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堅發
◆摘 要: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良好的預習是課堂有效教學的前提。語文預習是學生自覺運用所學知識與技巧,對新內容進行了解、思考、質疑、再思考的主動求知過程。注重語文課前的有效預習,能使語文教學事半功倍,使語文課堂有效性得到提高。
◆關鍵詞:中學語文;預習;習慣培養
在農村中學任教多年,筆者發現由于學生在小學時語文基礎薄弱,閱讀量小,致使上了初中學習上還是習慣“衣來伸手、飯來張口”,不愿動腦,不愿動筆,自主學習能力極差。學生只要養成良好的預習習慣,語文課堂教學就能迸發出生機和活力,就能提高課堂教學效率,真正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為學生終身學習和未來發展打下良好的基礎。
一、為什么要培養學生語文預習習慣
1.預習有利于培養學生語文學習習慣。葉圣陶說過:“學生通過預習,自己閱讀課文,得到理解,當討論的時候,見到自己的理解與討論的結果相吻合,就有了成功的快感;或者看到自己的理解與討論結果不相吻合,就作比量短長的思索;并且預習的時候絕不會沒有困惑,困惑而無法解決,到討論的時候就集中了追求理解的注意力。這種快感、思索與注意力,足以激發學生閱讀的興趣,增進閱讀的效果,有很高的價值。”由此可見,預習可以促使學生主動、積極學習,提高課堂教學質量,也能激發學生的求知欲,使他們產生學習的興趣,從而達到“教是為了不教”的目的。
2.預習有利于提高學生自學能力。2011年版《語文課程標準》強調:“培養學生良好的預習習慣是養成自主學習能力的重要手段。”課前預習不僅可以幫助學生了解新課所要掌握的相關學習內容,讓學生通過預習發現存在的問題,將發現的問題帶進課堂,提升語文學習的主動性與積極性,使學習更有針對性,更有利于培養學生的自主意識與創新精神。
二、怎樣培養初中學生的預習習慣
1.遵循規律,由知到行。初中學生語文預習習慣應該遵循規律,由知到行,按照知、情、信、行四個環節進行。一是知,就是要通過教學讓同學們明白為什么要預習。預習,是上好課的前提,是學生自己動手、動腦去了解課文的一個重要的學習方法,是學生學會讀書,培養學生自學能力的必由之路。二是情,就是要從感性層面來觸動學生,讓他們從內心想這樣做。三是信,是讓同學們對語文語習習慣形成信念,讓他們對此深信不疑,從而在實踐中努力踐行。信念在習慣養成中起著很重要的作用。四是行,就是行動,就是實踐。
例如,《濟南的冬天》一課的預習任務是讓學生自主體驗作者對濟南的冬天的贊美和懷念,產生對祖國大地的贊美之情,同時學習借鑒語言大師老舍用心體驗美、用筆表現美的技藝。教師可以為學生設計切實可行的“預習單”,預習單可以用紙質文本的形式發給學生,也可以用多媒體課件呈現,預習單上的內容應是對教材涉及的字、詞、句、篇,以及寫作技巧的疏理,也可以是對教材內容的拓展與延伸。通過預習單讓學生有事做,并自主獨立去做。
2.注重激發預習興趣。興趣是預習活動的主要動力源泉,注重激發學生對預習的興趣,把預習當作一件快樂事,樂此不疲,逐步養成預習的良好習慣。如何激發學生預習的興趣呢?
轉變學生對預習的認識,通過多種途徑讓學生認識到預習的好處。通過典型引路,讓預習做得更好、學習成績優秀的同學現身說法,談談自己的體會感想。也可利用手抄報、學習園地宣傳預習的好處,讓同學們認識到,預習可以提高課堂效率,提高學習成績,使學習更輕松。
比如,《狼》一文,布置預習任務時,教師可以鼓勵學生揣摩屠戶和兩狼的心理,鼓勵學生以課本劇的形成加以表現出來。預習《皇帝的新裝》時,讓學生將這個童話故事講給同伴或家長聽,使學生潛移默化中地受到情感的熏陶。諸如此類的預習方法激發了學生自主預習的“興奮點”,學生就如吃了預習的“興奮劑”,學生一定會樂此不疲,預習效果自然會倍增。
3.加強預習方法的指導。教師要加強預習方法的指導,使學生會預習、善預習、樂預習,從而達到“教,是為了達到不需要教”的效果。
(1)要教給學生預習方法。指導學生在認真閱讀課文的基礎上,標出課文的自然段,并注意用不同的符號在文中加上不同的標記。比如:文中的生字生詞可以用“——”標出;容易寫錯的字用“△”標記;遇到描寫優美的句子用“”畫出,并反復朗讀;遇到不懂的地方打上“?”。引導學生使用工具書,查找、搜集有關資料、圖片……在教師的指導下,通過預習,學生手、腦、口并用,既提高了預習能力,又養成了“不動筆墨不讀書”的良好習慣。
(2)要讓預習形式多樣化。為了提高學生自主預習的興趣,筆者采取了多種多樣的預習形式,如個人匯報作者資料、小組板演生字生詞、小組齊讀、分角色讀等。故事性強的課文,教師可要求學生熟讀課文,搜集相關資料,舉行故事會,甚至還可以編寫課本劇。常識性的課文,涉及到自然科學知識,不易弄明白,教師可以指導學生動手演示。教師一定要注意創新預習方法,讓預習形式多樣化,不斷給學生以新面孔,將知識性與趣味性融合起來。這樣,既提高了學生預習興趣,又加深了對課文內容的理解。
4.預習檢查落到實處。預習光有布置不行,教師必須加強檢查。教師檢查學生預習情況的時間一般應安排在學習新課文之前的幾分鐘,可以通過提問或抽查的方式進行。教師可以定期對學生的預習情況加以檢查評定,閱讀成果加以展示,讓他們享受到成功的喜悅,從而才能進一步激發他們的預習興趣。
三、預習的成效與思考
預習是語文教學的重要任務之一,初中學生語文預習習慣的培養,提高了學生的自學能力,學生語文預習的能力的提高,促進了學習成績的提高。由此可見,預習是語文教學落實素質教育的關鍵之一,是提高學生自學能力的一個重要環節。但是,預習決非一般意義上的通讀和瀏覽,而是一種復雜的智力活動,它需要學生調動已有的知識儲備和能力,去感知新的課文,去開展觀察、識記、聯想、想象、辨析、比較、綜合等一系列智力活動,去鍛煉自己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預習是學生自我求知的過程,就是良好讀書習慣養成的過程,就是自學能力培養的過程。而提高學生的自學能力正是語文教學的重要任務之一。因此,預習這一環節抓得好,就能有效地提高初中學生的自學能力,全面提高學生的學習素質。
參考文獻
[1]語文課程標準(修訂版)[M].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1(1).
[2]袁望生.預習先導,動態生成的課堂更精彩[J].中國科教創新導刊,2011(15).
[3]吳素琴.初中語文課前有效預習策略探究[J].中學教學參考,2016(10).
[4]桂煥林.培養初中學生語文預習習慣的研究[J].東方教育,2016(6).
注:本文系南安市龍泉中學2018-2019學年度立項課題《農村中學語文有效預習習慣培養與策略研究》(課題編號:LQ13503-01)的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