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瑞芳
摘 要: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是人力求認識某種事物或活動的心理傾向,是引起和維持人的注意力的一個重要內部因素。一旦學生的興趣激發出來,教學就會取得事半功倍之效。
關鍵詞:民主;平等;開放;靈活教學;創設情境
孔子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是人力求認識某種事物或活動的心理傾向,是引起和維持人的注意力的一個重要內部因素。一旦學生的興趣激發出來,教學就會取得事半功倍之效。但是長期以來,教師總是習慣于板著一張嚴肅的面孔,高高的站在講臺上俯視著學生,就像帝王在巡視著他的子民,無形中給學生造成巨大的心理壓力。它使學生產生懼怕之情,被動地服從于教師。同時,為了考試成績而追求共性,忽視個性,強調統一,回避差異,出現了教參為教師導讀,教師為學生導讀,基本上把教參視為唯一標準的現象。結果課堂沉悶得像一潭死水。那么,我們如何才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呢?我認為應該做到以下幾點:
1、民主教學,平等交流。在這一點上,我們真應該向兩千多年前的大教育家孔子學習。一天,孔子的學生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陪孔子坐著。孔子充分利用了這個進行教育的好機會,給學生上了一堂生動活潑的“言志課”。孔子雖然博學多才,思想睿智,但語態和藹,教態親切,一點沒有居高臨下、唯我獨尊的學者及師長架子。而是用溫和自謙的話打消學生的顧慮,輕言細語地說:“不要因為我比你們年長一些,你們就拘束不說。你們平時總是說:‘沒有人了解我(的遠大志向)啊!’‘沒有人了解我(的遠大志向)啊!’如果有人了解你們、任用你們,你們打算怎么做呢?”(見《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侍坐》)孔子的這種角色定位,孔子的這種平易態度,為學生營造了一個輕松、親切、活躍的環境氣氛,學生哪還有什么拘束?哪還有什么顧慮?自然是一個個爭相發言,盡表心志,暢談治國之方略,勾畫施政之藍圖,課堂氣氛十分活躍。學生渴望受到尊重,渴望與老師平等交流,渴望自由地發表意見。教師在教學時應該充分認識到學生的這一心理需要,在課堂上給學生完全的尊重,真誠地與學生交流。
例如,在教學七年級語文(上)第16課《貓》時,我引導學生去分析文中出現的人物:三妹、“我”、妻、張媽、李媽、周家丫頭、偷貓的人,他們各自有怎樣的性格特點?請結合文章具體內容進行分析。大家在課上進行小組討論,各抒己見。討論過后,各小組選出代表發言。三妹并不是真正愛貓的人,她只是喜歡外形漂亮的小貓,把小貓當玩物而已。“我”雖然妄下斷語,冤枉第三只貓,內心自責、愧疚,卻也只是停留在思想的層面上,并沒有用實際行動去彌補自己的過失。張媽收留了第三只貓,每天照顧它,明知道它受了冤枉,卻也只能默默無言,沒有辦法辯駁。因為她是家里的下人,沒有地位,沒有為貓辯駁的權利。李媽,知道吃鳥的是黑貓,卻沒有為第三只貓申辯,坐視不理。周家丫頭,知道第二只貓是我家的,陌生人偷走貓卻不加阻止,一副事不關己高高掛起的樣子。妻子沒有親眼看見第三只貓吃鳥,卻認定是它吃了鳥,對第三只貓存有偏見。在學生發表自己看法的時候,我能感受到他們迸發的思想的火花,敢說,說得有理有據,說得精彩到位,學習的興趣非常濃厚。在這個基礎上,讓學生去分析這篇文章的主旨,思路打開了,認識深刻了,取得了良好的教學效果,大大提高了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
2、靈活教學,快樂學習。記得有一次我在講《列夫·托爾斯泰》一課時,對于托爾斯泰的肖像描寫部分,我并沒有直接讓學生找出作者是如何描寫他的各部位的。而是做了一個活動:讓學生根據自己讀課文留下的印象,畫出托爾斯泰的肖像,比比看誰畫的最接近課文中的描述。于是大家熱情高漲地用稚嫩的筆法極盡夸張地勾勒托爾斯泰多毛的臉龐,迎風飄動的長髯,皺似樹皮的黝黑臉膛,泡沫似的鬈發……同學們畫完后再對照課文進行修補糾正。對于絕大多數都沒有繪畫基礎的同學來說,他們的“作品”實在是慘不忍睹。但是他們還是一遍遍地讀課文,一遍遍地修改,一遍遍地相互糾錯、逗笑、“欣賞”……即使下課了,他們還意猶未盡地討論著。畢業后,當我再和他們談起初中的學習生活時,他們記憶最深刻的還是那一堂有趣的課,還有那令人難忘的大師相貌。
3、個性解讀,鼓勵發言。我們要注重學生的閱讀感受與體驗。西方有句諺語:“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文本中的人物形象精神意蘊帶有不確定性,讀者的經歷的不同、觀念的不同,加之欣賞角度的不同,對人物形象的解讀也會有所差異。所以我們應該尊重學生獨立思考的結果,保護學生的好奇心和想象力,鼓勵學生敢于發表自己的意見。對于他們的討論與回答,我們應該及時給予反饋,并堅持鼓勵為主,增強學生的學習自信心,培養他們相信自我、勇于探索的品質。對于“弱勢群體”的存在,我們更要靜下心來,毫不吝嗇地給予幫助,同樣把最燦爛的笑容留給他們。還他們一個自由開放的課堂。但是,我們應該注意,民主、開放的課堂,并不等于課堂是放任自流的,是天馬行空的,甚至是一盤散沙的。在閱讀教學中,教師要懂得在細心聆聽學生對文本的感受與見解的同時要及時介入,善于評價、總結、拓展、補充、提升,不能整節課都讓學生說了算,因為雖然學生對文本有自己的感受、體會,但對文本的理解是不同層次的,甚至是膚淺的、片面的。
例如,在教學七年級語文(上)《植樹的牧羊人》一課時,我要求學生結合文章具體內容,以“他是一個_________的人”的形式說說你對牧羊人的認識。給學生自主學習8分鐘的時間,在課本上做批注,注意抓住對人物進行細節描寫的語句。然后學生自由發言,我在黑板上進行板書整理。最終,學生總結出了16條人物的性格。而這些內容并不是教參上全寫到的。我允許學生有個性看法,鼓勵他們說出自己的認識,加以適當的點撥引導,所以學生能夠積極踴躍發言,語文課堂上呈現百花齊放的局面。此外,學生找到與牧羊人中相關的內容:語言描寫,動作描寫,外貌描寫,還能仔細區分,哪些是直接描寫,哪些是間接描寫。最后,又從表達方式上加以辨別,學生認識到了議論的重要性。研究完這個問題,再去探討《植樹的牧羊人》課文主旨,學生又能多角度地去分析,說出自己的認識。
4、創設情境,激發興趣。情境教學是語文教學的重要方法之一。所謂情境,就是“情”與“境”的交融,它包括情感與環境兩方面的內容。在教學中如果為學生創設主動、恰如其分的情境氛圍,便可喚起學生的想象和愉悅,從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例如,國家著名特級語文教師韓軍老師在講《老王》一課時,他帶領學生分析完老王不幸的命運后,用京東大鼓的形式,哀婉的曲調歌唱出老王一生的悲酸,使學生產生了一種身臨其境的感受。在分析誰更應該為老王的命運而感到愧疚的環節中,他設定自己是天堂里的老王,學生扮演現在的北京市長,與學生即興表演情景劇《遙問天堂,一個愧怍的電話》,不但生動有趣,更讓學生加深了對文章的理解,同時也培養了學生的表演能力,提高了口頭表達能力,可謂是一舉多得。此外,現代電教手段打破時空限制,對創設一定的情境起著不可低估的作用,如播放課件、放錄像,把生動形象的畫面配以美好和諧的音樂,化抽象的文字為可觀的圖像,以直觀的形象促發學生的聯想和想象,以生動的情境引發學生心靈的感知、情感的共鳴,創造出最佳的情境,讓學生在愉悅的感受中接受知識,從而達到對課文的深層理解與感悟。但是多媒體教學不能取代了聽說讀寫等傳統的教學方式,不能盲目的依賴多媒體技術,從而忽視教師的主導作用和學生的“主體”地位。必須將它與有效的傳統的教學方法結合起來,根據課堂需要,適量、適當地使用,以優化教學過程,提高課堂效率,獲得最佳教學效果。
教學有法,而教無定法,適合的才是最好的。如何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也是各有妙招,以上僅是我個人的一點淺薄的認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