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正芬
摘要:道德與法治課程開設目的在于培養學生基本的道德品質,了解自身與社會的聯系,培養學生良好的習慣和品格,既是素質教育改革下的重點要求,也是提高國民素質的重要途徑之一。但書本上的知識都是嚴謹深奧的文字,學生很難理解和領悟,教師要運用生活化教學的方式,將課本知識和實際生活結合起來,幫助學生更深刻的理解所學知識,并且積極實踐,將課本知識應用到實際生活中,有利于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和能力。
關鍵詞:道德與法治;生活化教學;拉近距離;課堂結合;
教育本就來源于生活,道德標準和社會關系都是日常生活實踐中的衍生品,教師不能把它放在高高的知識殿堂上,讓學生枯燥被動的學習,通過死記硬背來完成教學任務,而要讓知識回歸生活,與生活實際結合,拉近知識與學生的距離,加強知識和課堂的緊密結合,鍛煉學生學習知識和應用實踐的能力。我結合自身多年的教學經驗,分享如何在道德與法治課堂中應用生活化教學!
一、巧用生活,拉近知識與學生的距離
很多學科學生學習起來困難的原因都是學科知識與學生自身的關系不大,學生不能深切的感受到所學知識的用處,反而覺得枯燥無味,逃避學習,例如數學和歷史學科,學生也許會覺得數學那么復雜的算法平時又用不到,只要會加減乘除就夠了,歷史那么遙遠的事情,和我有什么關系,因此失去了學習的興趣,導致學科成績不夠理想。因此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師要利用生活化教學的方式,將課本知識與學生自身的生活經驗結合起來,拉近知識與學生的距離,提高學生學習的好奇心和積極性。
例如,在教授“交通與我們的生活”這一部分內容時,交通與學生的生活息息相關,每個人都能使用或乘坐各種交通工具,學生上下學可能自己騎自行車或者乘坐公交車、地鐵,也可能是乘坐父母的私家車,外出旅游的時候可能會乘坐火車、高鐵、飛機等交通工具,交通遍布在我們的生活中,使生活變得方便快捷,與學生本身也聯系密切,因此通過課本知識與實際生活的聯系,拉近知識與學生的距離,不僅能夠加深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和掌握,也有助于學生將所學知識應用到實際生活中,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
二、妙用資源,加強知識與課堂的結合
課堂教學是最常見的教學方式,也是學生學習知識的主要途徑,是是學生最主要的學習生活,因此教師要加強書本知識與課堂的結合,可以通過小組辯論,課堂提問等方式,加強學生對書本知識的理解和掌握,鞏固所學知識,通過知識與學習生活的有機結合,達到良好的教學效果,提高教學效率。
例如,在教授“我的家鄉在哪里”這一部分內容時,每個學生都可能來自不同的地方,有著不同的特色物產和風俗習慣,教師可以通過小組討論的方式,讓每個人都介紹一下自己的家鄉,氣候如何,風俗怎樣,有哪些特色的食物和景觀等等,也可以讓小組同學上臺介紹別人的家鄉風俗,豐富課堂內容,提高學生參與課堂積極性。教師通過將知識與課堂教學結合起來的方法,能夠營造良好的教學氛圍,不僅有利于拓展學生的視野,豐富學生的知識,了解各地的風俗習慣,也有助于學生之間形成良好的人際關系,幫助學生更加適應學校生活,加強課本知識與課堂和實際生活的結合,對于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和能力都有很大幫助。
三、活用體驗,鍛煉知識與實踐的轉換
道德與法治與社會課程對于學生的要求不僅僅是掌握書本知識,而且要求學生能夠將這些知識運用到日常生活中,教師要引導學生積極實踐,鍛煉知識與實踐的結合與轉換,學生通過自己實踐,親身體會,能夠加深對所學知識的理解和掌握,不僅有利于教學任務的完成,對于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和能力也有很大幫助,符合素質教育對學生創造能力思考能力的要求。
例如,在教授“做個聰明的消費者”這一部分內容時,消費購物是每個學生在生活中都親身經歷過的事情,課本上講授的知識教會學生消費者應有的權利,在權利被侵害之后如何依法維護自己的權利,購物過程中如何辨別是否被騙,所購買的商品是真是假,保質期是否合格等等。在學習過這些知識之后,學生可能只停留在表面上的理解和記憶,教師要引導學生將所學知識應用到實踐中,在學習過消費者相關知識后購買物品時要能夠注意到商品的保質期和真偽這些問題,如果被騙要能夠依法維護自己的權益。通過知識與實踐的結合,能夠加深學生對課本知識的理解和應用,培養學生更好適應社會的能力,不但有利于學生綜合素質的提高,也有利于學生良好道德品質的培養。
總之,小學階段的學生理解能力和應用能力都比較差,道德品質也在形成階段,教師要重視這一時期的教學。教師要結合實際,將知識與學生的實際生活結合起來,培養學生的優良品質,幫助學生養成良好的習慣,逐漸適應社會關系,不僅要讓學生掌握所學的道德與法治知識,而且要能夠熟練的應用到生活中,這對于學生綜合素質的培養和自身道德水平的提高都有很大幫助。
參考文獻:
[1]陳孫義.試析小學道德與法治與生活課堂生活化教學方法與對策[J].教育教學論壇,2013(17)
[2]韓中琴.小學道德與法治與生活課堂教學方法研究[J].中國校外教育,2016(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