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玉
摘? 要:文章回顧了2014至2018年期間國際混合式學習研究的相關文獻,揭示了該期間三大研究熱點:混合式學習環境下的教學設計、教學策略及混合式學習的有效性評估,并討論了近五年來國際混合式學習研究對大學外語混合式教學的啟示。
關鍵詞:混合式學習;外語教學;教學設計;教學策略;評估
中圖分類號:G64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2096-000X(2019)08-0011-03
Abstract: This paper reviewed the relevant literature on international blended learning research from 2014 to 2018 and reveals three research hotspots during the period: teaching design, teaching strategies and effectiveness evaluation of mixed learning in a blended learning environment, and discussed the enlightenment of international blended learning research on university foreign language blended teaching in the past five years.
Keywords: blended learning;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instructional design; teaching strategies; evaluation
一、概述
《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明確指出,改革人才培養模式、提高人才培養質量是我國當前高等教育所面臨的重大任務。隨著“互聯網+”、大數據時代的到來,信息技術極大地推動了教育的發展,加速了教育教學模式的轉變和創新,促進了教學質量的提高和高質量人才的培養。在此背景下,作為高校人文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大學外語教育也迎來了新一輪的改革。自2010年開始,慕課、微課、翻轉課堂等依托互聯網技術,逐漸在外語界掀起了混合式學習(Blended Learning)的熱潮,對大學外語教學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2002年,Smith J 與Elliott Masie將網絡化學習的純技術環境與傳統的學習理念相結合,提出了混合式學習這一概念。混合式學習是信息時代背景下面對面課堂學習與數字化學習或在線學習(E-learning)相結合的產物。它以建構主義學習理論、人本主義學習理論、教育傳播理論、活動理論、虛實交融理論、情境認知理論等為基礎,主張將不同的學習環境、學習資源、學習方式等有效混合,實現傳統學習和數字化學習的優勢互補, 從而取得最優化的學習效果。
目前,混合式學習已成為國內大學外語教學的主流模式。雖然大量研究表明該教學模式有助于解決傳統課堂教學容量有限與學生個性化學習需求之間的矛盾,對提高學習者的學習興趣和自主學習能力也有一定的促進作用,但如何有效整合面對面學習和網絡學習,優化現有混合式教學模式,提高教學質量仍是當前外語教學改革中面臨的一大重要問題。為此,本文對2014至2018年期間國際混合式學習研究的相關文獻進行了梳理和分析,期以揭示混合式學習研究的新成果,為進一步推進大學外語混合式教學提供參考和借鑒。
二、2014至2018年國際混合式學習研究回顧
為了了解近年來國際混合式學習研究的新成果,筆者以“Blended Learning”為主題,“2014-2018”為時間跨度,在ERIC(Educational Resource Information Center) 數據庫中進行了檢索,共獲得經同行評審的全文文獻799篇。將所得文獻類型進一步限定為“JOURNAL ARTICLE”和“BOOKS”,教育層次設定為“HIGHER EDUCATION”,文獻數據精煉到485篇。仔細閱讀并梳理文獻后, 筆者將2014至2018年期間國際混合式學習研究的熱點概括為三大類:混合式學習環境下的教學設計、混合式學習環境下的教學策略及混合式學習的有效性評估。
(一)混合式學習環境下的教學設計
國際混合式學習研究經歷了最初的理論探討之后,技術研究一直占據著重要地位。但隨著混合式學習被廣泛地應用于實際教學,越來越多的研究者和教育工作者開始進行反思。他們認識到促使混合式學習變得更為有效的因素不僅僅是技術的問題。近年來,混合式教學設計回歸于學習理念,以學習者為中心,從教與學的本質上尋找“怎樣混合”的答案。Cheung & Hew [1]以支持有效學習為最終目標,運用Merrill[2]提出的“首要教學原則”指導其混合式學習課程的設計。該“首要教學原則”指出促進學習的五大條件為學習者參與解決現實世界的問題,已有知識作為新知識的基礎被激活,將新知識演示給學習者,新知識被學習者所使用,和新知識融入學習者的世界。研究數據顯示基于此五原則設計的混合式學習課程不僅給學生提供了有意義的學習活動,還為學生創建了一個能使之積極參與的學習環境。Boelens et al.[3]從學習的本質和學習者要素出發,提出混合式學習環境的設計應關注四大方面: 融入靈活性, 激發互動性、推進學習者的學習進程和營造情感性的學習氣氛。在針對不同學科、不同層次學習者的混合式教學設計中,研究者們注重分析學習需求和學習者特征,將混合式學習融于有效的教學法框架,實現教學理論與技術的整合。Jong et al.[4]所構建的基于問題學習的混合式教學模式就是針對醫學教育特點進行的一次有益嘗試。
(二)混合式學習環境下的教學策略
教學策略是指在教學過程中,為完成特定的目標,依據教學的主客觀條件,特別是學生的實際,對所選用的教學順序、教學活動程序、教學組織形式、教學方法和教學媒體等的總體考慮。為了使學生獲得有意義的學習經歷和良好的學習效果,Dias et al.[5]認為混合式教學應以活動、互動、評價與合作為導向。Ahmed & Abdelrahman[6]采用基于活動的混合式教學策略,在教學中開展了諸如交際技能訓練、批判性思維討論、口頭匯報、視頻制作、思維導圖創建等多種在線活動,并予以學生及時的指導和評價反饋,讓學生在做中學,學中悟。實驗數據顯示基于活動的混合式教學策略能有效地提高學生的成績和學習動機。Andreevaet al.[7]則提出通過合作學習的方式增加師生與生生之間的社交互動是激勵學生參與混合式學習,創建積極學習環境的有效手段。就如何加強學習者網絡學習自我管理能力這一課題,Zachairs[8]通過教學實驗表明教師利用學習管理系統和學習分析技術及時追蹤學生的網絡學習情況,監控其學習并相應進行干預是確保有效網絡學習的可行手段。
(三)混合式學習的有效性評估
有效性評估是近年來國際混合式學習研究的一大熱點。許多相關研究從學生維度來評價混合式學習的有效性。學生維度主要包括學習參與度,互動值,學習習慣的改變,總體滿意度及學習成績。Nor et al.[9]將學生對學習的滿意度這一衡量標準又具體化為四個方面:使用簡便、學習價值、學習氣氛和師生互動。使用簡便指的是學生在使用具體人機交流界面和信息傳遞時操作簡單。學習價值主要體現在混合式學習是否能實現學生的個人目標。學習氣氛是混合式環境學習系統背景下的學習氛圍,而師生互動則包括教師的信息傳遞,對學生的鼓勵和反饋的給予。Gruba et al.[10]以基于論證的理論方法為框架,構建了外語混合式課程的三層評估模式。在微觀層面上,課程評價主要聚焦于課堂語言學習活動中技術融合的程度、多樣性和有效性及這種融合對語言學習結果產生的影響。中觀層面上的評價內容主要是學校系部策略和教學主動性對技術融合的影響。而宏觀層面上關注的則是混合式語言課程的持續發展性。課程的設置和實施是否達到國家或相關教育部門所規定的學科教育目標是衡量持續發展性的主要考量。Gruba et al.[10]提出的從教學、管理、政策多維評價課程的方式給混合式學習有效性研究提供了一種新的視角。
三、2014至2018年國際混合式學習研究對大學外語混合式教學的啟示
(一)抓住外語學習本質,有效整合理論與技術
混合式學習是傳統課堂面對面教學與信息技術相結合的產物。雖然技術是混合式學習中不可缺少的要素,但是混合式教學不是技術型教學。在大學英語混合式教學的設計中,教師應了解學習本身比技術工具更為重要。“外語學習是怎樣發生的?”“二語習得是如何獲得的?”這些問題是設計混合式教學時需首要思考的問題。以學習者為中心,將外語學習理念融合于混合式教學模式,將學習與運用、輸入與產出緊密聯系,從而有效整合網上學習和課堂學習,切實提高外語教學績效。這才是大學外語混合式教學設計和實施所要遵循的根本。
(二)采用多種教學策略,提升學生混合式學習動機和學習能力
要使混合式教學更好地發揮其優勢,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采取多種策略來提高學習者的學習動機、合作學習意識和自主學習能力。以學習者需求為基礎,通過各種貼近現實生活的交際性任務和多模態教育技術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動機是大學外語混合式教學中必不可少的教學策略。同時,教師應通過小組合作學習提高學生的學習社區感,幫助學生在互動合作中提升學習效果。網絡教學是混合式教學的一個重要環節。有效的網絡學習需要學生具有較高的自我調節能力。為此,教師應充分利用在線學習管理系統和學習分析技術監控學生的學習,必要時給與一定的干預,幫助其提高自控能力。利用現代社交工具,加強師生互動,及時提供學習支架,也是混合式環境下提高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有效手段。
(三)轉變教師角色,加強師資培訓
基于現代信息技術的混合式教學適應了新時代英語學習的要求和變化,滿足了學生移動學習的需求。同時,也在一定程度上改變了傳統的教學結構、學生的認知方式以及師生在教學中的角色。教師從原來的知識灌輸者轉變為線上線下教學的組織者, 學生學習動力的激發者、學習方法的指導者、學習進程的監督者和學習效果的反饋者。角色的轉變無疑給廣大高校教師帶來了挑戰。混合式教學的設計和實施要求教師具有較高的專業素質和信息素養,因此,加強專業教師的師資培訓是勢在必行。
四、結束語
近五年來,國際混合式學習研究已進入理性的反思階段,混合式學習環境下的教學設計、組織、實施和評估都回歸于學習理念,以人為本,以學習者為中心,力求在技術整合的基礎上有效促進教與學。目前,我國的教育信息化正向縱深發展,教育和信息技術的深度融合加快了大學外語教學改革的步伐。國外混合式學習研究的發展給我們指引了改革的方向,同時也促使我們在改革中不斷反思,不斷創新。
參考文獻:
[1]Cheung, W. S., K. F., Hew. Applying First Principles of Instruction in a Blended Learning Course[J].ICTE,2014(4):127-135.
[2]Merrill, D.M. First Principles of Instruction.[J].Educational Technology Research & Development,2002(3):44-59.
[3]Boelens, R. et al. Four Key Challenges to the Design of Blended Learning: a Systematic Literature Review[J].Educational Research Review,2017(22):1-18.
[4]Jong, N. D. et al. To What Extent can PBL Principles Be Applied in Blended Learning : Lessons Learn from Health Master Programs [J]. Medical Teacher,2017(2):203-211.
[5]Dias, S. B. et al. Towards an Intelligent Learning Management System Under Blended Learning[M].Switzerland: Springer International Publishing,2014.
[6]Ahmed, Y. A., M. A., Abdelrahman. Effects of Activity Based Blended Learning Strategy on Prospective of Teachers' Achievement and Motivation[J].I-Manager's Journal on School Educational Technology,2015(11):10-19.
[7]Andreeva, N. M. et al. Organizing Blended Learning for Students on the Basis f Learning Roadmaps[J].Journal of Social Studies Education Research,2018(9):47-64.
[8]Zacharis, N. Z. A Multivariate Approach to Predicting Student Outcomes in Web-enabled Blended Learning Courses[J].Internet and Higher Education,2015(27):44-53.
[9]Nor, A. A. R. et al. Satisfaction on Blended Learning in a Public Higher Education Institution: What Factors Matter?[J].Procedia-Social Behavioral Sciences,2015(25):768-775.
[10]Gruba, P. et al. Blended Language Program Evaluation[M].New York: Palgrave Macmillan,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