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茜茜 鄧亞晗 劉月琦
關鍵詞 互聯網+ 大學生 立德樹人
中圖分類號:G641 ? ? ? ? ? ?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DOI:10.16400/j.cnki.kjdks.2019.09.002
Abstract In the era of "Internet +", the influence of university students' way of thinking, behavior, psychological development, values and political inclination is becoming increasingly significant. The networking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of college students has become an inevitable trend in the new situation.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ors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can give full play to the positive role of the Internet in promoting moral educ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explore effective ways and methods, innovate the working mechanism of moral education, and improve the actual results of moral education.
Keywords Internet+; ?college students; strengthen moral education
0 引言
“互聯網+”背景下,高校作為育人的主陣地,推進立德樹人已不能再完全按照傳統的思維模式與教育方法進行,而需要與時俱進,探索創新。大學生接受新生事物的速度快,對于互聯網的認知更加深刻,高校如何有效利用互聯網平臺,創新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堅持立德樹人這一教育根本任務,承擔起培養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的重要使命,是值得深入思考研究的課題。
1 利用互聯網環境推進立德樹人的必要性
互聯網正以一種全新的現代化方式深刻地影響著大學生的核心價值觀念、思想意識、生活以及行為方式,互聯網中海量的數據及信息傳播的速度時刻在刷新人們的認知,這就對“互聯網+”時代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出了與時俱進的新時代要求。互聯網強大的傳播生命力,是高校推進立德樹人工作的重要平臺。
(1)多樣性。微博、微信以及短視頻等受大學生追捧的互聯網平臺,傳播融合了文字、音頻、圖像、flash、視頻等多種形式,配以精彩的內容給大學生帶來了強烈的感觀刺激和互動參與的欲望。
(2)國際性。互聯網連接一切是“互聯網+”的目標,可以跨越領域,跨域國界。互聯網連接使學校、家庭、社會、媒體無阻礙進行溝通,改變了大學生的學習、工作、生活方式,引領了創新驅動發展的“新常態”,促進了高校立德樹人教育的社會化。
(3)虛擬性。互聯網的匿名性為大學生創建了一個虛擬空間,在這虛擬空間里可以相對自由的發表自己的言論。虛擬空間淡化了交流對方的身份,從而使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與學生之間能夠平等交流,縮短了距離,從而提高了立德樹人教育的針對性和實效性。
(4)交互性。互聯網強大的交互性意味著參與活動中師生自主性增強,在互聯網平臺師生可以單向傳播,能自主、不受限制地獲取信息;教師的信息優勢和經驗優勢消失,在學生面前不再以權威者自居,便于形成對等的雙向信息交流,進而達到良性的互動和最佳的效果反饋。
2 利用互聯網推進立德樹人面臨的重要挑戰
(1)互聯網對大學生核心價值觀念的影響。互聯網平臺中充斥著多種多樣的思潮、觀念、文化等元素,影響著大學生的思想意識、行為規范以及價值觀念。同時,互聯網資源中海量的前沿科技、學術信息能夠拓展學生們的視野,但是互聯網中也會存在宣傳西方國家文化與思想的言論,信息良莠不齊,大學生容易受這些信息的誘導,進而嚴重影響大學生的核心價值觀念。
(2)互聯網對大學生政治意識的影響。互聯網的滲透使大學生熟悉世界各國的文化、信仰以及風土人情,同時西方國家尤其是發達國家的政治意識充斥著互聯網的各個角落,對大學生的政治意識造成了嚴重影響,容易造成大學生對西方國家的盲目崇拜,產生西方國家的政治制度會更加合理的想法,進而導致大學生的政治意識削弱。
(3)互聯網對大學生民主意識的影響。互聯網為民眾提供了自由發表言論的平臺,大學生身為其中的一員,也希望能夠在這類公共場合發表言論,展現個人形象。但這種宣揚個性的心理往往會被一些不法分子利用,大肆鼓吹大學生發揚個人主義,最終致使該類大學生在無意識中說出不符合道德常理的言論,個人的民主意識過于極端。
(4)互聯網對大學生身心健康的影響。互聯網中充斥著大量的色情、暴力相關的網站,即便大學生并非出于本意去搜索、獲取這類不良信息,它們也會通過彈窗廣告等形式不可避免的出現在大學生的視野之內。大學生處于塑造人格的關鍵時期,這些負面、不健康的信息容易致使大學生過度沉迷,從而產生不健康的心理,對大學生身心的健康發展起到了負面作用。
(5)互聯網對大學生行為意識的影響。互聯網中大量的學習資料間接引發了大學生走捷徑的思想,使得部分學生不愿意苦心鉆研課本,直接在網上下載答案,甚至發帖求人幫其考試或者代替別人考試,導致大學生的個人素質遭遇降低危機。同時,為滿足參與社會問題討論的話語權需要,部分大學生對圖片、肖像、文字、事件等內容進行無道德、無底線的肆意惡搞,甚至抹黑,并任由其傳播,這些行為不僅有害于大學生的道德養成,更是對社會造成了不良影響。
3 互聯網環境下高校推進“立德樹人”的方法與途徑
3.1 推進教師隊伍的互聯網化教學
教育大計、教師為本,教師要責無旁貸地成為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責任主體和實施主體。互聯網時代,創新思想政治教學模式,是提升立德樹人教學動力的途徑之一,培養一支既掌握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規律,具有較高政治思想政論水平,又能夠靈活運動互聯網技術,善于通過互聯網平臺進行學生立德樹人教育的教師隊伍,是高校推進互聯網環境下立德樹人工作改革方向。
“互聯網+”教育是一種新的教育方式,這種教育方式交流性、互動性強,相較于傳統的思想政治教育方式,更容易被學生認可、接受。教師可以利用互聯網平臺進行授課、在線交流以及批改作業,為師生提供了充分的交流空間,有助于學生自學和放松交流。同時,大學生可以在任何時間、任何地點、從任何書本開始、學習任何課程,實現教師與學生、學生與學生之間的雙向互動、實時全交互的教育方式。
3.2 利用熱門互聯網平臺開展教育活動
目前,高校校園網的全覆蓋為多媒體授課提供了豐富的資源,但是在為學生提供豐富、有內涵的思想政治教育資源方面還有待改進。“互聯網+”時代,高校應充分利用互聯網資源把立德樹人內化到大學各領域、各方面、各環節,做到以樹人為核心,以立德為根本。
高校要引導學生組織、社團利用互聯網開展思想教育引領活動,對大學生普遍關注的熱門話題、時事政治進行分析;充分利用視頻直播、微信公眾號、短視頻平臺等學生關注的互聯網平臺,發布與學生貼近的生活信息,將分散在不同地方的、對同一事物感興趣的大學生集聚在一起,通過互聯網溝通信息、交流看法、討論問題,使教師能夠及時了解學生的思想動態,并且可以適時的、有針對性的對學生做立德樹人教育。
高校可利用互聯網平臺,針對大學生的理想信念、思想狀態進行調查,由于互聯網具有隱匿性,能夠很好地尊重和保護學生的隱私,徹底消除學生心中的疑慮和困惑,使學生毫無保留的將自己的真實狀態、想法表達出來,能夠有針對性的開展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不斷提高學生思想水平、政治覺悟、道德品質、文化素養,做到明大德、守公德、嚴私德。
3.3 搭建專門互聯網平臺創新教育載體
高校可針對新形勢下大學生最關心的熱點、難點和焦點問題,開發集知識性、趣味性和實用性于一體的包括游戲軟件在內的立德樹人教育軟件,把嚴肅的立德樹人理論轉變成生動形象的互聯網語言進行傳播,充分體現寓教于樂的特點。
一是可以搭建專門高校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網站,在網站中建立討論區,大學生可發表自己的觀點和實踐生活中對立德樹人教育的感悟,并針對某些問題展開討論,做到線上線下相結合的實踐教育。高校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者可以在里面表明自己的立場、觀點,宣傳黨的方針政策,解決大學生的思想問題,從而達到立德樹人教育的目的。
二是可以搭建專門理想信念教育微信公眾平臺、短視頻平臺,以視頻、漫畫以及大學生易于接受的網絡語言宣傳馬克思主義理論教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深化中國夢宣傳教育,弘揚民族精神和時代精神,通過每天的信息熏陶,讓大學生沉浸在這種校園文化環境中,從而讓大學生們樹立起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新時代新人的觀念。
三是可以開發趣味性游戲軟件,以不同的創新載體引導學生學會自主思考、自主選擇,確立正確的價值取向;通過游戲平臺的趣味性,引導學生自主參與到理想信念教育活動中,以達到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完善的目的,在潛移默化中實現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和思想品行修養的目標,更好地實現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
4 總結
在信息科技高速發展的今天,高校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者應該充分發揮和利用互聯互聯網的作用,讓互聯網成為立德樹人教育的重要載體,形成“教師—互聯網—學生”三位一體的高校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新機制,以立德樹人為中心,幫助學生把握成長的方向和規律,培養學生優良的品德和健全的人格,把學生培養成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
基金項目:2018年,河北省高等學校人文社會科學研究項目“基于戰略地圖的大學生創新創業能力評價及培養體系構建”(SQ181083)
參考文獻
[1] 衛曉君,張劍.網絡傳播視閾下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創新探究[J].業務研究,2013(06):100-106.
[2] 郭獻明.“互聯網+”視域下學生立德樹人教育的實踐研究[J].教育教學論壇,2017.3(13):67-68.
[3] 駱郁廷,郭莉.“立德樹人”的實現路徑及有效機制[J].思想教育研究,2013.7(224):45-49.
[4] 白顯良,崔建西.新時代立德樹人的價值定位、時代內涵與實踐要旨[J].思想理論教育,2018(11):4-9.
[5] 王伊濼.淺析網絡對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響[J].前沿,2013(18):197-198.
[6] 習近平.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 ?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在中國共產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N].人民日報,2017-10-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