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宣成
摘 要:數學課下作業是數學學習的重要部分,它是對數學課堂學習的一種延伸和鞏固,也是老師需要監督和指導的部分。隨著素質教育的不斷發展,國家要求培養全面性的素質人才,要求老師減少作業量,讓學生有自我消化和思考的空間。老師要遵循國家的“減負”理論,就要合理規劃作業量和作業的種類,要讓作業能夠針對性的幫助學生鞏固重點知識點和自己的數學學習缺陷。因此,老師想要保證減負的同時,讓學生鞏固和復習課堂學習的知識,就要合理布置作業,根據每個學生的不同情況布置差異化的作業,讓他們能夠在數學領域全面發展。
關鍵詞:高一數學;課后作業;實踐研究
引言:學生要想要夯實數學基礎,提升數學成績,不僅要上課認真聽講,還要保證作業完成的質量和效率。課下作業一直是學生數學學習的重要環節和部分,學生能夠通過完成作業鞏固復習知識點,還能夠在公布答案后了解自己在數學學習中的缺陷和不足之處。同時,數學作業還能夠讓老師及時了解學生的情況,根據情況有針對性的靈活的設計教育目標和計劃。同時,數學作業需要學生獨立完成,在完成作業的過程中會積累經驗,對學生個性化的創新思維的形成具有一定的幫助。
一、高一數學作業中存在的問題
(一)老師的作業布置缺乏專業性和針對性
隨著素質教育的不斷拓展,國家教育部越來越重視學生的個性發展和獨立思維的形成,要求老師要根據不同的學生選擇有差異性的教育方案,布置作業是老師的教學的一部分,需要運用分層教學的理念。但是大部分老師還是根據自己的主觀想法和教學經驗布置作業,對具有差異性的學生布置相同的作業,導致優秀的學生在一些簡單的抄寫作業上浪費太多時間,沒有時間練習有難度的題目,還導致很多基礎相對薄弱的學生不能夠及時完成作業,對數學學習產生一定的抵觸和畏難情緒。
(二)老師作業布置相對單一
現在普遍存在的問題就是老師在布置作業時,沒有認真的思考作業量和作業類型,作業布置形式相對單一,還存在著很多的抄寫性作業,不僅大量占據了學生學習的時間,還禁錮了他們的思維,鞏固和復習的效果相對較差。同時,數學課程具有一定的抽象性和邏輯性,學生形成數學思維需要不斷地思考和探索,但是現在教師布置的作業內容形式單一,思考和實踐的部分少,對數學學習能力提升作用相對較小,不能夠達到預期的效果。
二、促進高一數學課下作業有效性的具體策略
(一)劃分作業完成小組
課下作業和課堂教學往往是相輔相成的,老師可以在課堂中保留一部分的內容作為學生下課談論和思考的作業,讓他們能夠在課下思考課堂內容,還能夠提高課堂聽課的效率,對學生的數學能力的提高具有重要的作用。老師還可以劃分作業完成小組,讓他們共同討論難度較高的題目,還可以互相解疑答惑,減少老師上課的作業講解量,提高課堂教學質量。同時,學生在討論的過程中能夠感受到數學學科的樂趣,減少對數學思考的抵觸情緒,讓學生能夠更加專注的投入到作業的完成中。小組談論法能夠讓學生感受到合作精神,提高他們的自主學習能力和合作能力。
老師在人教A版的《集合》的教學中,首先可以通過實例讓學生能夠更加深入地了解集合的含義,理解元素與集合的“屬于”關系,老師可以讓學生分成小組,選擇自然語言、圖形語言、集合語言,并描述不同的具體問題,讓學生能夠感受到集合語言的意義和作用。
(二)老師作業布置要體現分層教學的教育理念
統一的作業布置模式導致很多優秀學生在簡單重復的作業上浪費時間,還導致很多學生跟不上進度,完不成作業,老師要想要保證作業布置的有效性,就要將分層教學和作業的布置相結合,根據他們的具體情況布置作業。老師在布置分層作業之前要根據學生的考試分數、上課聽講情況、作業完成情況進行綜合思考,劃分出三類學生,老師要避免對數學學習能力較強的學生布置機械性的重復抄寫作業,而要給他們布置思維性邏輯性較強的題目,讓他們的思維能力能夠得到提升。對于成績較為普通的學生,老師可以根據他們的具體情況布置有針對性的作業,讓這類學生數學能力能夠得到快速的提升,提高數學成績。老師還要給基礎相對薄弱的學生布置一些抄寫性題目和簡單的實踐類題目,讓這類學生能夠不斷夯實基礎,減少對數學的抵觸情緒。
結束語:經過教育專家多年的研究和實踐,教育界已經形成了較為成熟的作業布置理論,隨著理論的不斷運用,高中老師也越來越重視作業對學生數學能力提升的作用。本文主要根據學生完成作業存在的困難和老師作業布置的不合理處進行分析,并有針對性的提出一些合理的策略,對老師的作業的布置和學生作業的完成具有一定的啟發作用。
參考文獻
[1]朱樹森.新課程理念下數學作業的有效性研究.學周刊.2018(21)
[2]許曉蓮;王成營.高中數學作業有效性問題的調查分析與對策.教學與管理.2017(04)
[3]王軍.小學數學課后作業有效性研究初探.新課程導學.2018(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