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清云
◆摘 要:完整的語文教學無非是包括聽說讀寫等各種語文素養在內的能力培養。所以即便是在小學階段,閱讀教學應該作為語文教學中的重要環節。所謂閱讀能力,是一個人是否能夠對文章進行深入剖析理解以及明確表達文章主旨的能力,對人的一生影響意義深遠。所以在實際語文教學中,小學教師必須對教學內容進行深入剖析。做好編者傳播思想、學生接受思想的關聯者。本文將分析作者、編者以及學生的三個視角,淺述筆者對小學語文中高段閱讀教學中的多視角文本解讀。
◆關鍵詞:小學語文;中高段閱讀教學;多視角文本解讀
隨著教育改革的深入化發展,人們對關于小學生閱讀能力的啟蒙教育愈加重視。在相關文件中,要求小學教師必須掌握的一項重要能力便是文本的解讀能力。那么如何才能將文本正確解讀并將解讀的思想傳達給學生呢?這對教師而言無疑是一項比較艱巨的任務。對于同一文本,每個人的理解或許是存在不同的,所以代入單個視角的理解很容易出現局限性。而為了打破小學語文中高段閱讀文本解讀的這種局限性,教師理應從多個視角深入分析。
一、從作者視角進行分析
每一篇有深度的文章,其間的每一個文字都是作者的感情寄托。換句話說,文章內容是作者情感的載體,所以說,站在作者的立場上解讀文本是文本解讀的最基本要素。抓住了作者的寫作核心,就相當于與作者產生情感上的共鳴,放在實際的教學工作中,有助于教師對課文重點難點的把握,也有助于教師在課堂講解中對于課堂氛圍的烘托。
以《生命生命》一文的閱讀為例,在學生看來,課文可能只是講述了三個小故事,即飛蛾求生、瓜苗茁壯生長,靜聽心跳的聲音。但是作者的實際寫作意圖確是想讓讀者通過對小故事的閱感知人生哲理,意識到生命的頑強性、可貴性,從而去珍惜生命,讓生命散發出無盡的光芒。沒有深刻思想的文章在語文教學中是沒有意義的,也不會有作者那么無聊寫出沒有意義的文章,所以為了提高學生的閱讀理解能力,教師必須對文章的中心思想予以重視。拋開表面看本質,鼓勵學生是由這一個個有關生命的小故事去深刻體會生命的價值,思考人生的意義。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鼓勵學生使用代入法,將自己代入到文章的作者這一角色,換位思考,想象文章作者寫作時的心路歷程,并鼓勵學生暢談如果他們自己是文章作者,那么借助這篇文章,他們將表達什么樣的思想,將以何種方式表達,不同學生的見解可能是存在些微差異性的,但只要是能夠令人理解的文章必定是大同小異的,通過這種思考,學生對于文章的理解將會進入一個新的層面。
二、從編者視角進行分析
在進行小學語文教材的編寫上,編者們無疑是加入了自己的真知灼見。課前課后的導讀部分、教學目標、重難點提示甚至課后思考部分無疑是編者對學生閱讀文本的一種引領與幫助。所以教師在進行教學時,應該充分意識到編者的編排目的,利用好編者給予的提示。
以《孔明智退司馬懿》這一課文內容的教學為例。與之類似的歷史小故事不計其數,為何編者唯獨選擇這篇文章作為教學內容。這篇文章是否具有代表性,是否更容易被學生理解,是否能夠使學生認識到四大名著的趣味性,從而增強對中華傳統文化的興趣,我想這些問題,都是編者在編寫教材時所需要考慮的問題。另一方面,若想進一步獲悉編者的編寫意圖,可以考慮從課后題著手。這篇文章在課后習題中編者明確提出了通過對本文的學習,學生應具備運用積累的句子,將課文內容以及自身感受明確表達出來的能力。而且,學生應該有能力對課文中的具有深刻含義的句子的表面含義以及內在含義進行剖析。對編者意圖的掌握,有助于教師找到正確的教學方向。
三、從學生視角進行分析
現階段的語文教學主張學生的主體地位,而閱讀教學更不能夠背離學生的實際理解能力而存在。閱讀理解的基本教學目標縱然是為了深入挖掘作者的思想,但教師理應從簡單的教學內容著手,增加學生的自信心。
在《“精彩極了”和“糟糕透了”》一文的教學中,教師就可以先設置幾個簡單的小問題,比如說,文章中的母親為什么夸“我”的詩精彩極了?那時候的“我”和母親都可能是懷著什么樣的心情?這些問題只需要簡單的思考,學生經過對文章的認真閱讀之后,就能夠得到答案。今后教師可以對文章問題進行深化,層層疊進,始終抓住學生的閱讀興趣,讓學生的思考一步步深入。而且,教師可以鼓勵學生自己的對文章內容提出疑問,從而增強學生對文章內容的思考。
綜上所述,在小學語文中高段閱讀的教學中,教師必須立足于作者、編者以及學生等三個視角,將三個視角分別進行全面分析并將其融合,促進學生閱讀能力的培養,推動語文教學質量的完善。
參考文獻
[1]吳陳君.小學語文高年級閱讀教學方法研究[J].都市家教月刊,2014(1):51-51.
[2]王晨蓮.向青草更青處漫溯——淺議小學語文文本解讀[J].考試周刊,2016(56):57-58.
[3]佚名.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文本細讀的策略[J].教學與管理(小學版),2016(12):36-38.
[4]張彥玲.淺談從多維視角解讀文本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應用[J].中國校外教育,2018,No.634(14):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