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鄉村振興戰略和打好精準脫貧攻堅戰必須協調推進,統籌起來做。要堅持鄉村振興與精準扶貧“兩手抓”,不能有偏廢、搞取舍,更不能把二者對立起來。
關鍵詞:脫貧攻堅;鄉村振興;有效銜接;思考
習近平總書記5月份在主持召開推動中部地區崛起工作座談會時指出,中部六省是脫貧攻堅重要地區,目前脫貧攻堅戰進入決勝的關鍵階段,中部六省除了做好脫貧攻堅、保證如期脫貧以外,還要考慮將脫貧攻堅工作與鄉村振興工作進行有效銜接,在穩定脫貧質量、防止返貧的基礎上,做好鄉村振興,特別是產業振興工作,進而促進中部地區的高質量發展。
一、脫貧攻堅與鄉村振興必須協同推進有效銜接
黨的十九大提出三大攻堅戰和七大戰略,用3年時間攻克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三大堡壘,其中脫貧攻堅是事關全局的大事,鄉村振興戰略首次上升到國家戰略。脫貧攻堅與鄉村振興是不可分割的系統工程與有機整體,融合在“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的歷史交匯期之中,是新的奮斗目標中從現在到本世紀中葉“三個目標、三個階段、三步走”中環環相扣的兩個重要戰略舉措。脫貧攻堅為鄉村振興積累經驗,而鄉村振興為農村現代化提供新動能。脫貧攻堅是鄉村振興的前提,并為鄉村振興打牢基礎和積累經驗,鄉村振興是對脫貧攻堅的乘勢而上、順勢而為的重大戰略舉措。因此,脫貧攻堅與鄉村振興協同推進有效銜接,必定全方位多途徑為農業現代化提供新的發展動能。脫貧攻堅與鄉村振興戰略實施需要協同推進。
二、實現脫貧攻堅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的幾點思考
黨的十九大提出鄉村振興戰略,是實現中國夢的重要推進器,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重要內容,更是實現“兩個一百年”目標的重大戰略抉擇。這里,筆者就實現脫貧攻堅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從政策與策略選擇上思考對策。
(一)理清思路,統籌協調,做好鄉村振興與脫貧攻堅的深度融合
打好脫貧攻堅戰是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優先任務。鄉村振興從來不是另起爐灶,而是在脫貧攻堅的基礎上推進。確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不落一戶,首先要增強鄉村振興與脫貧攻堅融合推進的意識。在推進精準扶貧工作過程中不能好高騖遠,而要腳踏實地地為鄉村振興做打基礎、利長遠的實事。要堅持鄉村振興與精準扶貧“兩手抓”,不能有偏廢、搞取舍,更不能把二者對立起來。
按照中央要求,實施鄉村振興戰略,要注意處理好長期目標和短期目標的關系,頂層設計和基層探索的關系,充分發揮市場決定性作用和更好發揮政府作用的關系,增強群眾獲得感和適應發展階段的關系。同時,實施鄉村振興戰略要立足村莊實際,在打好精準脫貧攻堅戰的基礎上,注重貧困人口的長遠發展、脫貧攻堅效果的持續鞏固。要站在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的高度來做好鄉村振興中的扶貧工作,注重發揮貧困人口的主觀能動性,根據各地自然地理條件、資源要素稟賦、經濟發展水平等發展特色農業,為貧困人口創造更多的就業增收機會,引導困難群眾克服“等靠要”思維,形成自立自強、勤勞致富的良好氛圍。做好貧困農戶與現代農業發展的對接,促進貧困人口與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小農戶的有機融合,盡可能為貧困人口參與新型農業經營創造條件,幫助他們對接市場,提升抗風險能力。
(二)多措并舉,整合各類生產要素,加快推進農村產業革命
無論是脫貧攻堅還是鄉村振興,選擇、發展、壯大當地的優勢產業,做好科學規劃設計是重要一環。貧困縣要摘帽,如果經濟不發展,摘了帽是假的。產業競爭力不強,帶動就業能力弱,這是共性問題。應深刻在堅守農民主體性地位的基礎上推進農村三產融合發展,讓農民分享產業鏈中的附加收益。依托“產業興旺”的物質基礎,以綜合基礎設施建設、文化建設、環境治理和社會工作等活動來復原鄉村活力,提升農民內生動力,將是振興鄉村的重要行動。
現代農業的發展必須通過培育新型農村市場主體,加速生產要素集聚,多措并舉,加快推進農村產業革命,使農村市場主體公司化、集團化、規模化發展。在推進農村產業革命的過程中要制定相關政策和采取有力的舉措。第一是要確立農村產業革命的理念,讓大家知道農業產業是有前途的產業,引導人才、技術、資本、管理、信息生產要素回到農村,并發揮其作用;第二要完善農村產業革命的政策,要有制度化的服務平臺;第三要有激勵措施,引導市場主體投身農業;第四要改變資源配置的方式,要發揮市場在資源的決定性作用;第五要建立利益鏈接機制,是多元參與主體共贏。
在整合各類生產要素的基礎上,要大力發展農業合作經濟組織,形成“合作社+公司+基地+農戶”的合作方式。首先,要積極承接產業轉移,要在優選中承接產業轉移。其次,要大力發展集體經濟,推進農村土地“三權分置”,促進土地流轉到村合作社。第三,整合政策資源,促進資源優化配置,構建現代農業產業體系。
(三)注重人才建設,著力鍛造一支懂農業、愛農村、愛農民的“三農”鐵軍
千秋基業,決勝于人。鄉村振興,唯在人才,解決“誰來干、干什么”的問題。農業農村優先發展,干部是決定因素。錨定“三農”工作必須完成的硬任務,必須著力鍛造一支高素質專業化“三農”鐵軍隊伍。
一要把精銳力量充實到農村基層一線。今明兩年是脫貧攻堅戰的決勝期,“三農”領域有不少必須完成的硬任務。在最困難最艱巨的任務上使最大力量、下最強隊伍是我黨一直以來的優良傳統。要繼續堅持干部“到基層一線培養、在基層一線成長、從基層一線選拔”的政策導向,從各個領域、各個行業大膽選調一批政治堅定、作風過硬,樂意扎根基層、熱愛農村,有農村工作經驗、熟悉農村工作環境,有知識、有技術、有能力,想干事、能干事、能成事的黨員干部繼續充實到“三農”工作隊伍中,讓“英雄”找到用武之地,展其才,盡其能,增強“三農”工作隊伍戰斗力。
二要拓寬“三農”干部選拔吸納渠道。著眼農業農村優先發展,時代召喚更多懂農業、愛農村、愛農民的人才加入“三農”工作隊伍。要加大從高校畢業生、農民工、退伍軍人、機關事業單位優秀黨員中培養選拔村黨組織書記力度,引廣大人才到農村創業創新,讓農村成為各類人才施展才華的廣闊天地。
三要加大對“三農”干部的培訓力度。要盡快出臺培養懂農業、愛農民、愛農村“三農”工作隊伍的政策意見,下大決心把“三農”干部培養得真正過硬、得力,真正成為“三農”工作的行家里手,切實擔負起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鄉村振興的時代重任,在為“三農”事業不懈奮斗中實現人生價值。
四要注重對“三農”干部的激勵監督。鍛造一支能打勝仗、敢于攻堅克難的“三農”干部隊伍,就要打好激勵干部擔當作為的“組合拳”,旗幟鮮明地支持“三農”干部干事創業、鼓勵干部擔當作為。“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只有培養造就一支懂農業、愛農村、愛農民、敢作敢為、善作善成的“三農”鐵軍,“三農”事業才能蒸蒸日上,鄉村振興的美好愿景才能水到渠成。
(四)進一步優化選派制度,確保第一書記發揮引領作用
完善和優化農村第一書記制度,是開發鄉村人力資源的“火種”,是整合“三農”人才隊伍、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必然要求。第一書記制度作為一種外源性注入的領導力量,為農村面貌改變爭取了大量資金,為鄉村治理核心力量提供了后備人才資源的“活水”。新時期如何充分利用第一書記這種優質的下鄉人力資源的配置,對實現鄉村振興與干部成長的全面共贏有重要意義。
第一,要優化基層治理環境,為第一書記充分發揮人力資源優勢提供良好空間。當地基層政府要繼續積極做好配合工作,力所能及地為第一書記工作的開展提供條件,增強他們的擔當意識和合作意識,不斷激發村民和“兩委”的共同體意識,為村的集體利益發揮積極主動精神,成為鄉村振興的“內力”,為第一書記發揮個人能力和派出單位的資源優勢打下基礎。
第二,要因地制宜配置第一書記,保證第一書記人盡其才。第一書記的“娘家”包括國家機關、企事業單位,各單位都具有不同的資源優勢。建議下一步選派第一書記時,除考慮候選人的個人能力和素質外,更要考慮所派村莊的短板和需求,以確定派出單位的資源優勢、第一書記的個人優勢更適合哪種類型的村莊,要根據個人和派出單位的優勢選擇第一書記的發力點。
第三,要處理好第一書記與村“兩委”內生權力的關系,實現二者有效合作,以避免精英內耗。第一書記作為外來領導權力,其工作的開展迫切需要得到村莊內生權力的配合與支持。“指導不領導、參與不干預、支持不包辦”。在關系村莊發展的重大事務上,第一書記和“兩委”都要積極參與,雙方應多溝通協商,盡量達成共識,密切協作配合,有效促進鄉村的全面振興。
第四,要整合鄉村內外多元優質人才結構,形成人力資源的合力,助力第一書記實現鄉村振興。第一書記應揚長避短,帶領村官發揮建強基層組織、完善“兩委”工作制度的作用;有責任成為發揮新鄉賢作用的引領者,使其充分發揮特長,與大學生村官、三支一扶人才形成內外優質人力資源的合力,為鄉村振興提供源源不斷的人才活水,促進鄉村人力資源的可持續發展。
(五)注重體制創新,建立鞏固脫貧成果的長效體制機制
一是保持政策穩定性。防止運動式脫貧、貧困地區和貧困人口再次返貧。二是實施動態管理。積極預防返貧,實現由找準幫扶對象向精準幫扶穩定脫貧轉變。三是加快建立人才隊伍建設的長效機制。要鼓勵教師、醫生等優秀人才長期扎根貧困地區工作,為貧困地區的鄉村振興做好長期的人才儲備。四是盡早啟動2020年后的減貧戰略研究。要立足于第二個百年目標,著手研究2020年后的減貧政策,探索構建農村減貧和城市減貧并重、全面統籌的城鄉貧困治理體系。五是積極推動扶貧開發立法。要將脫貧攻堅戰中行之有效的經驗上升為法律法規,做好脫貧攻堅的制度設計和創新,將中央決策部署轉化為具體的制度規范,為脫貧攻堅提供法制保障。
2020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之后的扶貧工作不僅僅是就扶貧談扶貧,將會是超越扶貧部門本身,更多的是將扶貧工作與社會保障、教育、醫療、公共服務等相結合起來并追求體制機制的穩定性和創新性,這些都是我們下一階段扶貧工作需要引起重視和共同努力的方向,需要統籌協調推進。
作者簡介:
李新(1972.12-),男,安徽界首人,中共安徽界首市委黨校講師。研究方向:社會學、領導學、社會保障學等多學科領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