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麗清
摘要:一直以來,國家出臺的“校企合作”政策,為職業學校的發展指明了方向。為了提升中職學校的辦學質量,培養優秀的專職人才,我校與多家企業簽訂了共贏的引企入校、建立校外實習基地、訂單式培養等協議,強化校企深度融合,大力推進現代學徒制,實行校企“一體化”育人模式、“產教研”相結合的共贏途徑。
關鍵詞:中職學校;校企合作;辦學模式
校企合作,起源于德國的職業培訓模式——雙元制。一元指職業學校,其主要職能是傳授與職業有關的專業知識;另一元指企業或公共事業單位等校外實訓場所,其主要職能是讓學生在企業里接受職業技能方面的專業培訓。
習近平總主席在2014年全國職教會議上提出,要創新各層次、各類型職業教育模式,堅持產教融合、校企合作,推進校企雙方可持續發展,引導社會各界特別是行業企業積極支持職業教育,建設中國特色職業教育體系,培養數以億計的高素質勞動者和技術技能人才。2017年10月,十九大報告指出,要優先發展教育事業,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推進教育公平,完善職業教育和培訓體系,深化產教融合、校企合作。
我校認真貫徹黨和政府在職業教育方面的政策方針,本著遵循教育規律,促進本地區經濟發展、促進學生就業發展、促進職業教育發展的總體思路,對校企合作進行了大膽的探索,幾年間積累了一些寶貴的實踐經驗。
校企合作以促進學校、企業、教師、學生發展為合作的目的和中心,爭取多方保障措施,形成職業教育與區域經濟相生相伴發展的長效機制。我校的校企合作以適應區域經濟和社會所需,與市場接軌,實踐與理論相結合;堅持以“立德樹人”為根本任務,以服務發展、促進就業為導向;堅持產教融合、工學結合、德技并修、知行合一培養模式;通過課程教學、環境熏陶、生活養成、訓賽融通、社會實踐等方式,實現校內、校外、課堂內外共同開展職業素養、職業技能教育培養,從而使學生具備社會適應性和市場競爭力,符合社會所需。
三、校企合作的措施
(一)引企入校
本著“優勢互補,資源共享,互惠雙贏,共同發展”的原則,2006年我校與大連友蘭企業集團有限公司開展了校企合作,這是校企合作中學校引進企業模式。
企業利用我校的場所、人才資源優勢、稅收政策優勢、社會聲譽優勢等,在學校內掛牌建立出國勞務培訓基地。我校是國家公辦、國家級示范校,有較高的社會聲譽,且享有國家給予的普惠待遇、稅收優惠。教室、桌椅、宿舍、食堂、圖書室、日語教師等實現資源共享,大大降低了辦學成本。我校每年都有眾多學生就讀于商務日語專業.學成之后經企業培訓后去日本工作。這種方便、快捷、安全的出國方式,為學生的就業拓寬了渠道,深受家長認可,也給學校帶來了經濟效益。
引企入校改變著學校的教學模式。商務日語專業的基礎課由我校教師教授,專業課則由企業教師教授。雙方的教師互相觀課、交流。通過教研活動,教師懂得了教給學生在商務活動時的禮節禮儀、專業知識、法律意識等人文知識的重要性,從而更新了教師的知識結構和教學理念,開闊了教師的視野。與此同時,學生之間相互交流、會話,親身感受企業商務的氛圍,增強了學生的職業素養。
企業的發展離不開學校的育人環境,企業的壯大也會反哺學校的發展。只有校企雙方都掌握好利益平衡點,各取所需,不斷完善,才能夠有效促進合作。引企入校是校企之間的深度合作,這一模式值得在實踐中推廣。
(二)建立校外實習基地
通過不同專業實習基地的生產實習,可以有效提高學生的實際工作能力、獨立分析和解決本專業實際問題的能力,幫助學生積累和豐富實際工作經驗,提升必備的職業思想道德和人文素養。
我校的機械專業與大連機床廠、汽修專業與東風欣鈺銷售服務有限公司分別簽訂了校外實習基地的協議。例如,2015級機械專業的學生到大連機床廠進行了為期三個月的跟崗實習。學生吃住在車間,每名學生配有師傅,晚上有晚自習,學校還配備了兩名管理教師。三個多月下來,學生體會到工人師傅的辛苦及安全生產的重要性,逐漸適應了八小時工作制。實習末期,根據師傅和學校管理教師的推薦,我們還評選出16名優秀學員。有責任擔當、有競爭、有創新、有奉獻的工匠精神已深入學生的心里,這正是學校的說教方式所達不到的效果。又如,汽修專業的實訓車間設在東風欣鈺銷售服務有限公司,企業課程采用師傅帶徒弟形式,以實踐教學為主,做中教,做中學。學生在校期間可另外考取東風公司認可的鑒定員證、維修技工證、汽車銷售等上崗證。
我校的學前專業與金州第一幼兒園、第二幼兒園分別簽訂了校外實習基地的協議。金州幼兒園給每兩名實習生分配一個班級,讓他們教幼兒唱歌、跳舞、朗讀兒歌、畫畫、剪紙等。實習結束前園里還舉辦了匯報演出,實習生與孩子們積極互動,其樂融融。
學校與企業合作,打破了教育只重視理論、脫離實踐的局面,使學生學以致用,為就業、擇業積累了經驗。由于學生在校期間不僅考取了企業認定的專業崗位資格證等證書,還取得了各專業技能等級證書,再加上中等職業學校畢業證書(我校長期堅持學生雙證畢業),顯然已成為企業招工的首選,因為這樣可省去企業培訓新員工的費用和環節。據畢業生追蹤調查得知,我校學生進企業提升的、和師傅合作攻克研發項目的、進廠一年就能獨當一面的為數很多。畢業生良好的表現受到企業方的好評,也為校企雙方長期合作機制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三)訂單式培養
我校與多家企業簽訂了訂單式培養協議。校企雙方做到了人才目標定位,共同開發專業、課程、教材,共同培訓教師,共同培養學生吃苦耐勞精神和良好的心理素質,使得人才達到社會所需。校企雙方共同承擔必要的社會責任,免去了學生分配、企業招工的費用和消耗;教師參與到企業的培訓,為學校打造優秀的“雙師型”素質隊伍起到較大的推動作用。訂單培養模式最大限度地將企業的技能需求、職業素養需求和職業發展需求融入課程和教學中,普惠到社會、企業、學校、教師和學生,收到了良好效果。
“中德諾浩班”是教育部高技能汽車人才助推計劃項目。2014年10月,教育部確定我校為“中德諾浩高技能汽車人才培養助推計劃”校企合作首批合作院校,是遼寧省唯一一所中等職業學校。“風神物流班”是學校與大連風神物流有限公司合作,校企共同招生、共同教育培養汽車物流技能人才。“中德護士護理班”是我校的德國高中本科連讀項目,學生在國內學習2年的中專課程,在德國學習2年,獲得德國高中畢業證,再加3年德國本科大學學習,畢業獲得德國本科畢業證書,學業期滿后可到德國繼續進修或就業。這些訂單式培養為學生就業層次的提升、拓寬創造了有利的條件。
(四)特色培養班
為了適應時代發展、發展學校辦學特色,我校先后成立了游輪服務、航空乘務、鐵路服務、工業機器入、日本留學等特色培養班。
近年來,郵輪旅游業呈高速發展態勢,郵輪服務市場需求大,就業前景廣闊。郵輪上集商務、餐飲、休閑、旅游、觀光、購物于一體,服務范圍廣;開發郵輪旅游業的均為世界500強企業,薪金福利待遇相比國內同行業豐厚;郵輪環游世界,能使人開闊視野、增長見識、豐富人生閱歷。從事郵輪服務工作的員工須接受跨國公司的培訓、外語培訓、形體禮儀培訓、職業培訓等,對自身素質有很大的提升需求。我校已和大連廣通海事服務有限公司強強聯手,校企定制,學生入學即和企業簽訂就業合同。
(五)國際交流
隨著世界經濟全球化,我校又開設了多個語種的出國留學班,實行20人以內的小班型外語強化教學,以確保教學質量。為“一帶一路”建設儲備人才,為職業教育的發展凝心聚力。
我校在推進校企合作的實踐中,深化校企融合,實行現代學徒制,探索校企“一體化”育人模式,構建校企“雙主體”育入平臺,形成利益相關方合作辦學、合作育人、合作就業的長效機制。學校、企業與學生簽訂了學徒培養協議,實行招生即招工、入校即入廠、校企聯合培養。校企聯合開發符合學校人才培養和企業員工培訓的“學校課程+企業課程”雙線交織的課程體系,給教師、學生、學校、企業帶來了實惠。
(一)教師方面
我校的日語教師和企業的日語教師合作編寫了《日企文化禮儀》《日文錄入》《日語日常商務用語》《面試日語對答》等校本教材;建立了日語試卷題庫、日語口試題庫、日語專業用語題庫、日語教案題庫、日語課件題庫、日語自制教具庫等,為日語教學積攢了寶貴的資料。日語教師不斷更新知識結構和教學理念,其自身也得到了發展。
在與大連東風欣鈺集團建立實習基地的同時,我校的機械專業教師、汽修專業教師被集團聘為技術顧問,校企合作實現師生頂崗實踐,為教師積累了豐富的實踐經驗。目前,我校的“雙師型”教師比例達98%以上。
(二)學生方面
校企合作符合學生職業生涯發展需要,符合學生身心成長的需要,符合職業教育發展的需要。通過校企雙方培養出來的學生適應性強、就業率高而穩定,為學生適應職場、適應社會創造了有利條件。
出國勞務企業與學校共同為學生舉辦定期的日語角和不定期的日語會話交流,提高了學生的口語水平,樹立敢于大膽說日語的自信。網上交流平臺,介紹了日語詞典、日語考級、與專業有關的術語、漢日互譯網站、日語小知識、俳句欣賞等,使我校的日語教學上了新臺階,也為學生日后的日語學習鋪平了道路,為學生終身學習奠定了基礎。
與大連東風欣鈺集團建立實習基地的同時,校企雙方共同設置汽車維修項目,安裝發動機維修實訓室、汽車電器維修實訓室、汽車底盤實訓室、汽車整車實訓室。在這些實訓室嚴格訓練學生,培養學生動手能力,為將來就業打下基礎。企業提供各種車型電路圖、維修資料、配件的有關信息。至今已組織了12個班級的近600人次的學生在校外教學實踐基地進行實踐學習,每個學生至少要完成48個學時的實踐學習,取得了非常顯著的教學效果和社會成效。每個學期最少組織一次汽車維修知識專題講座,聘請有經驗的汽車維修界人士(包括有經驗的汽車維修技師)來為學生解讀汽車維修知識和技術問題,解答在汽車維修過程中遇到的疑難和大家所關心的各方面汽車維修難題,尤其是汽車防盜方面、如何合理利用汽車維修技術及如何能在目前的經濟狀況下更好地獲取汽車維修企業的經濟效益,都與我們息息相關。開展這些專題講座,改變了傳統的授課方式,使學生帶著興趣聽講,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三)校企雙方
校企合作符合職業教育發展的內在規律。學校在合作過程中有效提高了教學質量,節約了教育成本;企業在合作過程中,降低了招工、職業培訓成本,日益發展壯大;通過校企合作項目,將企業文化與理念傳輸給教師和學生,提升了師生的觀念,使學校和企業實現資源共享、優勢互補;通過信息交流,拓展了教學渠道和就業渠道,真正實現了企業、學校、教師、學生共贏。
每年的全國職業教育活動周啟動儀式已成為我校各專業、各個社團教育教學成果的展臺。學前專業的沙畫、簡筆畫、手工制作;機械專業學生的車工作品、學生假期的手抄報、書法、鋼筆字作品等盡顯風采,獲得前來參會的各級領導、企業代表的稱贊。我校學生在每年舉辦的全國職業教育文明風采大賽中積極參與,團體、個人均取得較好成績。
我校舉辦大型企業進校園招聘洽談會,搭建雙選平臺,現場報名、現場面試,實現全員優質就業,就業安置率達100%,專業對口率為95%。在連續幾年的校園招聘洽談會上,學前教育專業學生被許多企業現場預定,供不應求。這些都是訓賽融通培養模式結出的累累碩果。
校企合作目前還有待進一步加強,人們對職業教育的認識觀念也有待提高,學校的教學實際與崗位需求仍有距離。倘若國家、政府在政策上給予企業一方,如稅收方面的優惠政策,鼓勵企業與職業學校建立校企合作關系,那么企業在確立市場需求、人才規格、知識技能結構、課程設置、教學內容和成績評定等方面就會更好地發揮相應作用,從而避免學校“一頭熱”的局面;倘若學校也在時刻關注企業需求變化,確定培養培訓規模,探索、開發、設計、實施靈活的培養培訓方案,與時俱進,那么,在我國經濟形勢良好的未來,校企合作這種長效“雙贏”模式注定會在我國發展壯大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