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由于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習總書記強調要把立德樹人貫徹到高校思政教育中去。課程思政將各學科教學工作與思政教育有機結合,是高校教育教學改革的新途徑。大學英語教學中融入思政教育教學內容,使知識傳授與價值引領有效結合,讓英語教學體現德育價值,實現教書育人的目標和宗旨。
關鍵詞:課程思政;大學英語教學;教學改革
自古以來,德育與智育是相統一的理念。漢代思想家董仲舒說:“仁而不智,則愛而不別也;智而不仁,則知而不為也。”因此,德育與智育之間是一種相互依存、相互滲透和相互影響的辯證關系。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強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把立德樹人貫徹到教育教學的全過程,實現全方位育人,努力開創高等教育事業發展新局面。
一、課程思政的理念
高校思政課程教育教學只是高校整體教育教學的一部分,思政老師并不能包攬高校所有的立德樹人工作。加強高校學生政治思想和道德修養,不能僅靠思想政治理論課來完成,而應該把思想政治教育融入高校整個課程教學的過程中。高校每一門課程都應具有育德育智的功能,每一位教師都應承擔立德樹人的職責。這就對我們大學教育的所有課程提出了新要求,于是“課程思政”的理念應運而生。高校的每一位教師既要為學生授業解惑,更要突出為人師表。善挖掘、巧引導和重身教,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教育教學全過程,用真才實學和人格魅力啟發學生和引導學生形成正確的思想理念和價值觀念,這便是我國高校教育教學改革的一個新方向。
思政課程與課程思政相統一的理念,兩個相輔相成。高校立德樹人,需要思政課教師的思政課程與各專業課教師的課程思政相互配合。思政課教師引領學生掌握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和制度觀念,塑造民族和文化自信,樹立學生形成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而課程思政的目的旨在深入挖掘其他各類課程的思想政治理論教育教學資源,探索和實踐在大學所有學科的教育教學中融入思想政治理論元素。幫助學生樹立科學的世界觀和人生觀,實現大學教育的全面育德育智的思想政治工作格局。
二、高校教學中融入課程思政的現狀
目前,全國高校都在貫徹習總書記的精神,大力開展課程思政的教育教學改革,最大限度發揮在所有課程教學中德育和智育并行的職能,最終實現由思政課程“顯性教育”到課程思政“隱性教育”的高校本科教育教學改革。也就是讓包括英語在內的所有公共基礎課和專業課程,大力挖掘其與思想政治相關的教育教學資源。任課教師應結合所任教課程的內容和特點,有意識地探索知識傳授與價值引領相結合的有效方法,讓每一門課都體現德育價值,以構建全員和全課程的大思政教育體系,切實落實教師教書育人的目標和宗旨。
高校的所有課程包括英語等公共基礎課和專業課,都要見縫插針地納入能夠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和價值觀的內容,要結合教學內容,因地制宜地嵌入能夠提升學生的品德修養和愛國情懷的內容。從思政課程轉變到課程思政,絕不能只是簡單的文字順序的調換,它提倡的是兩種截色不同的教育理念。由思政課程到課程思政所引發的高校教育教學改革是全方位的。這一教育理念的轉變對高校教育教學模式的改變影響很大,意義也比深遠。尤其是對于目前國內處于發展中的民辦教育來說,更具有理論指導意義和實踐價值。它有助于提高學生的整體道德品質素養,能夯實學生薄弱的政治文化基礎,真正為社會輸送德育和智育全方位發展的合格人才。
三、大學英語推行課程思政的可行性和必要性
大學英語是高等教育本科教學中低年級必修的一門語言教育學科。第一,其特點是覆蓋范圍廣,上課課時多,學習周期長,且形式多為集中授課,這便是其能夠長期作為隱性思想政治教育前沿陣地的天然優勢。第二,大學英語課因教學方式靈活和教學內容豐富多彩,歷來備受學生歡迎,在英語課的教學中浸潤和滲透思想政治教育方面的內容和元素是進生有效英語教學最佳的方式之一。第三,語言也是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大學英語教材的選材都符合思想政治教育的要求,內容具有極強的文化內涵、教育哲理和人生哲學,這為任課教師挖掘其思想元素和文化資源提供了現成的素材,能有效推進課程思政人文素質教育。第四,英語學習是典型的跨文化教育,其目標除了使學生掌握語言應用能力,還要提高學生的綜合文化素養,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價值觀和文化鑒賞能力。教師在教學中適時引入思政和人文因素,能增進學生對不同文化的理解,樹立求同存異的意識。
大學英語課的教學內容,都可能涉及到西方發達國家的政治、制度和文化方面知識。我們要學生和借鑒其先進的理念和制度,它是人類文明和智慧的結晶,但同時我們要自覺抵制西文資本意識形態領域的一些腐朽的思想觀念和政治法律文化。比如西方享樂主義,過度強調個人主義和物質主義等觀念。這些隱藏在語言文字背后的西方資本主義意識形態以各種方式向中國的青年學生進行思想滲透。因此,首先,高校英語教師要加強自身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政治意識和中國傳統道德觀念建設,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和分析判斷能力。然后才能對面向全體大學生的公共英語課進行“課程思政”教學改革,向學生傳播愛國情懷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使他們能夠在學習過程中,取其精華,去其糟粕。
此外,民辦高校由于其自身的特殊性,在英語教育方面也相對重視學生英語實用能力培養,因而忽視思想政治教育的現象不同程度地存在。當然部分原因也是由于民辦高校相對于普通高校來說,學生生源結構復雜,總體素質參差不齊,他們比較看重近期效果和實際效益,思想政治意識較為薄弱。因此,在教育教學過程中,大學英語教師除了要融入普遍的課程思政知識,更要有意識地引導學生達到知情意行的統一。在掌語外語知識技能的同時,更深刻認識到人格培養和人格魅力的重要性。使學生能內化思政意識,主動提高品德認知能力、選擇能力和實踐能力,學會自我管理和自我教育,增強民辦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實際效力。
四、結語
總的來說,大學英語教學是大學人文教育的一個有利平臺。教師也能在教學中不斷體會到職業的責任感和幸福感,最終達到師生的共同發展。在課程思政方針的指導下,把人文教育貫徹到日常的大學英語教學中去,把學生培養成在知識、能力和態度方面都符合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需要的合格人才。
參考文獻:
[1]于向東.以“三大理念”開展高校大思政工作[DB/OL]. http://www.qstheory.cn/zdwz/2017-09/21/c_1121698763.htm,2017-09-21.
[2]吳月齊. 試論高校推進“課程思政”的三個著力點[J]. 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 2018(1).
[3]李海鳳. 民辦高校大學生教育思想政治有效性探析[J]. 法制與社會, 2012(6).
[4]時宇嬌. 政法類院校公共英語課“課程思政”教學改革探索[J]. 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 2019(4).
[5]王覓. 大學英語智慧教育中的思政滲透研究——以《綜合英語I》為例[J]. 浙江工貿職業技術學院學報, 2018(6).
作者簡介:胡翠芬,女,1981年9月,碩士研究生,畢業院校江西師范大學,研究方向為英美文學,英語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