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娜
摘要:新課標的實施,是我國基礎教育改革的核心內容,是實施教育改革的重要任務。它的出臺,給了教師廣闊的教學創新空間。加之科學技術的迅猛發展、競爭的日趨激烈、信息技術的廣泛應用,對于我們的音樂教學來說機遇和挑戰同樣來得迫切。隨著素質教育的不斷深入,音樂教育作為實施美育的主要途徑之一,特別是在新課程理念的指導下,得到了迅速的發展。在現如今的音樂教育中我們要把學生的情感教育放在第一位,然后在音樂的教育中逐步的培養孩子的理解能力和想象能力,并使其欣賞能力和審美能力得到提高。
關鍵詞:人文素養;情感教育;課堂教學;欣賞;審美
中學音樂是現在作為藝術教育應著眼于學生藝術素養的全面發展。中學音樂課應培養學生對音樂、對藝術的可持續的興趣,不能采取過去那種枯燥、刻板、填鴨式的教學方法,而應力求使音樂課上得活潑、新奇。這就需要教師首先設計出能使學生很快融于課堂,樂于學習的課型。
一、選擇正確的音樂教學方法
音樂教育作為一種審美教育,并不是純知識理論傳授,感受音樂、鑒賞音樂、表現音樂都必須以掌握一定的技能、技巧為基礎。音樂教學就是為欣賞音樂、演奏演唱、創作表現音樂而進行技術方面一系列的知識傳授和技能訓練,離開了技術訓練就很難完成美育任務,也就無法完成音樂教學任務。故而練習法理所當然應當成為音樂教學中廣泛使用的基本方法和重要方法。作為音樂課教學內容之一的欣賞本身就是以欣賞教學方法為主,而在歌唱、器樂、律動等教學中也無不貫穿和體現著欣賞活動,所以欣賞法也是音樂課普遍采用的一種教學方法。我們知道,在課堂上學生學習各種技能也都離不開教師的示范,尤其是在唱歌、器樂等教學活動中,教師的范唱、范奏都必不可少。
選擇教學方法還要依據學科中不同的教材內容、特點。如歌唱教學方法有聽唱法、視唱法、還可由教師范唱范奏,并運用圖片、教具及手勢提示輔導學生唱好歌。器樂教學要避免機械枯燥的練習,教師講解要簡明扼要形象。欣賞教學不光采用欣賞法,還可以采用詩、文、圖畫等多種手段促使學生聯想與想象。
二、貼近生活,靈活滲透,激發學習興趣。
1.以審美教育為核心,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說過:“對美的感知和理解是審美教育的核心,是審美教育的要點”。所以,筆者把以審美教育為核心放在教學的首位,培養學生感知、理解、感受、體驗、評價、鑒賞、表現和創造音樂美的能力,并使學生在其中受到美的陶冶和思想教育,進而激發他們學習音樂的興趣。
2.注重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促進學生主動學習
教案設計的每個教學環節都應注重引導學生參與教學活動,讓學生在課堂上“動”起來,隨著音樂樂曲的流動,調動學生聽覺的動、視覺的動、手動、腳動、腦動、全身動、讓學生在動中感受到了音樂,在動中找到了情趣,在動中發展了想象,在動中愉悅了身心,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使每個學生成為活動的主人。
3.注重學生想象力和創造力的培養,把開啟學生音樂想象力作為提高教學質量的重要手段。
在教學中,要善于抓住學生的個性,給他們想象的空間,充分發揮其想象力和創造力。音樂不僅是課本上的符號,它無時不在人們的身邊。
教師應指導學生在生活中學習,在創新中學習,使學生成為音樂學習的真正主人,使學生積極地去發現、去探索、去創造,增強音樂學習的實踐意識、創新意識,使音樂教學煥發無限生機。
三、創設音樂情境,引導學生參與體驗。
“讓學生在生動的情境中學習”是新課標的一個重要理念,該理念要求知識的引入和情感體驗等問題的提出、解決都要在一定的情境中展開。情境教學是提高教學有效性的催化劑,教師要善于將教材資源與學生的生活實際進行整合,創設出有利于學生學習和欣賞音樂的教學情境。
例如,在安靜、嚴肅的課堂氣氛中讓學生欣賞《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歌》,啟發學生從那雄壯的旋律、鏗鏘有力的節奏聲中,聯想中國人民萬眾一心,為爭取民族獨立、解放,冒著敵人的炮火,前赴后繼與敵人戰斗的情景。通過聽、唱來讓學生感受歌曲激昂、振奮具有感召力的進行曲特點,使學生受到音樂的熏陶與感染。
四、運用多媒體,讓音樂教學“亮”起來
中學音樂教學方法是多種多樣的,但是卻沒有一種是普遍適用的,這就是常說的“教學有法、教無定法”。音樂教學僅僅讓學生依賴于課本上的文字、符號、樂譜等內容的學習,那只能把學生帶入枯燥無味的文字怪圈當中,使學生逐漸失去想像中音樂對他們心靈的啟迪和感情的抒發,隨之就會產生乏味、厭煩、注意力不集中、學習態度渙散的可悲現象。但如果使電腦、CD、VCD等多媒體進入教室,通過多媒體讓學生“聽”、“看”、“悟”,顯然,效果會好的多。通過多媒體手段,用聲音和畫面的同步作用,增加學生對音樂課的學習興趣,因為學生對形象具體、新異的事物容易產生好奇心。音樂課應努力創設與其他學科不同的環境。
五、利用流行歌曲對中學生的影響力,讓學生學會欣賞音樂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只有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才能讓學生上好音樂課。正如本文開頭我與學生的對話所說的,學生對流行音樂特別感興趣。其實這也不是壞事,我們不應該把流行音樂完全拒于課堂之外。只要我們能夠將流行音樂“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對學生進行正確的引導,讓學生分清流行音樂中的高雅與低俗,學會欣賞。一旦學生喜歡上欣賞音樂,從“欣賞”到“想學”是自然之事。音樂欣賞是心理反映的過程,這個過程便是:外部音響感知――想像與聯想--理解認識,所以音樂欣賞必須遵循著由表及里的心理反映過程。從喜歡聽音樂,到用心去聆聽音樂,再到理解、評價、分析,使學生欣賞層次逐步提高。
六、利用音樂,教育學生學會感恩。
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難免會遇到平時調皮搗蛋的學生,這類學生常常是在家難管,在校不學的。教師可以利用現代多媒體等,播放視頻,讓學生聆聽。比如:播放《燭光里的媽媽》這首歌,希望這首歌,能永遠流傳,能帶給學生對親人的感恩之情,讓每個人的心中都永遠流淌著這動人的旋律。《燭光里的媽媽》是一首唱給媽媽的歌,母愛的偉大是每個人都知道的,但并不是每個人都能深刻體會到的,當人們聽到這首歌的時候,總會深有感觸地想起自己的媽媽,在聽歌的過程中身臨其境,感受到心靈的碰撞,跟隨著歌曲的旋律,在腦海中一幕幕地浮現媽媽的身影。
總之,真正實施有效教學,還需要教師積極研究和探討,只有教師有效思考、有效設計、有效組織,才能真正實現音樂課堂的有效教學。教師要不斷更新教育觀念,不斷轉化學生的學習方式,有效促進學生的自主學習,激發學生參與到課堂教學中來,從而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
幾分耕耘,幾分收獲。在新課標的指引下,通過自己的辛勤努力,相信一定能上出高水平的音樂課。
參考文獻:
[1]《新課程音樂教學法》(鄭莉 2015.9)
[2]好搜百科《燭光里的媽媽》
[3]《義務教育音樂課程標準》(2011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