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思維品質是英語學科核心素養的重要內容之一。英語閱讀教學是培養學生思維的重要途徑。本文結合教學案例,基于學生的情況和文本閱讀的實施,設計了導入、理解、探究、思考和表達五個教學環節。通過英語閱讀教學的開展,探討如何把握文本結構和主旨大意,捕捉文本細節信息,對文本進行深層次解讀和以文本形式產出觀點,從而促進學生思維品質的提升。
【關鍵詞】閱讀教學; 思維品質;批判性思維
【作者簡介】林增云,福建省福清市華僑中學。
【基金項目】本文是福建省教育科學“十三五”規劃2018年度教育教學改革專項課題“指向思維品質發展的英語學習活動設計研究”(Fjjgzx18-10)、廈門市教育科學“十三五”規劃2018年度課題“基于英語學習活動觀發展思維品質的行動研究”(1837)的階段性研究成果。
一、引言
“思維品質”這一概念最早源于蘇聯的心理學界。20世紀60年代開始引入中國。思維品質是指人的思維的個性化特征,反映其在思維的邏輯性、批判性、創造性等方面所表現出來的水平和特點。《義務教育英語課程標準(2011年版)》指出,英語課程承擔著培養學生基本英語素養和發展學生思維能力的任務。由此可見,在學科核心素養的背景下,在英語學科中對學生進行思維品質的培養在基礎教育階段成為每個學生的基本要求。
二、英語閱讀教學的現狀
作為了解英語國家文化的主要途徑,閱讀不僅有助于學生豐富語言知識和提升語用能力,還有助于訓練學生的理解、概括和判斷等多種思維能力,從而提升學生的思維品質。雖然英語教師重視閱讀教學,但由于教學理念滯后和固化的教學模式,教師僅側重于對學生進行語言知識的灌輸,而忽視了培養學生的思考、質疑能力,也扼制了學生的創造性思維。在應試教育背景下,學生為分數而學習,缺乏透過文本去挖掘其中深層含義,體會作者的寫作意圖和表達自己觀點的主動性。
為此,筆者以仁愛英語九年級上冊Unit 4 Topic 3 Section C the Importance of Computers 為教學文本,闡述了在英語閱讀教學過程中通過情境導入及問題鏈的設計啟發學生的思維,引導學生批判性和開放性地思考問題,從而達到深層次理解文本,提高思維品質的目的。
三、閱讀教學中培養思維品質的實踐
1.教學內容分析和教學目標設計。the Importance of Computers 是一篇說明文。全文介紹了電腦在各行各業中的運用及其弊端。由于學生基礎知識不夠扎實,整體思辨能力不強,因此,教師設計了如下教學目標:
(1)學生能夠根據圖片和標題,預測文本內容,培養觀察、預測的思維能力。
(2)學生能夠借助思維導圖,獲取文章關鍵信息,梳理篇章結構,培養歸納、分析的思維能力。
(3)學生能夠通過問題鏈,深層次地理解文本,大膽發表自己的觀點,培養對語篇的批判性思維能力。
2.教學過程。Step 1: Preparing.
著名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說:“如果老師沒有設法讓學生產生情緒高昂的,智力振奮的內心狀態,就馬上急于傳授知識,那么這種知識只能使人產生冷漠的態度,給不懂感情的腦力勞動帶來疲勞。”因此,教師在課堂導入活動中能否激活學生的后期閱讀欲望至關重要。筆者在師生互相問候后開展以下兩個活動:
活動1:教師帶領學生一起看圖并回顧本話題重點語法:the attributive clauses.
展示圖和句子:This is the village where I used to work.
展示圖和句子:This is the village that the athletes live in .
展示圖和句子:This is the village which the computers bring to us.
活動2:借助圖,教師提問:What are the fields that we can use computers in? 讓學生根據已有認知和生活實際回答此問題。然后,教師引導學生認真觀察課文插圖和標題,讓學生預測“What the passage is mainly about?”并請一兩個學生分享自己的觀點。
【設計意圖】
活動1引導學生通過調動學生的視覺感官,鞏固舊知的基礎上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活動2處理了文章的部分生詞,為后續閱讀清除詞匯障礙。文章的標題往往暗示了所述內容的主旨大意。而課本插圖一般是文章主旨大意的形象化表達。教師鼓勵學生借助課文標題和課文插圖,積極預測文本所要闡述的主要內容,讓每個學生都能表達出自己對文章的理解,形成閱讀期待。這一閱讀過程,教師引領學生培養了觀察、預測、推斷文本的思維能力。
Step 2: Understanding.
概述是指簡明扼要地概括文章的主題,對原文不加主觀評論和解釋。但必須簡單明確地表述其主要內容。概述可分為對文章整體的概括及對段落的概括。在文本教授過程中,教師設計了活動3和活動4.
活動3:學生瀏覽文本,整體理解語篇,找出文章每個段落的主旨大意。
活動4,學生再次瀏覽文本,完成以下活動:How many parts can the text be divided into?? Use one word to describe the main idea of each part.教師給予學生充分的閱讀時間,讓學生獨立思考這兩個問題后與同伴討論各自觀點。之后,教師帶領班級其他學生對這回答進行評價,并讓他們發表自己對這兩問題的觀點。于是,有些學生就第二個問題給出了自己的不同看法:The first part is “advantages” and the second part is “disadvantages”.教師對這些敢于說出不同答案和敢于分享的學生及時表揚,激勵更多的學生進行獨立思考。
【設計意圖】
教師通過設計略讀活動,讓學生理清文本框架,概括段落大意,目的在于培養學生快速把握核心內容,核查先前的預測和判斷,培養學生組織和概括文本的思維能力。
Step 3: Exploring
(1)借助思維導圖,獲取細節信息。作為表達發散性思維的有效圖形工具,思維導圖運用圖文并重的技巧,把各級主題的關系用相互隸屬與相關的層級圖表現出來。把主題關鍵詞與圖像、顏色等建立記憶鏈接。
教師要求學生細讀文本第一段內容,引導學生繪制出如下思維導圖,提取第一段中的細節信息。
教師請部分學生展示自己的思維導圖,并幫助其完善該圖,并讓學生根據此圖復述第一段文本的主要內容。
【設計意圖】
此環節中,教師引導學生將文本形式轉化為非文本形式,使文章內容可視化。這既讓學生抓取文章關鍵信息,也有助于學生更好地記憶文本內容。教師鼓勵學生根據此圖復述文本內容,既考查英語知識的掌握情況,也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能力。
(2)利用問題鏈,梳理細節信息。盧健認為,在閱讀課教學中,“教師可以根據閱讀內容,通過一系列循序漸進,具有針對性,系統性和連貫性的問題實施課堂教學,引導學生理解文本時,孤立的幾個問題對于激發學生思維效果有限,此時需要問題鏈來連續追問,幫助學生理解問題的來龍去脈和內在聯系,增加他們思維的廣度和深度。”
教師要求學生認真研讀文本第二和第三段內容,并回答如下問題:
Q1:According to paragraph 2, what happened since the Internet came into being?
Q2:What are personal computers used for?
Q3:According to the paragraph, what can people can do because of the Internet?
Q4:What other changes of people’s lives at home have taken place by the Internet?
【設計意圖】
問題的設計以“computers in our daily life”和“problems brought by computers”為主線。其中Q1和Q2是依賴于文本內容進行作答的顯性問題。Q3讓學生參閱文本內容,結合自己已有的認知和經歷,對文本信息進行提取的顯性問題。而Q4是在文本內容的基礎上,設計的與文本主題相關卻超出文本內容的問題。通過這些問題的鋪墊,教師引導學生進行深層次思考:What are the problems that are brought by computers.?推動學生在閱讀中將思維向深度和廣度發展。
Step 4: Thinking.
批判性閱讀是指讀者對作者態度、觀點和文章的風格特點等作出判斷,形成并提出自己的觀點。
教師引導學生所學內容,圍繞文本標題展開討論:Do you think the title of the passage is suitable ? If not, what title do you think is more suitable? 通過探討,學生能意識到文章標題的片面性。此環節之后,教師讓學生觀看一小短片,引導學生思考如下問題:Do you agree with the author’s opinion that the problems are brought by computers? Why?
【設計意圖】
教師引導學生對文本標題進行質疑,對作者提出的觀點提出見解,讓學生以批判的態度審閱教材,勇于闡述自己觀點。通過批判性閱讀,發展學生的批判性思維品質,并為下一環節的展開搭建思維支架。
Step 5: Exploring
讀后環節的活動有助于培養學生的讀寫能力以及創造性和開放性思維能力。
基于學生對文本的深層次理解,為激發學生的創造性思維,筆者設計了如下活動:Suppose there is a village without computers. What trouble / fun would the villagers (村民) have?Please share your opinions with us.
【設計意圖】
教師為學生創造較為真實的語言環境,提供開放性試題,讓學生根據本課所學內容和已有的生活經歷,發表自己對“a village without computers”的看法,答案不唯一。借助以讀促寫,實現語言知識和思維品質的內化與遷移,從而提升思維品質。
四、結語
英語教育是培養具有思維能力的創造者。在英語教學中,培養和提升學生的思維品質是時代發展的必然要求,也是滲透英語學科核心素養的重要體現。英語閱讀課不僅承擔著傳授語言知識和提升語用能力的重任,更是提升學生思維品質的重要途徑。因此,教師在英語閱讀教學中,要避免純粹灌輸語言知識和局限于對文本的淺層閱讀。學生要克服為分而學的心理,學會自主概括文本內容,理清文本結構,對文本進行合理的預測、質疑和創造,讓自己的思維“活”起來。
參考文獻:
[1]李經國,林海寧.英語閱讀教學中學生思維品質的培養[J].教學月刊(中學報),2016(9).
[2]張惠敏.初中英語閱讀教學中問題鏈的設計[J].中小學外語教學(中學篇),2018(1).
[3]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義務教育英語課程標準(2011)版[M].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
[4]蘇霍姆林斯基,杜殿坤編譯.給教師的建議[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17.
[5]李芹.批判性閱讀在初中英語閱讀教學中的實施[J].中學外語教與學,2017(9).
[6]陳嬌玲.英語閱讀教學中對文本開展情感維度的解讀[J].中學外語教與學,2016(8).
[7]盧健.英語閱讀教學提問與技巧例談[J].中小學外語教學(中學篇),2017.
[8]葛炳芳.英語閱讀教學中的讀寫整合:鋪墊與輸出(第二版)[M].浙江大學出版社,2014.
[9]張玉萍.英語讀后教學的有效性探究[J].淮陰師范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