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小軍
摘要:數學作為一門具有較強的抽象性、嚴密的邏輯性和廣泛的應用性的學科,長期以來,備受教育工作者重視。因此,作為一名小學數學教師,在課堂教學中,應該想方設法,激情導入,放下身段,運用幽默風趣的語言,構建輕松和諧的課堂氛圍,轉變觀念,充分體現學生為主的課堂教學模式,并學會正確評價。
關鍵詞:情景導入;和諧共處;小組合作;正確評價
小學數學是一門應用性廣泛的基礎性學科,它與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因此,做好數學課堂教學對小學生終身成長至關重要。作為一名小學數學教師,究竟該如何做好課堂教學呢?我自參加工作以來,長期擔任小學數學教學工作,下面,結合自身教學實踐,談談自己的幾點體會:
一、設疑激趣,激情導入
俗話說:“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課堂教學也是如此,一節課成功與否,關鍵在于這個頭開得好不好。如果從一開始,教師就能想辦法把學生的全部注意力吸引過來,那么整節課就會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上好數學課,課前導人很重要。
如我在教學生通過學《數學廣角》找規律時,設計了這樣的情景導人:“大家知道一周七天是怎么來的嗎?”緊接著出示一組數字“142857”,然后用這個數字分別乘1到7,讓學生通過計算器計算前三個,找到規律,然后迅速寫出其他答案。通過計算,大家很快發現:數字142857乘1等于142857,乘2時等于285714,乘3時等于428571,很神奇的一組數,乘1到3的結果還是原來的幾個數字,只不過是把各個數字的位置調換了一下,并且調換是很有規律的。接著,通過討論,大家得出了所有的答案,乘4時等于571428,乘5時等于714285,乘6時等于857142,而乘7時等于999999,原來的幾個數字都不見了。此時,我順勢引導:“它們都去哪兒了呢?因為是周末了,可能是回家休息了吧。”惹得同學們都哈哈大笑。最后問大家:“還想不想再來看幾個更有趣的數字規律呢?”全班學生個個打起了十二分精神,都想知道,一節課就這樣開始了。
如果我們總是運用旁白無力的直接導入法,每節課先是指明復習舊知,接著就說這節課我們一起來學習什么什么,時間久了,學生就會覺得厭煩,從而出現注意力不集中、思想拋錨的現象,嚴重影響教學效果。
二、幽默風趣。和諧共處
過去,有很長一段時間,作為教師的我們總受“師道尊嚴”的影響,感覺教師就是教師,學生就是學生,師生之間就是一種尊重與被尊重、命令與絕對服從的關系。特別是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說得的話就如同圣旨,哪怕是說錯了,學生也必須認為是對的,但凡是與教師頂嘴,或者當堂說穿教師錯誤的,總免不了一頓狠批。加上數學學科特殊性,一般而言,凡是教數學的教師,說話都很嚴謹,所以在學生眼里,數學教師總是極其嚴肅的,課堂上老是板著個臉,好像大家都欠他錢似的。學生回答問題也都很謹慎,因為稍不注意,就會引來“大禍”。可以想象,這種課堂是何等煎熬。新形勢下,要求師生平等,《數學課程標準》明確指出:“教師應成為學生學習活動的組織者、引導者、合作者、參與者。教師應該以平等、尊重的態度鼓勵學生積極參與教學活動,啟發學生共同探索,與學生一起感受成功和挫折、分享發現和成果。”因此,數學教師在課堂教學中不妨嘗試從以下幾方面努力:一是學會微笑。會笑的教師,學生才敢接近,只有師生接近了,才能真實全面地了解學生的需求,從而幫助學生健康成長。二是注重課堂語言。課堂上語言幽默風趣,時不時惹來學生的哈哈大笑,這樣才會緩解緊張的學習情緒,促使學生快速消化知識。三是形成自己的教學風格。同樣的課程,同樣的學生,不同的教師去上課,為什么會有截然不同的教學效果?其原因就是上課者的教學風格不同。因此,平日里要多反思,多總結,在長期的教學經歷中,揚長避短,逐步形成自己的課堂教學風格,以此感染學生。
三、小組合作,全員參與
學生為什么不喜歡上數學課?因為數學知識枯燥乏味,每節課不但要回答各種問題,還要做很多練習,特別是那些反應緩慢,半天轉不過彎的學生,就更討厭上數學課了。長期以來,我們的數學課堂要么一講到底,要么一練到底,總之就是教師一個人的舞臺,學生只管聽,只管記,只管做。《數學課程標準》指出:“好的教學活動,應是學生主體地位和教師主導作用的和諧統一。”學生才應該是課堂的主體,我們應該充分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把課堂還給學生,運用啟發式、探究式、參與式的教育理念,努力構建小組合作、全員參與的課堂教學模式。
我通過多年的摸索,數學課堂總是這樣上的:面對一個新班,根據學生的年齡、性別、興趣愛好、學習差異等以每5-6人為一組,把全班學生分成若干個小組,然后每組民主選舉小組長一名。課前布置預習任務,上課后下發導學案,各小組組長負責,快速閱讀完導學案內容。新授知識后,接下來的大量時間以小組為單位,通過討論、合作、成果展示等形式,完成學習內容。小組討論中,爭取做到全員參與,會的同學講給不會的聽,成果展示環節中,復雜的問題讓基礎好的學生來回答,簡單的問題讓學困生來回答,總之,盡可能給每個學生提供展現自我的機會,讓學生在積極參與中不斷得到發展。
四、正確評價,樹立自信心
《數學課程標準》明確指出:“評價應以課程目標和內容標準為依據,體現數學課程的基本理念,全面評價學生在知識技能、數學思考、問題解決和情感態度等方面的綜合表現。”因此,作為數學教師,不應該只拿分數來衡量學生的學習情況。我們在關注學生學習結果的同時,還應該看到學習過程的發展變化。同時,注重評價主體的多元化和評價形式的多樣化,除了教師評價外,還可以學生自己評價自己,小組評價,家長評價等,在評價形式方面,除了書面評價外,還可以結合口頭測試、課堂觀察、課后訪談等。總之,正確評價學生,幫助學生樹立學習自信心,促使他們健康成長。
(責編:侯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