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數學是小學教學中的重要組成部分,數學科目是一門邏輯性、專業性比較強的專業,對小學生的思維能力要求比較高,導致很多小學生對數學課堂不感興趣,不能在課堂上充分發揮其主體地位,數學學習效率不高。因此在小學數學教學中,老師應該采取積極措施提高學生在數學教學中的主體地位,促進學生更好的學習和發展。
關鍵詞:小學;數學教學;學生主體地位
傳統的小學數學教學中,通常是老師為主體,學生處于被動學習的地位,學生的數學學習積極性不高,沒有學習興趣。本文針對小學數學教學中如何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為探討對象,并提出幾點有效的解決方案,希望通過本文的分析能夠進一步促進小學生數學學習水平和學習效率的提高,提高小學數學教學效果。
一、改進師生關系,提高小學生在數學教學中的主體地位
傳統的小學數學教學中,通常是以老師為主體,采取“填鴨式”的教學方法,學生處于被動學習的地位。老師在學生的眼中是具有威嚴性的,老師與學生的關系是指導與被指導的關系,學生在課堂上不敢挑戰老師的權威,也就無法發揮學生在課堂上的主體地位,因此小學數學老師應該改變原有的教學觀念和教學方法,改進師生之間的關系,提高小學生在數學教學中的主體地位。
首先在數學教學中,老師與學生應該處以平等的地位,老師應該堅持平等、公平的原則與學生進行交流,與學生進行朋友式的交流,讓學生不再害怕老師,從而在課堂上能夠主動參與教學活動,對于老師提出來的各種問題也能積極的進行回答,還可以針對老師的講解提出各種疑問,這樣數學教學就不再是老師單方面的講解,而是學生與老師之間的互動,在互動的過程中完成老師與學生之間的角色轉換,充分發揮小學生在課堂上的主體地位。
其次小學數學老師應該在數學課堂上改進教學評價方法,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在以往的數學教學中,老師過多的關注學生的成績,對學生日常的表現沒有進行評價,導致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沒有學習積極性。小學數學老師應該對學生的學習過程進行關注,例如在課堂上當學生主動回答問題,或者是做對題的時候,老師就應該及時的對學生進行表揚和鼓勵,尤其是那些性格內向,不善于表達自己的學生,老師應該更加關注他們的學習態度,及時的對他們的表現進行評價,哪怕是一句鼓勵的語言,一個贊揚的眼神都可以起到意想不到的作用,從而幫助學生樹立自信心,讓學生可以在課堂積極主動的進行學習。
最后需要對學生進行因材施教,滿足不同學生對學習的需求。每個小學生的生長環境、性格、學習能力等各方面都是不同的,如果老師采用統一的教學方法,可能無法達到有效的效果,也不利于學生主體性的發揮,因此老師應該對學生的個體差異進行分析,針對不同的學生采取不同的教學方法,可以采用分層教學法,對每個層次的學生進行不同的指導和教學,不斷增強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積極性,促進每個階層的學生的學習能力和學習效果都能夠得到提高。
二、激發小學生的數學學習興趣
數學科目是一門邏輯性比較強的科目,小學生由于年級小,各方面發展不成熟,在數學學習中遇到困難,很容易對數學喪失學習興趣,不愿意去學習。因此在小學數學教學中,老師應該采取各種措施,激發小學生的數學學習興趣,為小學生創造一個輕松和諧的學習氛圍。
首先小學數學老師應該在數學課堂中創建情景,激發小學生主動參與教學活動的積極性,提高小學生的數學學習興趣。老師可以充分利用多媒體教學設備,將抽象的數學知識轉變為具體的、生動的、形象的文字、圖片和視頻相結合的形式,讓學生可以更容易理解數學知識,同時鼓勵學生發表自己的看法,在鼓勵學生發言或者回答問題的期間,老師應該給予學生充足的思考時間,讓學生能夠充分的對問題進行思考,使學生能夠積極的參與到老師創建的問題情景中,提高學生的數學思維能力。
其次小學生都具有好奇心,對新奇的事物感興趣,在小學數學教學中,老師不應該遏制學生的好奇心,而是充分發揮學生好奇心的優勢,保護學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并把它們發揮在數學學習中。在數學教學之前,老師可以先給學生講一些生活中的例子或者是提出一些問題,吸引學生的注意力,讓學生對將要學習的知識感興趣,然后再進行具體的教學。
例如小學數學中是需要學習算盤的,老師可以先讓小學生進行提問“大家都見過算盤嗎?知道這是怎們用的嗎?”類似這些問題,小學生就會對老師提問的問題進行回答,同時也會對算盤的用法產生疑問,算盤和數學是如何聯系起來的呢,這樣在后來的學習中,學生才會集中精力進行學習,并主動參與老師的教學活動,回答老師提問的問題,提高自己對算盤的認知水平。
三、開展多種多樣的教學活動,提高學生在數學學習中的主體性
在小學數學教學中,課外活動發揮著巨大的作用,可以有效的提高小學生的數學學習水平和學習效率。數學教學中如果只靠老師的講解,學生難免會覺得沒有意識,枯燥乏味,對數學學習沒有積極性,但是如果老師利用教學活動,讓學生自己動手操作,給學生帶來更多的感官體驗,這樣就可以不斷提高學生的認知能力和思維能力,可以促進數學知識的內化。
例如在學習平面圖形和立體圖的關系時,老師可以讓學生自己制作一些長方形、正方形,并且讓學生利用手中的這些圖形自己制作一個正方體或者是長方體,剛開始學生可能找不到頭緒,不能有效的制作,這時老師就可以拿出一個立體圖形讓學生進行觀察,讓學生找出二者之間的關聯,然后再進行制作,在學生制作的過程中,老師應該對學生進行指導,解決學生提出來的各種疑問,最后通過自己的努力制作出來。當活動完成后,學生通過自己動手動腦制作,就會發現正方體是6個面的,是由6個一模一樣的正方形組成的,從而通過舉一反三,對長方形與長方體、三角形與三角體之間的關系也可以更好的發現,在輕松愉快的教學活動中完成教學任務,對數學知識有更深刻的了解。
總結:
綜上所述,在小學教育中,數學教學是十分重要的。小學生由于年級下,邏輯思維能力不高,且受傳統教學觀念和教學方法的影響,小學生在數學學習中往往興趣不高,沒有積極性。因此數學老師應該改變傳統的教學觀念和教學方式,轉變師生關系,充分發揮學生在數學教學中的主體地位。并采取多種多樣的教學方法,激發小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讓小學生可以主動參與教學活動,不斷提高小學生的數學學習水平和學習效率。
參考文獻:
[1]傅行華.淺談小學數學教學中如何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J].科學大眾(科學教育),2019(01):66.
[2]郭淑娟.小學數學教學中發揮學生主體地位的策略探討[J].中國校外教育,2018(25):65.
[3]王振一.數學教學中如何體現學生主體地位[J].甘肅教育,2018(17):62.
[4]段洪梅.小學數學教學中如何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N].云南經濟日報,2018-06-25(003).
作者簡介:劉平(1967.04-),女,研究方向:小學數學,大學本科;中教一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