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靜
摘要:素質教育要求培養學生的個性,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這一要求表明傳統的只注重知識技能的語文教學已經無法滿足社會的要求和學生的需求,對此教師還應在語文課堂加強對學生的素質教育,讓語文課堂充滿人文氣息,以塑造學生的人格,陶冶學生的情操。
關鍵詞:小學語文;人文氣息;課堂構建
語文是學生學習語言,提升文學素養的重要途徑,在小學語文教育中融入人文教育,既能夠使課堂豐富多彩,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又能培養學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塑造學生的人格。在素質教育高速發展的今天,語文教師也意識到了人文教育的重要性,他們在課堂中采取了有效地方式進行滲透,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不過,由于小學生受年齡的限制,認知能力和思維方式還不成熟,所以在教師滲透的同時,學生并不能充分地理解和接受,這就要求教師要根據小學語文學科的內在邏輯和小學生的身心發展規律對人文素養的滲透方式進行研究,以在語文教學的同時幫助學生形成良好的品格和健全的思維模式,提升語文教學的有效性。
一、挖掘教材因素,激發人文精神
人文精神的核心是以人為本,具體表現為對人的尊嚴、價值和命運維護,對人類遺留下的精神文化現象的高度珍視,在語文課堂塑造學生的人文精神對學生的全面發展有重要的意義。小學階段,教材是學生學習的主要材料,為了培養學生的人文精神,教師要善于挖掘語文教材中的人文內涵,并將人文精神的培養設立為具體的教學目標,然后采取有效地方式對學生進行滲透。
比如:《精衛填海》是一篇非常有教育意義的神話故事,在進行授課之前,筆者設立了三維目標,即:知識技能目標、過程方法目標以及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其中以“使學生懂得什么是勇敢,并培養學生做一個勇敢的、堅定的、頑強的、不畏艱險的人。”作為人文精神的培養目標。在教學的過程中,筆者首先要求學生在閱讀后用自己的話對文章進行敘述,其次通過啟發法,要求學生回答:“精衛為什么要填海,它能夠將大海填平嗎?”由此引發學生思考精衛的行為和精神。然后,結合學生的回答,突出教學主題,向學生滲透精衛勇敢、善良、頑強等品質,并呼呼學生在學習和生活中學習精衛堅持不懈的精神。
二、通過名篇閱讀,感受人文氣息
人文精神蘊含在文學作品當中,并會通過文字傳達給讀者,在語文教學的過程中,教師引導學生有情感的誦讀或演繹文學經典,并有意識地對學生進行人文教育,能夠使學生在接受作品熏陶的同時體驗作者或文中人物的喜怒哀樂,感受作者或文中人物內心的情感。因此,在名篇閱讀教學中,教師切忌不要采用灌輸式的方法一味地對學生進行詞語、句子、語法的講解,而是要為學生創設一定的閱讀情境,讓學生投入其中感受作品最真切的感情和所突出的價值觀,這樣有助于學生在閱讀中形成美好的品格和正確的思想。
比如:《狼牙山五壯士》這篇文章講述了1941年日軍向我國晉察冀根據地狼牙山大舉進犯時,七連六班戰士為了完成掩護撤退任務,與日軍激烈開戰,并成功將敵人引入狼牙山,完成掩護任務的故事。這篇文章充分地展示了抗日戰爭時期,我國軍人不畏犧牲、堅決維護國家統一的愛國主義精神,為了使學生學習這種精神,教師可以在閱讀教學后,將學生分為幾個小組,要求學生在閱讀的基礎上將文章排練為劇本進行表演,這么做能夠使學生進入到當時的社會背景和人物情緒當中,充分地體會五個戰士面對敵軍的憤怒和勇敢,并學習他們強烈的愛國主義精神。
三、開展課外實踐,滲透人文教育
課外實踐是語文教學的補充,也是提升學生人文素養的重要途徑。在語文教學之余,教師組織學生開展有意義的課外實踐活動,讓學生在實踐中感受人文精神,弘揚傳統文化,能夠有效地培養學生積極樂觀地態度,使學生在實踐中獲得更多的人文收獲和啟發。
比如:教師可以安排學生以“我愛我的祖國”為主題開展主題演講比賽,要求學生結合生活實際,說明哪些行為是愛國的,哪些行為是不愛國的,并說明愛國的重要性。通過這一活動,能夠有效地弘揚學生的愛國主義精神,使學生做一個以國家為驕傲的人。比如:教師可以在學生家長的允許的情況下,帶領學生參觀博物館,在博物館中結合具體的作品,向學生傳遞相應的文化背景和文化內涵,以豐富學生的精神世界,使學生的心靈得到凈化。再比如:教師也可以充分利用教室環境向學生滲透人文教育,即:在板報上寫和畫一些與尊老愛幼、誠實友善、自強不息等傳統文化精神為主題的內容,對學生的內心進行潛在影響等等。
總之,在素質教育的背景下,小學語文教學必須要改變傳統的以知識技能教學為主的教學模式,將培養學生的人文精神放在一個突出的位置,加強學生思想道德和情感教育的培養,這樣做不僅能夠使學生在學習語文知識的同時形成良好的生活習慣,還能陶冶學生的情操,塑造學生的人格,使學生成為一個同時擁有人文素養和知識素養的人。
參考文獻
[1]楊黎明.再談充滿人文氣息的小學語文課堂建構[J].新課程研究,2019(15):33-34.
[2]傅春燕.如何構建充滿人文氣息的小學語文課堂[J].學周刊,2018(31):74-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