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麗
【摘? 要】在小學階段的德育工作中,班主任處于無可取代的地位,其對學生的未來發展具有重要意義。同時,現階段的小學德育工作最終的追求目標也是幸福感。小學班主任在德育工作中,需要轉變自身的教育觀念,深入貫徹幸福教育的理念與思想,可以使小學教育回歸到本質,也可以讓學生養成良好的自信性,進而幫助其形成良好的幸福感。本文簡要分析幸福教育在小學班主任德育工作中的實施策略。
【關鍵詞】幸福教育;德育工作;小學班主任
幸福教育主要涵蓋兩個層面,分別從教師與學生的角度出發。首先,其可以讓教師擁有一種精神、物質以及心靈相通的幸福生活,教師也需充分展現自身的個性。其次,從學生的角度分析,可以為學生的人生發展奠定幸福基礎,使學生可以在困惑道路中找到一把智慧的鑰匙。
一、幸福教育在小學班主任德育工作中的必要性
一直以來,小學班主任與各科教師均更加重視學生的文化教育,對與學生的素質、情感等方面的教育存在一定的不足。在傳統的教學觀念中,教師對教學質量的評判,普遍均是以學生的成績作為標準,從而使素質教育、幸福教育被丟在角落。而幸福教育的實施,對學生的未來成長有關鍵意義,通過幸福教育可以為學生帶來一個幸福的童年。小學班主任的德育工作與幸福教育相結合,可以轉變班主任的工作觀念,使其將教育當作幸福的活動,教育也成為一種令人羨慕、讓人幸福的職業。在具體的教育過程中,可以讓學生享受到快樂的校園生活,并為學生未來的人生發展奠定可持續發展的堅實基礎。同時,幸福教育也可以讓學生與班主任均體會到較強的幸福感,以陽光的心態面對一切。因此,小學班主任在德育工作中,也需認識到教育的最終目標是回歸幸福。
二、幸福教育在小學班主任德育工作中的實施價值
德育工作有著其他學科無法實現、達到的作用與功能,對小學生的未來發展起著關鍵作用。而在德育活動中開展幸福教育,可以使學生在活動過程中體會到幸福感。相關研究顯示,幸福也存在科學依據,迷走神經、愛的激素等均會左右人的幸福感,這也是幸福教育的生理學基礎。幸福教育的實施,也有助于德育課程序列化與科學化。同時,幸福教育理念下的德育工作,建立了以學生為主體的活動方式,為德育工作的發展提供了經驗與理論依據。
三、幸福教育在小學班主任德育工作中的實施策略
(一)讓學生在幸福教育中形成自信心
追求幸福是人最基本的人權與心理,所有的人均有追求幸福的權利。幸福本身也具有本體性的意義,可以說其是人生活的基本目標之一。相關教育學家指出,幸福與生活本身就是一個東西,對生活的追求,本質上也是對幸福的追求。而在小學階段的德育工作中,教師在融入幸福教育時,需要幫助學生養成積極表達、交流的習慣,促進學生形成良好的自信心,在學生大膽表現的過程中,不僅可以增強學生的自信心,也可以讓學生獲得認同之后的幸福感。而在小學教育工作者,班主任發現,不是每個學生均喜歡表現自己,有些學生在與同伴相處時,自身的話語較少,上課時也普遍縮著頭,不喜歡舉手回答問題。此類學生普遍均較為內向,自身的信心也較為缺乏。因此,教師在德育工作中,可以積極鼓勵學生發言,引導學生主動表達自己的觀點。讓學生從不敢發言轉變到踴躍發言,這本身也是學生自信的體現。在學生的表達完畢之后,教師也需給予學生適當鼓勵,讓學生可以體會到被認可的喜悅。
(二)讓學生在幸福教育中提高合作力
在小學階段的教育過程中,新課程改革也在持續深入,因此教師的教學方式也出現了極大的變化。合作學習的理念已經成為現階段的教育主流之一,對學生的未來發展極為重要。合作式的德育工作可以為學生構建出適當的學習情境,引導學生完成主動式學習。并且,現階段的教育理念,也指出學生才是課堂的主體,課堂活動的主流也應是學生的合作活動。而教師在開展幸福教育的德育課堂中,教師也可以結合合作課堂的理念,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幸福教育的意義與內涵。而小學班主任在課堂教學中需要引導學生組織民主、平等與和諧的互動活動,引導學生在合作、互動中養成良好的合作情感。在合作的過程中,教師可以對成功者進行贊許,對學習困難者提供適當幫助,對暫時失敗者也不要吝惜自身的友善。在合作學習的模式下,引導學生在合作中競爭,創設出一種積極的學習氛圍。
(三)讓學生在幸福教育中差異化發展
幸福教育的內涵非常豐富,幸福可以說是人生中最為寶貴的財富。而從人的心理、生理對幸福進行分析,可以發現其是人的行為的最高目的,同時也是人生價值的最終體現。在小學階段的德育工作中,教師需要從社會發展的需求與目標出發,結合現階段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對學生進行有計劃、有目的施加政治、道德以及思想上的影響。而根據現階段的教育目標,教師也需促進小學生的全面發展,因此,小學班主任在德育工作中,可以通過幸福教育實現學生的差異化發展與全面發展。
小學生本身就存在一定的差異性,按照學生自身的發展特點,實現學生這一時期的最優發展,可以有效開發出學生的潛能。教師在幸福教育的過程中,可以從每個學生的優點與特征出發,幫助學生持續發揚自身的個性。在幸福教育理念下的德育工作中,小學班主任需要重視學生的獨特性,承認學生之間的個體差異,對學生的差異化成長具有積極意義。同時,在此種教育形式下,也可以讓學生充分發揮自身的興趣與長處,并逐漸體會到成功的喜悅與成長的幸福。
(四)讓學生在幸福教育中養成好習慣
德育工作的最大價值,是引導學生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質與行為習慣,每一個小學生,自身的性格、品質均存在一定的差異性。而在班主任眼里,可以清晰地觀察到每一位學生的性格特點、行為習慣等因素。在小學班主任的工作中,培養學生的心理素養、道德素養、行為習慣等是其不可推卸的責任。尤其是對于小學生中較為活躍的一類,以及脾氣過于暴躁、調皮的學生,班主任更需要予以針對性的指導。此類學生對班級紀律以及日常活動的開展均有較強的破壞力,班主任若是不對學生的行為進行一定把控,對班級氛圍的建設也極為不利。因此,教師在幸福教育的理念下開展德育工作時,需要對小學生進行積極引導。在具體的班級工作中,教師不能對其搞區別對待。而是需要讓學生在班級氛圍中體悟到幸福感,引導學生主動維持班級氛圍與紀律。在教育過程中,需要讓學生認識到,自己也是班集體中的一員,才能更好地促進學生行為習慣、道德觀念的養成。
(五)讓學生在幸福教育中形成好品質
在小學的教學活動中,德育活動一直是其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對學生心理素質、法律意識、道德素養、文化品質的形成均有重要作用。小學教育受到傳統教育觀念、應試教育觀念的影響較為深刻,在具體的教學過程中普遍更加重視學生專業素養的培養,在一定程度上忽視了學生道德品質的熏陶。教師在開展幸福教育工作中,需要轉變傳統的教學觀念,引導小學生養成較好的思維品質與德育精神。小學班主任可以結合學生的生活經驗來開展幸福教育主題活動,如,在班級中構建集體勞動的主題活動。引導學生在活動中觀察自身的不足,并形成良好的集體意識。小學生此時的行為普遍沒有較強的支配意識,學生此時的人生觀、價值觀也具有較強的可塑性。教師在幸福教育的主題活動中,需要提高小學生的道德感悟,引導其養成良好的行為意識,促進其品質發展。
四、結語
教育是一項長久性的工作,是較為辛苦的。而德育工作對教師的素質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具體的工作中,教師需要具備相當的聰明才智以及基礎的心理學經驗。在開展德育工作的過程中,對于自身的任何決策均需要謹慎小心,用心體會學生的問題,讓學生在德育工作中感受較強烈、深刻的幸福感。
參考文獻:
[1]盧少飛.初中班主任如何做好學生的德育工作[J].西部素質教育,2019(14).
[2]姚金平.論如何提升初中班主任德育滲透有效性[J].課程教育研究,2019(9).
(責任編輯? 林 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