歸婷婷
摘要:新課改的深入發展使得有效教學理念深入人心,初中數學教學也已從單一的知識傳遞教學轉而成為關注學生身心健康發展的素質教育,十分看重初中生的自主學習能力與能動思考,指出以學生為主體、突出學生的學習活動是實施有效教學的本質。為此,初中數學教師必須要改變常規的教學模式,全面調動學生的學習能動性。本文將從設計以學生為中心的課前預習任務、組織以探究為中心的數學教學活動、優化以鞏固為基礎的課堂結束環節三個角度來分析初中數學教師應該如何實現有效教學改革。
關鍵詞:初中數學、有效教學、操作程序
對于初中生來說,數學是最令他們感到頭疼、疲憊的一門學科,因為本學科需要學生積極整合感性認知來展開理性探索,對學生的抽象思維、邏輯推理能力要求較高。然而,常規的初中數學教學卻一直以教師講授為中心,由教師負責一五一十地傳授數學概念、數學公理與重要公式,忽視了學生的自主思考與思維探究,使得初中生的數學認知十分膚淺、單薄,難以及時遷移所學知識展開數學建模活動。針對這一傳統問題,新課改提出了實施有效教學的改革建議,認為學生的自主學習、合作交流與能動思考才是教學的本質,而教師應該以合作者的身份出現在數學教學活動之中。因此,初中數學教師需要全面突出學生的學習活動,讓初中生自主去探究數學規律。
一、設計以學生為中心的課前預習任務
課前預習活動雖然是初中生展開自主學習的基本行為,但是卻一直不被重視。通過觀察可以發現,大多數初中生尚未形成良好的預習習慣,一方面是因為初中學段的數學學習任務很重,難以自覺參與課前學習;一方面則是因為初中生尚未掌握良好的預習方法,以瀏覽課本內容為主,并不會自覺調動個人認知經驗,也不會及時總結預習難點,導致預習形同虛設。對此,初中數學教師要設計明確的課前預習任務,指導學生學習如何預習、有效的預習方法有哪些、預習所需達到的效果是什么等等。同時,初中數學教師還可積極利用教學微視頻,或者是以前置性預習作業來幫助初中生檢測預習成效,幫助學生及時糾正不良的預習習慣。
就如在“圖形的運動”一課教學中,學生們需要通過動手操作來認識圖形的旋轉、平移、對稱、拼合等圖形運動,探究圖形變換的規律,拓展自己的空間觀念。在本課教學開始之前,筆者就設計了明確的自主預習任務,即自主設計圖形運動實驗方案,總結圖形旋轉、平移、對稱、拼合等運動變化的規律及其相互之間的關系,嘗試自主設計有美感的圖案。接下來,筆者便以微課錄制軟件錄制了自己所設計的幾何圖案,以字幕標注了筆者所使用的圖形運動理念,借此提升學生的幾何認知能力,希望借此幫助學生突破本課重難點知識。接著,學生則可積極整合微視頻內容與教材知識,積極展開有效預習,初步總結圖形運動規律與方法,歸納認知疑問。為了幫助學生判斷預習成效,筆者還圍繞圖形的運動設計了一些選擇題與判斷題,需要學生根據圖形運動來分析各個圖形的關系,闡述圖形運動過程。如此一來,學生即可及時應用預習所得,必要的時候可以展開二輪預習,切實實現有效自學。實踐證明,通過本輪課前預習活動,本班學生意識到了預習可以幫助自己合理分配時間精力,從而自覺展開課前預習,養成了良好的預習習慣。
二、組織以探究為中心的數學教學活動
傳統的初中數學課堂教學并不關注學生的自主學習活動,以增加課堂知識容量為基本任務,導致學生不得不先記筆記,再嘗試背誦、理解相關知識,使得學生陷入無意義學習狀態。然而,初中生并不是一無所知的白紙,而是開始渴望自己當家做主,獨立自主的意識十分強烈。如果違背了初中生的認知發育規律,那么初中數學教學必將走入低效、無效教學境地。而且,有效教學本身就是為了保護學生身心健康,倡導教師順應學情規律與教育規律來組織教學活動的一種進步理念,所以初中數學教師需要組織以學生為中心的課堂探究活動,盡可能突出與挖掘學生的數學學習潛能,引導學生能動探究數學學習規律,使其在質疑、解題、實踐等活動中形成良好的數學學習能力,切實深化數學教學效果。
就如在“探索平行直線的性質”一課教學中,筆者就在備課階段將一名優等生、一名學困生以及兩名中等生分成一組,鼓勵學生借助集體力量來探究數學知識,及時取得學習進步。首先,小組需在草稿紙上繪制兩條平行線,以及一條能夠同時截取這兩條平行線的截線,通過直尺、量角器等學具來探究平行線的性質。其次,小組則需閱讀數學教材,整理教材例題在探究平行線性質時所使用的方法與幾何思路,及時將自學心得應用到小組探究過程中。接下來,小組則需從內錯角、同旁內角與同位角三個方向總結平行線的性質,歸納幾何定理,借此形成完善的數學認知。最后,小組則可利用平行線的性質自主解答教材例題,感受利用這一數學定理來展開運算與證明活動的思維規律。待小組探究結束之后,筆者會隨機抽取一個探究小組來呈現學習結論,其余小組認真聆聽、補充、質疑,然后就異議展開組際探究,由筆者進行重點指導。通過組際探討與教師補充,絕大多數學生都能進一步內化平行線的性質,然后筆者會以當堂檢測來鞏固學生的探究所學,引導學生及時轉換文字語言、圖形語言與符號語言,進一步提升學生的數學表達能力,優化學生的數學思維。
三、優化以鞏固為基礎的課堂結束環節
課堂結束環節便是指一節課的結束、收尾工作,比如初中數學教師與學生一同回顧課堂所學知識、知識教學過程等知識鞏固活動,或者是以學生自評、互評、教師評價為一體的即時評價活動,亦或者學生提出質疑、表述疑問等解難答疑活動。這一環節雖然看似并不起眼,但是卻關系著學生的認知變化,應該做到“當日事,當日畢”,讓學生及時明確不足、肯定進步、端正態度、優化品質、提升能力,所以也是實現有效教學改革的一個重要活動。因此,初中數學教師要積極完善課堂結束環節,幫助學生明確學習計劃。
就如在“探索三角形全等的條件”一課教學中,本班學生已經了解了何為全等圖形、全等三角形,所以筆者設計了小組探究活動,希望初中生可以積極利用已知經驗來探究未知,提高自己的數學思維能力。在課堂結束環節,筆者首先要求學生自主繪制思維導圖,呈現本課知識結構,借此了解本班學生的知識內化與整合能力。其次,筆者就鼓勵學生就小組探究行為展開自主評價,先從優劣兩方來客觀反思自己的學習不足,可從學習態度、學習方法、學習成效、合作方式、探究程度等角度入手,再呈現自己的小組觀察結論,完善生生互評與小組總結。接下來,筆者會客觀、認真地呈現自己的觀察與教學感受,根據學生對“探索三角形全等的條件”一課知識的遷移情況與小組合作行為表現補充教師評價,幫助學生進一步了解自己的學習問題。比如,有的學生不擅表達,浪費了小組探究機會;有的學生則存在個人英雄主義,不懂與他人配合;也有的學生可以很好地處理個人與集體的關系,充分利用小組探究與教師指導來完善個人數學認知,等等。由此,學生則可更好地完善數學學習計劃,提高自主學習能力。
總而言之,有效教學理論是初中數學教學真正實現生本教育改革的一個重要理念,關系著初中生的健康成長,也是培養學生數學素養的重要理念。因此,初中數學教師要積極落實有效教學理論,切實優化學生的數學思維,提高數學教學效率。
參考文獻
[1]谷曉波,孟輝,孫博.初中數學課堂有效教學策略研究[J].延邊教育學院學報,2018,32(04):124-126.
[2]朱亞萍.轉變教師角色 打造“生本課堂”——初中數學課堂有效教學感悟[J].數學學習與研究,2018(14):40.
[3]薛雯琰.初中數學課堂實現有效教學的困境及對策分析[J].讀與寫(教育教學刊),2018,15(08):115-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