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乾坤
摘要:小學體育在教學中要發揮激勵機制的作用,增進學生參與體育、獲得鍛煉的效果。如何運用激勵策略,如何把握激勵效果,如何從激勵中讓學生從體育活動中收獲幸福、歡樂、合作、健康?現就其應用簡述如下。
關鍵詞:小學體育;激勵機制;應用策略
在小學生體育課堂上,總是有一些學生被動參與活動,缺失良好的體育習慣。體育課堂激勵機制的應用,就是要從激勵手段中,營造體育學習氛圍,融入學生競爭心態,最大化的提升小學體育課堂教學效率。
一、以明確的目標來激勵學生參與體育活動
小學生在體育活動中,切忌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任由學生自己來參與體育鍛煉,而是要制定目標,細化激勵,引導學生參與體育鍛煉,讓學生從目標任務完成中感受成功的快樂,增進體育熱情。以跳繩為例,根據不同年級學生身體體能特點,設定靈活的跳繩目標任務。對于身體素質好的學生,目標數要高一些;對于體質較弱的女生、其他學生,目標可以低一點,但必須要明確各自的數量,或者讓學生根據自己的情況,選擇相應的目標數量。同時,對于能夠完成目標任務的學生,教師要給予及時的表揚,對于未能完成任務的學生,還要給予鼓勵,引導學生如何把握跳繩的技巧。如繩子的長短如何選擇,才能不影響跳繩效果;自我身體如何調適才能把握跳繩節奏;對于學習力差的學生,教師要設定彈性目標,讓學生相互交流、學習,增強自信心,突破自我目標。
二、以豐富的獎卡來激勵學生感受體育的趣味
小學體育教師在開展體育活動中,要認識到小學生的心智特點,不能僅關注學生的體育成績,忽視體育鍛煉、體育習慣在小學生日常生活中的滲透價值。結合不同的體育鍛煉項目,教師可以設置趣味不同的獎卡紙片,設置不同獎卡所代表的等級、意義,來增強小學生的體育熱情。如在跑步教學中,很多學生害怕跑步,參與積極性不夠,特別是在長跑活動中,有些學生堅持不下去。為此,我們可以通過設置獎卡方式,對于200米長跑,完成者獲得“星星”獎卡;對于400米長跑,完成者獲得“月亮”獎卡;對于800米長跑,完成者獲得“太陽”獎卡。集齊所有獎卡者,我們將給予“跑步王”稱號。借助于不同形式的獎卡方式,結合具體的體育鍛煉活動,讓學生能夠從中感受到運動的樂趣,挖掘學生的體育學習潛能,促進學生體質的發展。
三、以情感激勵為手段來增進學生體育熱情
小學生體育課堂教學,教師要關注學生情感的引導,注重情感激勵,營造積極的、充滿正能量的運動氛圍。小學生在體育活動中,注意力易分散,投入度不足,無法保持高昂的體育熱情,也降低了體育課堂教學質量。如在踢毽子活動中,有的學生可以踢幾個,有的學生一個也踢不了??粗鴦e人都會踢,自己不會踢,內心會產生厭倦情緒。這時,教師要善于發現學生的情緒變化,要給予情感激勵,引導學生了解踢毽子的方法,掌握踢毽子的技巧,多練習,多體驗,多把握。比如我們可以將學生進行分組,各組學生設定踢毽子任務,能力強的學生可以為小組成績做貢獻,能力強的學生還可以教能力弱的學生,如何踢好毽子。從團隊合作與集體運動中,傳遞正能量,收獲體育成效。由此,可以讓不會踢毽子的學生,認識到合作的趣味,增強學習的積極性,也能夠從相互學習中,漸進提高踢毽子的數量,在集體的鼓勵中培養團隊意識、合作精神。
四、以競賽方式來增進學生參與體育的競爭意識
體育教學在創新課堂活動中,教師還要善于引入競賽機制,特別是抓住小學生爭強好勝的心態,通過體育競賽,來激勵學生參與體育鍛煉,從各項體育健身活動中獲得競爭意識。競爭是常態,也是一種心態。在體育活動中,教師要增強學生的競爭意識,引導學生參與體育鍛煉。如在班級籃球課堂教學中,籃球運動需要多人合作,分組競爭,投籃得分。我們可以組織學生分成男女多個小組,每組設置裁判計數,以得分最高為最高成績,開展投籃競賽。在競賽前,教師結合分組,給學生講解投籃技巧,分解動作要領,引導學生體驗投籃過程。明確本次講解對于得分的重要性,增強學生的注意力,提高投籃教學效率。在競賽中,教師要組織學生進行吶喊助威,加油打氣,要營造你爭我趕的競技場面。在競賽后,教師要結合學生分組成績,評選最佳籃球小組,并給予適當的物質獎勵,讓學生感受到競爭的樂趣,從體育競爭中鍛煉自我、強身健體,收獲健康。對于成績不理想的小組,教師也要給予積極評價,特別是表現出色的學生,要進行鼓勵,給予適當的獎勵,增強學生的籃球信心。
五、結語
激勵策略在小學體育課堂中的應用,有助于順應小學生身心成長規律,結合體育活動,增進體育鍛煉熱情,促進小學體育全面發展。教師在體育課堂,要善用激勵手段,創新激勵方式,要圍繞體育活動,讓學生從體育鍛煉中感受到團隊合作精神,增進學習體育、參與體育的運動情感。
參考文獻:
[1]龔向軍.激勵機制在小學體育教學中的應用[J].基礎教育研究,2018 (02):64+66.
[2]張澤松.激勵教學在小學體育跳繩教學中的應用[J].當代體育科技,2018,8 (02):107+111.
[3]董志祥.體育課運用激勵策略對小學生運動參與影響的研究[D].蘇州大學,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