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顯梅
摘 要:《課程標準》中明確指出:學生是學習與發展的主體。正因如此,課堂教學有效性受到了廣大老師的普遍關注。對于小學語文教學而言,同樣如此,其課堂教學有效性,是在教學活動開展一定時間之后,學生不僅能習得豐富的知識,而且能在此基礎上的獲得實際的進步與發展,課堂教學有效性是小學語文教學的核心所在。為了有效提升小學語文課堂教學的有效性,在教學過程中,老師應當對學生的興趣點積極發掘,使學生參與課堂教學的自主性得到有效引領,積極主動投入到小學語文教學當中,做到與文本的深度融合,體驗其中的內涵,增進學生對文本的感悟,獲得豐富語文知識與技能的同時,實現情感、智慧、個性的全面發展,讓我們的語文教學真正地呈現實效。
關鍵詞:小學語文;課堂教學;有效性;提高策略
課堂教學有效性是語文教學的生命,要讓學生的生命更加的燦爛,綻放絢麗的色彩,需要老師在教學過程中,必須重視學生學習興趣的挖掘,調動學生的學習熱情,使學生積極主動地投入到語文學習的海洋,去探求、去發現,在親身體驗中,獲得更好的成長與發展。有效的課堂教學是知識的傳授、情感的交流、智慧的培養和個性塑造的過程。那么,如何才能提高小學語文課堂教學的有效性呢?下面結合實踐,對此問題展開分析。
一、抓住課本,明確教學目標,提高學生語文素養
新課程改革正在不斷推進,新課程標準中提出,要對教學資源進行有效開發與利用,而語文教科書作為重要的教學資源,使老師開展教學的一大利器。為了有效提升課堂教學有效性,老師應當對語文教材深入鉆研,充分理解和把握文本,明確教學目標,找尋其中的教學重點,將其中有效的訓練要素充分挖掘出來,充分考慮學生實際,圍繞教材展開教學。如果老師沒有吃透文本,對作者的編寫意圖未能透徹理會,沒有明確的教學目標,缺乏教學重點,這便很難幫助學生提高語文素養。一篇課文究竟應該怎么上,什么方法最好,什么形式行之有效,教師應有明確的課堂教學目標。目標應根據教材、課時、班級學情正確定位,三維一體的目標落實到課堂應有所側重,教師應根據課堂的動態發展恰當地調整預設目標和生成新的目標,預設目標和生成目標應有所側重,應主動對目標的達成度自我評估。不同的教師個性,面對不同層次的學生,沒有最好的,只有此時此地最有效的這個過程中,教師也許要花費許多時間與精力,甚至包括一些“無用功”,但它卻是提高課堂教學效益必不可少的、最重要的一環。
二、創設問題情境,激發探究的興趣
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盡量為學生提供自主探究的機會,讓學生置身于一種探索問題的情境中,以激發學生強烈的求知愿望,積極主動地去探索新知識。創設問題情境,有利于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增強學生心理上的愉悅感,激發學生探究的興趣。教師是教學過程中問題情境的創設者,一個好的問題情景,能夠激起學生強烈的問題意識和探究動機,引起學生積極思考。在探究中喚醒學生的問題意識,引導學生發現提出問題。問題是思維的開始,因此,我們在課題研究課中,教師要注重引導學生提出問題,我們通過研究總結出的引導學生提出問題的策略。放手讓學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嘗試解決問題。問題是思維的開始,問題解決過程就是創造性思維的過程。當學生提出自己的問題后,教師應該是學生解決問題過程的指導者,應該鼓勵并放手讓他們通過查找資料、獨立思考、小組交流等多種途徑嘗試解決問題。這對啟發、提高學生的思維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是大有好處的。
三、改革傳統的教學結構,提高課堂教學有效性
有效的課堂教學結構應是線性教學設計和組塊教學設計的有機結合。前者代表傳統的教學設計觀,以教師的教為出發點,以教學主線為軸貫穿全課,教學設計嚴密,教學步驟細致具體,師生的教和學較多地受制于預設的教學方案;后者代表現代的教學設計觀,以學生的學為出發點,以“教學塊”或言之“學習單元”來組合構建課堂,一堂課可能是“多塊”,也可能只是“一塊”,更體現一種主題學習的風格,凸現課堂中師生的交流互動,凸現課程資源的創生開發及教學目標的動態生成。我們倡導多元的組塊教學設計,但也不放棄一定范圍內的線性教學設計。
四、根據小學生的年齡,把握思維特點,制定教學方法
傳統的課堂,往往只注重教師教法的研究與選擇,有效的課堂教學包括教師科學地教與學生科學地學的兩重標準。語文教學現行常用的方式有問題教學法與讀書感悟法。小學低年級的學生對形式新異,生動活潑的東西特別容易發生興趣,一旦有了興趣,他們就會發揮極大的主動性,對一些問題主動地多思多想,并在這個過程中發展自己的智力。因此,在低年級課堂教學中,畫畫寫寫,模仿表演。設疑質疑等都是很好的教學方法。我們要根據不同文章的特點來選擇教學方式。問題教學法重視教師的引領,較適于比較理性的文章,較適于對文章作相線條的處理,以導讀之;讀書感悟法重視學生的自讀自悟,較適于比較感性的文章,較適于對文章的精彩細部進行教學,以研讀之。比如,教師在講授詩歌時,可以通過配樂范詩,然后展示幻燈片圖。通過引導學生看體現詩意的畫面,啟發學生展開想象,在意境中體會到古詩的美。再根據學生喜歡畫畫的特點,在學生粗略理解詩意的基礎上,進行配樂作畫,并讓他們介紹自己的畫。這樣學生就在不知不覺中走進詩的意境之中,即享有了美,又弄懂了詩意,而且培養了學生手腦并用能力、繪畫能力、想象能力和口語交際能力。
五、全方位整合教學資源,提高課堂實施的有效性
有效課堂教學過程是師生共同開發課程資源的過程。教學資源包括文本資源(教材資源與擴展閱讀資源)、媒體資源以及人的資源(主要指師生的資源)。課堂中教師應重視師生共有資源的開發,更應重視開發教師自身的資源。
總之,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是一篇大文章,絕不是一蹴而就的事。因此,語文活動要立足教材,從學生的實際出發,選擇合適的活動方式組織開展,才能行之有效。語文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才是語文教學的生命,而這生命能否得以延續,取決于教師是否能充分發掘學生的興趣點,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能否做到與文本有機結合,真情演繹文本內涵,提升孩子們對文本的感悟,讓我們的語文教學呈現實效。
參考文獻:
[1]姚鴻濱.如何提高小學語文教學的有效性[J].中小學教育,2017,(11):101-105.
[2]羅先慧,李云文,孫建龍. 淺析如何提高小學語文教學的有效性[J].課程·教材·教法,2018,33(07):75-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