龔龍
摘要:近些年,隨著新課程理念的逐步深入落實,高中歷史教學也在諸多方面起了一些新的變化。本文簡要探討了三點新形勢下的高中歷史教學原則,即以促進學生核心素養發展為基本導向,給予學生自主空間彰顯學生主體地位,重視歷史小論文的寫作以鍛煉綜合素養。
關鍵詞:新課改;高中歷史;歷史教學;教學原則
近些年,隨著新課程理念的逐步深入落實,高中歷史教學也在諸多方面起了一些新的變化。對于一線教師而言,探究新形勢下的教學原則和策略成為一種重要工作。以下擬結合筆者自身的教學思考與體會,就新形勢下的高中歷史教學談幾點個人見解,希望對一線教師有所助益。
一、以促進學生核心素養發展為基本導向
核心素養概念的正式提出,是高中歷史新一輪課改最重要的變化。這一基本變革點在課標基本理念部分體現得極為明顯,其中第三條明確提出“以培養和提高學生的歷史學科核心素養為目標”,并強調指出,“課程結構的設計、課程內容的選擇、課程的實施等,都要始終貫穿發展學生歷史學科核心素養這一任務”。毫無疑問,在新的教育背景和教育形勢下,無論高考命題如何變化,考查學生的學科核心素養都將是基本著眼點和最終歸宿。這就為一線教師的日常教學確立了基本導向,即促進學生學科核心素養的發展。
實際上,早有專家分析,新高考模式下的歷史命題由于不再分文理科,其難度將相對適中,但對核心素養的考查更更為全面和深入,因此,將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作為教學的基本導向,這也是高考新模式下高中歷史教學的根本變革方向,相關的細節都應建立在這個基礎之上,一線教師對此應有清醒而深刻的認識。而根據課標中的定義,學科核心素養是學科育人價值的集中體現,是學生通過學科學習而逐步形成的正確價值觀念、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這就要求教師在日常教學中注重挖掘和強調課程內容中所蘊含的歷史核心素養要素(即所謂唯物史觀、時空觀念、史料實證、歷史解釋、家國情懷),并在課堂教學中加以有效滲透,從而在長期的潛移默化的過程中逐步提升的素養水平。
二、給予學生自主空間彰顯學生主體地位
新課標的基本理念是“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要求能夠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這與傳統課堂中的講授式教學有著很大不同,教師要摒除過去那種照本宣科、氣氛沉悶的灌輸式教學,而力求革新課堂教學形態,彰顯學生的主體地位從而促進其能力發展。而要達到這一目的,就必須能夠激活學生的問題意識,促進其思維積極性,同時優化課堂氣氛。這一點對于歷史學科的教學十分重要,如果不能激活學生的問題意識,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得不到充分發揮,就很容易陷入照本宣科的窠臼,學生的學科素養自然也就得不到發展。一般說來,要激活學生問題意識,最直接和有效的方式莫過于結合所學內容的具體特點設置問題,讓學生通過自主思考或合作討論而解決,這樣的過程也正是體現學生主體地位的過程。
當然,這樣的過程離不開教師的有效引導,具體方式上可采取教師依據教學內容和最近發展區理論,為學生布置難易適中,有著一定深度和挑戰性的學習任務或問題,讓學生獨立或是以小組合作方式去完成。例如在學習第二次鴉片戰爭時,筆者曾設計過這樣幾個問題:圓明園大劫難是怎樣產生的?過程和原因分別是什么?當時的中國形勢和世界形勢各是怎樣的?在當時的歷史背景下,是否有可能避免圓明園被毀的悲劇?圓明園大劫難是否帶有某種必然性?這一劫難折射出了什么?留給后人的教訓是什么?”這樣就通過啟發式提問的方式將火燒圓明園事件置于了特定歷史背景下,從而引導學生打開思路,以歷史的眼光更為全面和深刻地認識這一事件。
三、重視歷史小論文的寫作以鍛煉綜合素養
近些年,歷史小論文的寫作在高中歷史教學中愈來愈受重要。其原因是不難想見的,學生寫作論文是一種在教師指導下主動探索、獨立思考的過程,實踐證明,這種自主性的學習過程不僅有助于學生知識綜合應用能力的提高,更有助于其唯物史觀、史料實證、歷史解釋等核心素養的發展,同時,小論文寫作也在一定程度上迎合了高考開放性題目的考查傾向。因此,高中歷史一線教師應重視讓學生經常性的寫一些歷史小論文來鍛煉綜合素養。一般來說,可以當歷史小論文當作一種課外作業,由教師結合當前所學課程的特點給定主題范圍,讓學生自由確定具體的題目,簡言之就是應具有一定開放性,以便于學生基于自身的基礎和水平充分發揮積極性和創新性。每一次寫作后,教師都應給予學生的作品以具體的評價,指出問題和優點,促進學生在一次次寫作實踐中提升學科素養水平。
綜上,本文簡要探討了三點新形勢下的高中歷史教學原則,即以促進學生核心素養發展為基本導向,給予學生自主空間彰顯學生主體地位,重視歷史小論文的寫作以鍛煉綜合素養。實際上,新形勢下的教學當然是一個兼具深度和廣度的課題,需要一線教育工作者在實踐中不斷積極探索和總結,本文拋磚引玉,尚望與同仁多交流。
參考文獻
[1]尚新新.新課改下高中歷史教學高效課堂的探究[J].中學政史地:教學指導,2019(5):87-89.
[2]李林芳.新課改下如何進行有效地高中歷史教學[J].科技展望,2016,26(6):00196-001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