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本德
摘要:閱讀是小學語文課程中的重要教學內容,學生的閱讀能力在一定程度上決定了學生的文學素養發展情況,因此,在實際開展語文課程的教學中,教師可以通過“創建主題”“提出問題”,以及“開展合作”等形式,開展群文閱讀的活動,促進學生豐富自身的閱讀量,提高文學素養。
關鍵詞:小學語文;群文閱讀;主題;問題;合作
小學生的文學素養和閱讀能力是需要依靠大量的閱讀來培養的,同時,在新課程改革的標準中也對學生做出了閱讀數量的要求,所以,在開展當前小學語文課程的教學中,教師也應當積極開展群文閱讀活動,使學生在多文本閱讀中,逐步滿足新課改中的教育要求。那么在實踐教學中,教師應當如何進行教學策略的優化,實現群文閱讀活動的有效開展呢?
一、創建主題,提高閱讀效率
在以往的小學語文課堂中開展群文閱讀活動,教師經常將教學篇目對應作者的其他文章帶入課堂之中,引導學生在多文本閱讀中分析作者的寫作風格,從而提高學生的文學素養。但是,群文閱讀的主題并不是這一種形式,教師也可以基于本文的類型、文章的風格等多種元素進行群文閱讀主題的設計,從而讓學生在多元化的閱讀主題中,更好地提高閱讀的效率。
例如,在對學生講述《懷念母親》的教學后,教師就可以設計“情感表達”的議題,促進學生對文章中進行情感表達的方法進行學習,提高學生進行群文閱讀的效果。在課堂中,教師先對學生講述《懷念母親》這節課,讓學生對本篇文章中對母親懷念之情的表達手法有所認識。隨后,教師再將《背影》《我的母親》等文章引入課堂之中,讓學生進行情感表達方法的賞析,促進學生在多文本的對比中,逐步感知情感表達的手法,提高鑒賞的效果。
不難看出,在對學生進行群文閱讀教學中,教師可以基于多元目的設計群文閱讀的主題,讓學生更有效率地參與到群文閱讀活動之中。
二、提出問題,提供閱讀方向
在傳統意義上,問題是教師與學生之間進行交流的工具,教師可以利用問題為媒介,檢驗學生對文本中內容的理解情況,從而基于學生的回答獲得教學的反饋,更好地進行下一階段教學活動的設計。而在開展群文閱讀的教學活動中,教師也可以利用問題的形式,為學生進行群文閱讀提供方向,讓學生在對問題進行解答和分析中,能夠更有目的地進行閱讀活動,從而提高群文閱讀的效果。
例如,在以“散文”為主題的群文閱讀活動中,為了讓學生更好地對《桃花心木》《匆匆》的文本進行閱讀,教師就可以利用問題的形式,提供學生閱讀的方向。在課堂中,教師向學生提出“通過《桃花心木》《匆匆》等文本的閱讀,你認為其中主要闡述了什么道理?”“在《桃花心木》《匆匆》等文章中,作者是怎樣通過語言和文本的結構進行說理的呢?”的問題,為學生進行群文閱讀活動提供方向,從而讓群文閱讀活動的開展更具方向性。同時,在開展本次群文閱讀活動中,學生也能夠通過教師問題的引導,更加明確散文的寫作手法,提高對散文的鑒賞能力。
從上述案例中可以看出,問題對群文閱讀活動的有效開展中具有積極作用,教師在開展群文閱讀活動的過程中,利用問題的形式,有效地指明了學生的閱讀方向,使學生在解答問題中,提高閱讀的效果。
三、開展合作,實現閱讀延伸
閱讀的過程是學生一個人進行思考的過程,而每一個學生的生活背景和學習背景的差異,造成學生在閱讀同一類書籍后所產生的思想也是不同的,教師讓學生結合自身的體會,與同伴進行交流,能夠幫助學生更好地打開思路,深化對文本的理解。因此,在小學語文課堂中開展群文閱讀活動,教師也可以利用通過合作學習活動的開展,引導學生進行思想的交換,實現對閱讀的延伸。
例如,在以“人物描寫的鑒賞”為主題,讓學生進行《少年閏土》《我的伯父魯迅先生》等文本的閱讀后,教師根據學生的閱讀反饋,將學生按照閱讀素養的不同,進行組員的安排,使得每個小組當中學生的閱讀素養呈現差異化的分別。隨后,教師讓學生以安排好的小組形式,共同開展本節課的交流活動,在相互討論中,交換自己對《少年閏土》《我的伯父魯迅先生》等文章的理解,以及自己的體會,從而使學生在不斷的交流中,獲得新的閱讀方向,實現閱讀的延伸。
顯而易見,在小學語文群文閱讀活動中,教師能夠通過合作學習活動的開展,強化學生之間的交流和互動,讓學生在相互分享中拓展自身的閱讀思維,實現閱讀體會的延伸。
總而言之,教師對活動的主題進行確定,提出系列問題,以及開展合作活動,都能夠有效地提升群文閱讀活動的教學質量,但是,這些卻不是在一節課的教學中就可以實現的,而是一個逐漸積累的過程。因此,在之后開展小學語文群文閱讀活動中,教師也應當繼續分析群文閱讀活動的優勢,結合學生的閱讀能力,不斷創新群文閱讀的開展形式,并在實際的課堂教學中進行實踐應用,從而逐步提高群文閱讀活動的開展效果。
參考文獻:
[1]羅志成.小學語文群文閱讀的教學策略[J].華夏教師,2017(16):33.
[2]夏發明.對小學語文群文閱讀教學策略的研究[J].課程教育研究,2017(48):82-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