透“工匠精神”的精神內涵。另外,鼓勵高職院積極參與校企合作,然后通過對比企業對比企業的用人要求與標準,并且聘請合作企業認可的匠人或大師級技師參與高職教育的“工匠精神”培養計劃中,讓匠人參與課程開發、課程教授、期末考核等項目,使對學生的“工匠精神”培養潛移默化的進行。
構建科學精神滲透課程體系
“工匠精神”理念主要是默會知識,無法真正用書本完全呈現出來,所以這就要求高職院校教師在進行專業教學時,要通過課程設計讓學生自行領悟“工匠精神”的內涵精髓。高職院校應著眼于當前社會的用人需求,深化教育教學改革,進一步優化專業人才的培養方案。高職院校要本著因材施教、以人為本的原,結合“工匠精神”內涵精髓,開創思政教育、實踐活動、技能大賽等途徑綜合提升職高人才的整體素質水平。思政教育課課引入央視播出的《大國工匠》這部紀錄片展開課程,通過了解分析大國工匠,讓學生更能深刻體悟和思考“工匠精神”,通過實踐活動、技能大賽等方式在教會學生專業技能、提升學生專業水平的同時,充分融入“工匠精神”熏陶,將專業技能與“精益求精、專注耐心、愛崗敬業”等理念切實融人活動設計中去,讓學生切身體會“工匠精神”的重要性。
結語
總之,“工匠精神”高職院校教育改革的主要方向,具有“工匠精神”的技術人才才能適應社會、滿足國內經濟發展需求。高職院校必須注重改革現今教育方式,努力以“工匠精神”來塑造自身發展特色,從而保證為社會輸送的人才的優質性。若高職院校培養出大量能工巧匠,便能轉變現今國內社會對高職院校的偏見,更能助力中國從“制造大國”走向“制造強國”,為偉大中國夢的實現畫上濃墨重彩的一筆。
參考文獻:
[1]常瀟允.學生管理中工匠精神的應用探討[J].現代商貿工業,2019,40(24).
[2]丁淳.職業技術學院學生“工匠”精神及培養途徑研究[D].吉首大學,2018.
基金項目:
北京社會管理職業學院2019年院級一般課題“高職殯葬專業學生‘工匠精神’培育路徑研究”(SGYYB2019-32),北京社會管理職業學院2019年院級重點課題“基于生命文化理念的殯葬專業人才培養模式研究與實踐”(SGYZD2019-3)階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