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梅
摘 要:在高中歷史教學實踐中我們發現,正確的教學方法能夠為教師提供有力工具,使教學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果教師能夠消除學生與歷史人物、事件之間的距離感,營造良好的情境,將提高歷史課堂教學效率。在本文中,筆者將從教學實踐入手,探索情境在高中歷史教學中的營造方法。
關鍵詞:高中歷史教學;情境教學法;有效方法
很多學生對于歷史學習的印象都是比較枯燥、古板的,認為只有大量的背誦才能夠掌握歷史知識,使學生的學習興趣難以激發。實際上,歷史也有趣味化、輕松的一面,如果教師能夠營造情境,就能夠讓學生以更加直觀的方式面對歷史,從而營造良好的教學氛圍,幫助學生掌握更多的歷史知識。
一、營造生活情境,激發學習興趣
很多教師都認識到,興趣是帶領學生走入歷史知識的重要途徑,但是在方式方法上卻沒有達到理想的效果,無法讓學生感受到歷史學習的興趣。因此,教師可以從學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入手,讓學生能夠對歷史知識產生熟悉感,從而能夠更加順利地走入到歷史教學中。
例如,在學習《抗日戰爭》的時候,我向學生詢問:提起“日本鬼子”,大家都有什么認識?大部分學生都說,他們覺得日本人非常殘忍,能夠犯下這么喪心病狂的罪行,完全喪失了人性。我讓學生思考:日本侵略軍人的殘忍是天生的嗎?為什么他們能夠做出這些我們無法想象的事情呢?我為學生播放了PPT,展示了一個侵華老兵的相冊。他曾經有一個幸福的家庭,臉上也有著純真的笑容,但是一次又一次的殘殺訓練讓他的心逐漸冰冷,戰爭讓他變成了殺人魔鬼。最后,他幡然醒悟,對自己的行為深深地懺悔。在這個老兵的故事中,學生感受到了戰爭對于人性的毀滅,認識到了和平的重要性。通過營造生活情境,能夠讓學生從自己熟悉的內容中感受到新的體驗,找到歷史的意義。
二、營造問題情境,鼓勵自主探究
很多教師在教學的時候,都直接將知識教授給學生,沒有給學生自主思考的機會,沒有對學生的歷史學科思維進行培養。教師可以適當為學生營造問題情境,引發學生的思考,讓學生從歷史知識中探尋出事物發展的規律,從而達到“以史為鏡,可以明得失”的效果,提高歷史教學效率。
例如,在學習《現代中國的對外關系》的時候,我向學生詢問:在日常生活中,我們對中國與其他國家的關系有所了解嗎?有的學生說,自己經常在新聞中看到,中國與很多國家和城市都建立了友好合作的關系,談成了很多經濟合作。我告訴學生,我國建立外交關系也是經過了長遠的努力,讓學生結合課文想一想: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為什么成為處理國與國之間的準則?為了實現外交突破,我國在70年代都做出了哪些努力。帶著這些問題,學生走入了課文中,對課文中的歷史知識進行探索,并結合自己的認識,談論了自己的看法。通過營造問題情境,能夠給予學生思考的空間,讓學生能夠有自主探究的機會,從自己的認識入手來進行探索,從而促進學生探究實踐能力的發展。
三、營造實踐情境,感受歷史脈搏
很多學生認為歷史知識離當代比較遙遠,無法在實踐中來進行操作。實際上,在高中歷史教學中,只要教師細心發現,處處都有歷史知識,都有讓學生開展實踐的空間。教師可以結合歷史知識來創設實踐情境,讓學生能夠通過信息檢索、實地調查等方式,來完成教學任務,在發展實踐能力的基礎上,也能夠讓學生在實踐中感受歷史的發展脈搏,使歷史學習真正“活起來”。
例如,在學習《國共的十年對峙》的時候,我向學生提出問題:國民黨和共產黨經過十年的斗爭時期,在歷史上留下了很多痕跡,不管是歷史學家還是文學家還是影視劇作家,都為這段歷史做出了很大的貢獻。同學們可以從網絡上查找與國共十年抗戰相關的電影、電視劇,進行觀看,并將其中涉及到的歷史知識進行記錄,并寫下自己對這段歷史的感受。有的學生觀看了電影《建國大業》,對抗戰結束到中華人民共和國建國前夕的一系列歷史故事進行了了解,并對照教材上涉及到的一些時間點,對那個年代的故事有了更加深刻的感受。在觀看電影的過程中,學生也受到了精神上的震撼,認識到我們今天的幸福生活來之不易,都是在長久的抗戰中產生的,很多人為了祖國的幸福而犧牲了自己的生命,仿佛自己也站在了歷史的舞臺上,對這段歷史進行了見證。
總之,歷史學科中涉及大量的歷史事件和歷史人物,原本是一門很容易引起學生興趣的學科,但目前有很多教師的教學方法依舊落后,對一些歷史現象的解讀只是輕描淡寫,沒有激發學生的思維。歷史課堂教學可以采用情境教學法,為學生營造生活情境、問題情境、實踐情境,讓學生走入歷史中,達到更好的教學效果,激發學生歷史學科思維的發展。
參考文獻:
[1]馬強.試論高中歷史教學中的情境式教學法[J].課程教育研究,2019(46):137.
[2]沈婷. 高中歷史教學中情境教學和情感教育的應用分析[A]. 廣西寫作學會教學研究專業委員會.2019年廣西寫作學會教學研究專業委員會第三期座談會資料匯編[C].廣西寫作學會教學研究專業委員會:廣西寫作學會教學研究專業委員會,201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