宓士森
摘 要:歷史的教學不能只局限于課堂,只局限于教師的講解,應該在教學中充分的發揮同學們的主觀能動性,創造最大的教學效益,培養更多創新型的人才,為社會的發展,提供更多的人才支撐。歷史教學的創新是十分必要的,讓同學們能夠主動地參與到學習中進行創新,這是每一個歷史教師都應該討論的教育的現實問題。
關鍵詞:高中歷史;核心素養;主體參與;自主創新。
一、幫助學生掌握正確的學習方法
正確的學習方法是同學們掌握知識的關鍵,而在當前的教學中,普遍提倡讓同學們自主學習,所以,同學們更應該掌握正確的方法,才能讓自主學習的效率有所提高。在核心素養的視角下,對學生的高中歷史教學,主要體現在讓同學們掌握歷史事件,梳理,歷史事件的發展過程,提煉歷史事件中的主要內容,解決重點難點,學會收集信息。而不同的任務有不一樣的方法,正確的方法是讓同學們不斷提高的最有效的途徑。所以在教學的過程中,教師應該學會引導學生去總結適合自己的學習方法,更好地參與的課堂教學中,并且在自由的時間也能夠不斷地創新。
1、復述歷史事件
高中歷史中,有很多歷史事件需要同學們熟練的掌握,而傳統的學習方法中,大部分同學都是靠死記硬背來完成的,然而,讓學生掌握歷史事件的發展節奏,也是促進學生記憶力提高的一個良好途徑。歷史事件都有時間、地點和事件的本質,這是歷史知識學習的基礎,比如,中國近代史帝國主義發動的侵略戰爭一共有四次,如果同學們想要友好的記憶,就需要有節奏地掌握這四次戰爭發生的時間,分別是1840、1856、1894、1900,而這四次事件分別是鴉片戰爭、第二次鴉片戰爭、甲午中日戰爭、八國聯軍侵華戰爭。把這些歷史知識進行分解,然后再讓同學們結合著提煉出來的知識點,重新地對歷史事件進行概括和復述,在教師的適當點播之下,就能讓學生熟記這些知識內容。
2、畫圖列舉事件
利用畫圖的方法來學習歷史也是一個很好的途徑,同學們可以更好地加深記憶,同時把復雜的歷史事件簡化,更有利于同學們對于歷史知識的空間構造能力的培養。這種方法也是同學們在不斷學習的過程中創新得出來的,而且,這種方法在給同學們講解的過程中,可以結合這個具體的教學案例,然后讓同學們自己去逐漸的提煉和練習,技能,增加同學們的主體參與熱情,同時,又可以讓同學們掌握更多正確的方法。比如在講解紅軍長征的路線時,就可以使用這種方法,首先紅一方面軍會從瑞金出發,然后沖破四道封鎖線,之后的重點,就是遵義會議確立了毛澤東的正確領導,又是四度赤水徹底,打亂了敵人的追繳計劃,緊接著度過金沙江、強度大渡河、飛奪盧定橋、爬雪山、過草地、到達陜北,如果按照這個過程來記的話,紅軍長征的過程就能夠非常清晰了,并且同學們可以按照這個過程一段又一段的講述出非常動人的故事。而這種方法對于同學們來講,也非常的簡單,因為畫圖的速度會比寫字的速度更快,并且有更強的直觀性,同學們在制作出一個圖示之后,在教師的簡單引導之下,就可以清晰的記住,甚至是用簡短的幾個關鍵詞就可以把這些事件介紹的清清楚楚,同學們學習起來也會很清晰,得心應手。
3、提煉事件的信息
歷史的學習,還需要同學們學會掌握其中的關鍵詞,往往一些重大的歷史事件。比如發生的背景、具體的經過以及事后造成的影響都會真誠很重要的一個部分,如果只靠死記硬背效率會很低,所以更需要同學們化繁為簡,通過,把其中重要的信息進行加工和重組,提高記憶的效率。這樣一來,歷史的學習都可以借鑒語文的方法,就重啟中,找出重點的詞匯,簡化成句子,并且找到事件發生的中心點,而且在講解的過程中也比較簡潔,同學們反而更容易抓住重點,從而提高記憶能力,加強對于歷史知識學習的創新,從而在課堂上更加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
4、巧妙地運用學習資料
對于同學們來講,學習歷史是離不開良好的閱讀能力的,這也是學生們在自學中提高能力的關鍵。往往自學過程都需要同學們閱讀大量的歷史材料,從中了解到,更多的歷史事件,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的話,讓同學們對歷史的學習充滿興趣。在課堂上,教師通過加以正確的閱讀引導,讓同學們了解到一些重要的歷史問題和歷史事件,但是同學們可能理解并不夠深刻,所以讓同學們巧妙地運用歷史的資料,可以讓課堂教學變得更加豐富,并且通過以上提到的方法,讓同學們掌握更多的知識,從而提高自己的實際運用能力。
二、促進學生研究和創新
不斷地研究和創新,也是提高學生自主創新能力的一個必要的途徑,研究,可以讓同學們發現學習過程中的問題,而通過解答問題的方法,就可以實現對于知識的應用和創新。同學們主動投入到問題的解決過程中,也是提高自身參與熱情的一個重要的環節。所以在日常的學習中,教師應該多鼓勵同學們敢于質疑,在學習的過程中不斷地研究,帶著多種角度去思考問題,讓每一個同學都可能有收獲自豪感和成功感的機會,從而促進學生不斷進取,讓學生的創新熱情得到更好的發展。而教師在帶領同學們進行問題研究的時候,也可以讓同學們自己設置一些簡單的問題,這可以,讓同學們進行換位思考,也可以讓同學們更好的理解在考試中的命題人的角度,對同學們創造能力的開發是一個非常有益的嘗試,又能讓學生加強對考題的理解。設計題目的時候可以遵循循序漸進的原則,可以先參照的相關例題,然后讓同學們自己結合著學過的重點知識,進行改造,做到獨立設計,盡可能地突出創新和綜合的性質。而在面對歷史事件的時候,同學們通過對于一些歷史事件的了解,帶頭鬧鐘,也一定會有自己的認識,而為了讓同學們更加理性的,把這種認識表達出來,就一定要有自己獨特的見解,并且敢于與其他人交流,同學們對其他人提出的這些問題也要結合著史實進行論證和分析,要敢于大膽地推敲和假設,并且找到相似的歷史事件,對比解決問題,讓探究有更深層次的意義。
總而言之,歷史的教學應該是培養學生個人能力的過程,要讓學生主動地參與到學習中,并且在學習的過程中不斷地實現創新和創造,提高個人的能力,這些工作學生一定要自己完成,教師絕對不能越俎代庖,而教師始終都應該是學生學習過程中的倡導者和激勵著,同學們才應該作為課堂的主體和參與者以及創造者,只有鼓勵學生大膽創新,才能夠真正達到讓學生自主學習的教學目的,從而真正的實現促進學生核心素養養成的重要教學目標。
參考文獻
[1]俞強.淺談歷史教學中“閱讀部分”的運用[J].中學歷史教學研究,2012(5).
[2]賈丹.“學案教學”對中學歷史教學中學生參與的影響[D].東北師范大學碩士論文,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