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以高中學生的政治認同感培養(yǎng)為切入點,通過調(diào)查問卷了解了目前高中學生政治認同的具體特點,結合問卷分析了在教學實踐中對學生政治認同感培養(yǎng)的傳統(tǒng)做法及不足,并對目前新課程改革中高中學生的政治認同感培養(yǎng)提出了具體的建議。
關鍵詞:高中學生;政治認同;若干思考
一、政治認同概念的提出及使用場景
關于政治認同一詞,最早在國外提出并流行起來,我國對于政治認同的研究思路受到了國際學術的影響,國內(nèi)最為學術界認可的概念就是現(xiàn)任北京師范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馬振清先生在2001年出版的《中國公民政治社會化問題研究》一書中提出,“政治認同,是指人們在社會政治生活中產(chǎn)生的一種情感和意識上的歸屬感,它與人們的心理活動有著密切的聯(lián)系。在政治社會化過程中,人們依據(jù)一定的政治態(tài)度、政治目標確定自己的身份,把自己看作是某一政黨的成員、某一政治過程的參與者或某一政治信念的追求者等等,并自覺地以組織及過程的要求來規(guī)范自己的政治行為,與這個政治組織保持一致,支持這個組織的路線、方針、政策,這就是政治認同。”[1]
2017年出臺的《普通高中政治課程標準》(2017年版)明確指出,“思想政治學科核心素養(yǎng)是學科育人價值的集中體現(xiàn),是學生通過學科學習而逐步形成的正確價值觀念、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思想政治學科核心素養(yǎng),主要包括政治認同、理性精神、法治意識和公共參與。”[2]政治認同開始在新課程標準中站穩(wěn)腳跟,成為新一輪高中政治課程改革的風向標。
高中學生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逐漸形成和穩(wěn)固,一方面易于接受新的價值觀念,另一方面盲目激進者眾多,辯證看待問題的能力較差,分辨是非和看透事物發(fā)展的本質的能力尚未形成,所以政治學科對于培養(yǎng)學生的政治認同就顯得十分必要,政治認同需要對國家、社會、個人等諸多層面的積極認同和配合,用實際行動來體現(xiàn),需要長期的、潛移默化的教育和引導才能完成。
二、目前高中學生的政治認同感現(xiàn)狀調(diào)查分析
通過對高一至高三年級800多名學生的抽樣問卷調(diào)查中,學生對于日常生活中的政治認同培養(yǎng)比較認可,比如周一升國旗、唱國歌等活動,學生開始轉變觀念,由原來的奏國歌,到現(xiàn)在的大聲唱國歌,帶來的內(nèi)心感受是截然不同的,90.3%的學生認為升國旗、唱國歌時內(nèi)心充滿自豪感。
學生對于堅持馬克思主義和中國共產(chǎn)黨的領導都持明確的認可和支持,認為馬克思主義是科學的社會學說,尤其是黨的十八大以來,進一步中國化的理論成果--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形成,為我國經(jīng)濟社會發(fā)展注入強大的精神動力。
高二和高三的學生開始更多地關注公民、政府、人大、政協(xié)、民族宗教等政治話題,一方面受到高考指揮棒的影響,另一方面也體現(xiàn)出學生積極的價值取向。但總體來說,依然以高考為核心,內(nèi)化程度較低,在社會與實踐中踐行的相對較少。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能否引領學生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94%的學生認為在生活和學習中可以引領,也是非常認同,但是讓闡述和自己相關的價值觀時,學生不是很清楚價值觀的內(nèi)在要求,只會從頭背誦24字價值觀的內(nèi)容。
對于政治課程的授課感受,83.2%的學生認為課程有難度,內(nèi)容相對枯燥,希望教師上課可以采取生動活潑的教學方式。對于影響政治認同的因素中,53%的學生認為是社會因素,21%的學生認為是學校因素,還有16.2%的學生認為是網(wǎng)絡因素。
三、在教學實踐中對學生政治認同感培養(yǎng)的傳統(tǒng)做法及不足
1.教學模式的固化,政治認同只是教師教案上的一個細小環(huán)節(jié)。
政治教師長期從事教學活動,政治教案書寫由手寫過渡到電子打印,再到無紙化辦公,形勢不斷改變,但教學目標中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仍停留在教師的教案和心里,默認或者是自我認為達到了相應的目標,沒有明確的量化標準和評價考核辦法。課堂45分鐘順利結束,絕大部分政治教師只是自我感覺到完成了目標,和學生的內(nèi)心感受有時候截然相反,評價無法跟進。
2.簡單粗暴的量化評價,政治認同引起學生太多的反感。
日常教學中,能看到很多的和德育相關的量化評價表,如愛國,得四分,關愛他人,得三分,只是簡單粗暴的一堆數(shù)字疊加,學生不明確,我覺得我愛國,得三分,你愛國,得四分,我這一分的不愛國你能具體說明么,不能,無法分辨,長期以往,一堆數(shù)字就是復雜的數(shù)字了,和政治認同就失去對接了。
3.教師個人素養(yǎng)以及對學科體系的理解差異,對于政治認同的培養(yǎng)心有余力不足。
政治教師擁有優(yōu)秀的個人素養(yǎng),是吸引學生的前提,政治學科有著嚴格科學體系,涉及經(jīng)濟、政治、文化、哲學、法律等諸多專業(yè)方面。很多教師由于教學任務繁重,自我提升的學習時間會被壓縮,閱讀、新聞、時政等從繁重的課業(yè)中悄悄溜走,關注度不斷降低,導致觀點陳舊,分析時政熱點不到位,再加之政治學科知識框架的不斷更新,變化時刻存在,而很多老師仍然準備以不變應萬變,落后是必然的,沒有底氣也是必然的。
4.教育文化氛圍渲染單一,影響政治認同的浸潤。
教育如果讓學生感覺到,是最低層次的教育,高層次的教育是學生已經(jīng)內(nèi)心認可了,但沒感覺到你正在進行教育活動。現(xiàn)在很多學校對于政治認同中的價值引領就是簡單且呆板的文字表述,嚴肅過頭的宣傳展板,圖案風格單一,或者校園一刀切整齊劃一的文化墻,缺乏個性和創(chuàng)新。如不要隨地吐痰,一個醒目的標語,學生基本不會理會,因為大家在小學就知道了,但我們在行動上為何不配合,是因為學生不認可這種宣傳。有痰吐哪里,有無配套的分類垃圾桶,會不會造成二次污染等,教育都要從最人文和科學的角度去設計。吐痰小問題,但是折射民族大問題,再進一步,就是政治認同的大問題,政治認同需要潤物細無聲的文化浸潤,而不是高音喇叭的豪放對唱。
5.教育考試功利化需求迫切,用成績和考試來代替內(nèi)心政治認同感的培養(yǎng)。目前國內(nèi)民眾普遍認為,認為只要政治考試成績好,政治認同感就高,很多
學生家長也把政治考試成績當作是學生政治認同的唯一通道,和德育評價以及綜合素質評價混為一談。唯分數(shù)論導致學生對于過程評價不在意,只看中結果,忽視量變的積累,殊不知政治認同也需要過程積累。
6.實踐體驗類課程缺失,安全責任事故頻發(fā),各級行政管理部門層層加壓,抑制了老師和學生對于實踐探究類課程的組織和體驗。為了學生人身安全,很多學校舍棄了實踐體驗類課程,用傳統(tǒng)的課堂教學替代。于是乎能通過實踐活動獲得的認知通道被全部關閉,學生只能學間接經(jīng)驗,和政治認同相關的各類經(jīng)濟、政治活動學生無法親身體驗,認同指數(shù)急劇下跌。
四、未來對學生進行政治認同感培養(yǎng)的建議
1.積極配合新課程改革,用課程改革及相關評價引領政治認同。
學校需順勢而上,用課程標準統(tǒng)領教學和考試測驗,嚴格遵守課程標準提供的評價原則,教學效果不僅要通過學生當下的考試成績來體現(xiàn),同時也要讓學生獲得終身受益且不會遺忘的關鍵能力。教學目標充分體現(xiàn)學科素養(yǎng)的整體要求,創(chuàng)建科學系統(tǒng)人文化的評價標準,讓考核能夠提升學生的積極性和求知欲,讓學生在新課改中,從內(nèi)心深處感受到認可和重視,學生才會對政治科目真正重視起來,政治認同就逐漸形成并升華。
2.改變傳統(tǒng)的打分式量化評價,采用過程性文字評價引領政治認同。
重點消除站在同一個起跑線,但是我的分比你高,我就比你愛國的畸形理論。無論是政治課教學,還是德育評價,都要重視過程性積累和評價,嚴禁以分數(shù)代替過程,多發(fā)揮文字的溫情魅力,雖然工作比較繁瑣,但是一旦出現(xiàn)評價,要讓學生從內(nèi)心認可教師的教學,認可自己獲得的成績,能客觀制定下一步發(fā)展規(guī)劃,從根本上消除分數(shù)階層帶來的負面效應。
3.提升政治課教師的個人素養(yǎng)和人格魅力,用廣博的知識和偉岸的人格引領政治認同。
教師個人對學生有著直接的正面影響,親其師,方能信其道,政治課老師有扎實的學科知識和嚴謹?shù)娜烁聍攘Γ瑫蟛糠謱W生認可我們?yōu)槿耍J可我們的學科,進而對國家社會的大政方針政策產(chǎn)生認同。政治學科體系框架會隨著社會的發(fā)展而快速更新,教師要隨時更新自己的知識體系和學科框架,這樣,政治課教師才能理直氣壯地上好課。同時加強學習和培訓,不斷接受新事物,防止知識陳舊,觀點乏力,說教無趣等影響學生學習和生活的負面因素出現(xiàn)。
4.改變學校文化氛圍單一的狀況,用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引領政治認同。
長期以來,文化對人的潛移默化影響,是所有教育者都知曉的,價值認同在這里沒有發(fā)揮作用,建議從傳統(tǒng)文化入手,引古論今,給學生一個傳承文化的機會,用文化作為價值引領,讓學生喜歡政治學科,進而促進政治認同。
5.克服教育考試功利化,用學生的終身發(fā)展引領政治認同。
考試只是檢測學生知識儲備的情況,政治認同關鍵是歸屬感的培養(yǎng),基本無法實現(xiàn)通過考試評價。日常教學,如存在文理分科的情況,就有學生政治成績很好,但是必須學理科,因為學生從內(nèi)心深處無認同感。于是考試無法真正提升政治認同,就成了現(xiàn)在比較尷尬的一種場面。在文理不分科的時代,也有大部分學生放棄政治,選擇歷史或者地理學科。實用和功利走在了政治認同的前面,政治學科的學習內(nèi)容對政治認同產(chǎn)生巨大的推力。幸運的是,政治教材一直在不斷跟進時代,不斷貼近學生生活,有理論,有實踐,有綜合探究,正在逐漸克服只要簡單記憶就可以獲得高分現(xiàn)象,也杜絕了體育老師上政治課也不差的笑話。
6.有計劃的開展政治實踐體驗類課程,在實踐體驗中培養(yǎng)政治認同感。
在地方課程和校本課程大量開發(fā)的黃金時代,政治實踐類課程也要迅速占據(jù)有利地位,配合目前流行的研學旅行,將學生帶出學校的小課堂,進入社會的大課堂,在實踐中體驗中獲得認同。如開兩會的時期,積極利用各類資源,組織學生與人大代表面對面,了解人大代表的工作狀況,組織學生參與新聞發(fā)布會,組織學生參與志愿活動等。教師講十次精準扶貧的知識材料,不如帶學生深入貧困地區(qū)實地調(diào)研了解貧困戶的一天生活。沒有對比,就沒有更深刻的理解,要認同黨的政策的正確性,從基層的老百姓的生活中去感受,要認同政府工作的實效性,從社區(qū)網(wǎng)格員的生活中去體驗。教師的講解也許沒有問題,但是無法長久獲得共鳴,實踐體驗能激發(fā)學生探究問題的欲望,一次實踐,也許終身記憶猶新。建議開展實踐活動要做好安全備案和應急預案,各類保險,法律顧問等全都覆蓋,實踐的熱情與安全的措施相配合,政治課絕對可以詩意,也可以遠方。
參考文獻
[1]馬振清.中國公民政治社會化問題研究[M].哈爾濱:黑龍江人民出版社,2001.110-111
[2]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課程標準[M].人民教育出版社(北京)(2017年版),2017.4-5
作者簡介:雷正國(1981.1-),男,漢族,甘肅慶陽人,中學一級教師,大學本科學歷,主要從事思想政治教育教學和研究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