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強
摘要:當前的教育體制改革逐漸走進了深水區,對高等院校的科研成果的要求越來越高,如何采取有效措施提高科研成果成為了高等院校管理層越來越關注的一個問題,這就要從科研成果的組成部分來進行分析,一般情況下,高等院校的管理服務的效果能夠直接影響科研成果的質量。所以可以從改善高等院校管理服務質量出發,不斷提高人力資源和社會服務等方面的科研成果的質量。經過實踐證明,要實現高等院校的管理服務質量提高,“微改革”是一個非常行之有效的途徑。本文對高等院校管理服務的“微改革”進行了分析和研究,為以后的相關工作開展提出了有益的意見和建議。
關鍵詞:高效;管理服務;微改革
引言:
高等院校的管理服務,有著與其他事務管理不同的特性。這種特性是由高等院校這個特殊的學術環境所決定的,一般來說,最大的區別就是管理和服務的對方是具有高度知識儲量的、思想最活躍的一個特殊群體——大學師生。大學教師和大學生群體共同決定了高等院校的發展和未來。因此如何在細小的地方做好工作,直接影響到管理服務質量,在提高管理服務質量的過程中,最重要的就是要從小事做起、從細節改起。所以“微改革”可以稱之為提升高等院校管理服務質量的最有效的途徑。要做好高等院校管理服務于的“微改革”工作,一定要注意一個原則,那就是把“管理”“辦事”和“評價”進行分離,在對評價方的選擇上,可以引進專業性強、認真負責的第三方,這樣就可以獲得最直接和最客觀的評價結果,有助于不斷改善管理服務質量。
一、什么是“微改革”
對于“微改革”這個提法的理解,從字面意思上就可以看得出來,不同于宏觀改革那種從上層到底層的改革方式,在許多的時候,“微改革是從最底層開始的[1]”。直接針對的對象就是最一線的人力、事務、物資的分配和管理進行調整和改良。從這個角度來看,對進行改良和調整的對象是明確的、輻射范疇是有限的、制定的方案是可立時操作的,在進行改良和調整的過程中是能直接把控的,有什么效果和問題都能夠在第一時間發現和了解,對于能夠取得什么效果也能進行預測,出現偏差也能夠及時進行調整。
二、怎樣開展“微改革”
(一)對問題進行集中收集
由于高等院校的特殊性,各個學院和各個部門具有相對的獨立性,這對高等院校的服務管理工作增加了不小的難度,工作內容之多、之雜都是很少見的,“從教學科研質量到后勤保障、從人力資源到招標采購,無一不在高校服務管理的范圍之內[2]”。在具體工作方面從一所高校的宏觀管理到細節處理上都不能有效地進行統籌安排,跟不要談專門對問題進行收集和整理。因此必須建立專門的問題收集機制,可以引進專業的第三方機構,成立問題收集隊伍,幫助高校的管理層進行問題收集、匯總、整理、歸類,按照問題類型和問題級別進行分類處理,建立問題檔案、咨詢專業機構、制定解決方案,這樣不僅能夠有效提升管理效率,還能夠從全局的角度對高等院校的發展決策提供科學的依據。
(二)對滿意度進行科學調查
要檢測管理服務的質量和效果,有一個很流行的做法,那就是在師生之間開展關于服務管理的滿意度問卷調查。但是要注意的是,在評價滿意度的時候,問卷設置的科學性,調查的合理性以及抽樣的覆蓋量等都直接影響著滿意度調查的結果和高校服務管理的質量反饋,也影響著以后更加高質量的開展服務管理工作。所以必須要對滿意度調查進行優化和完善:一是在調查問卷內容的設置要不斷完善,使其盡可能地涵蓋到服務管理的每個層面;二是在問卷上不僅要有選擇題,還應該設置必要的建議供被調查者提出自己的想法;三是對于調查的方式上要更加科學合理,使問卷量盡可能地涵蓋每個層次,對于問卷的回收盡可能完全回收,這樣做的目的是為了使調查結果更加準確;四是豐富調查方式,除了紙質問卷以外,還要充分利用信息技術和互聯網支持,比如可以通過設置二維碼,師生們可以用微信等軟件直接掃描二維碼就能夠實現回答問卷。
(三)豐富管理方式
一是深入到師生中去,利用各種會議、課堂充分聽取師生的心聲;二是建立專門的服務管理網站和論壇,向師生公開服務管理情況,隨時聽取師生的建議;三是定期開展答疑活動,集中回復師生關注的問題,解釋或解答師生對于服務管理中存在的疑問。通過各種方式將高等院校的服務管理質量再上一個新臺階。
三、結束語
從發揮出來的作用上面來說,微改革與其他形式的改革是一種互補的關系,相輔相成、缺一不可。大局層面的改革,是方向性和指導性,能夠為改革提供一個綱領性的發展目標,在大局層面的改革的指導之下,就是微改革發揮作用的時候了。針對具體事務,沿著大局改革的指引,許多個微改革共同朝著目標任務前進。可以用這樣一個比喻來形容微改革之于大局改革,那就是每一公里的行軍之于長征。所以必須走好微改革的每一步,不斷促進高等院校服務質量的提高,從而實現教學科研目的完成質量。
參考文獻:
[1]何力.關于高校管理服務“微改革”的思考[J].高等教育發展研究,2017(2):38-39.
[2]黨紅利.關于高校內部管理改革的幾點思考[J].紡織服裝教育,2006(6):1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