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煒
摘 要:道德與法治這門課程的本質決定了學生對其知識的死記硬背只能夠達到紙上談兵的效果,他們要想擁有高效的學習效率,那就必須去體驗和去實踐。此時作為學生學習的引導者,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師就需要向學生提供實踐的機會,他們需要為學生組織各種類型的實踐活動。為了讓其最大限度地發揮作用,筆者就圍繞結合教學內容、精心設計問題和小組合作參與三個方面展開了研究,并在文章中詳細闡述了研究的結果。
關鍵詞:道德與法治;實踐活動;有效應用
道德與法治這門學科承載著極為重要的德育教育,教師教學的目的就是為了讓學生成為擁有高尚品德的人。但在此過程中,教師要明白的一點是,學生的高尚品德是在受到外部影響并經過主體內化的過程中所形成的。因而教師在教學中首先要做的就是為學生提供有目的性的主體活動,進而幫助他們進行知識的內化和吸收。實踐活動也因此出現在了教師的教學中,并發揮了極為重要的作用,教師應該對其加以重視。
一、結合教學內容,設計有效實踐活動
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師在組織實踐活動的過程中一定要明白一點,那就是實踐活動的存在是為了更好地對學生進行教學,因而實踐活動的內容必須要與教師即將要教學的內容有著密切的聯系。這樣的話,學生在將注意力投入實踐活動本身的時候,就能夠無意識地接觸到道德與法治的相關知識。除此之外,教師還需要結合教學的內容來為學生選擇不同類型的實踐活動。因為實踐活動符合學生的性格特征,他們也能夠輕松地對其進行接受。例如在進行人教版七年級《道德與法制》上冊第一單元第二課《學習新天地》這一課的課堂教學之前,筆者就對該課內容進行了深入研究,發現其是圍繞著“學習”這一主題展開編寫的。因而筆者在此基礎上為學生組織了“學習交流會”的實踐活動。在開展實踐活動之前,筆者就搜集了學生在日常生活中遇到的并且無法解決的各種困難。在實踐活動一開始,筆者就將這些困難展示給學生,并鼓勵他們進行解決。有的學生可以解決,有的學生則無能為力。接下來筆者就會詢問順利解決問題的學生是如何想到的解決方案,進而引導學生將話題轉移到學習上去。對于學生無法解決的問題,筆者就會將之作為擴展題,讓學生通過學習的途徑去進行解決。
二、精心設計問題,促進學生有效思考
在組織實踐活動的過程中,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師還需要為學生進行問題的精心設計。因為問題是學生思考的導火索,只有有了問題,學生才會進行有效的思考。這樣的話,學生就能夠對要學的知識有著自己獨特的理解。在此過程中,教師需要為學生留出充分的自主思考空間,并鼓勵學生大膽說出自己的想法。只要學生說得有道理,教師就應該對其進行表揚和鼓勵。這樣的話,學生就會漸漸地形成遇到問題就進行思考的良好習慣,也因此能夠從中有所收獲。例如:在進行人教版七年級《道德與法治》上冊第二單元第四課《友誼與成長同行》這一課的課堂教學中,筆者為了讓學生正確地看待友誼,就為他們組織了一個“益友?損友?”的實踐活動。在該實踐活動中,筆者會列舉一系列和朋友相處的案例,然后向學生提出如下問題:1、你們覺得故事主人公所交的是益友還是損友呢?2、你們能夠運用課本上的知識來對你的觀點進行解釋嗎?由此引發學生對知識的思考。在此實踐活動中,學生就能夠將知識進行靈活地應用,他們也因此培養自己的思維能力。這樣的話,學生在脫離了筆者的引導之后也能夠自主進行知識的學習和吸收。
三、小組合作參與,提高學生學習效率
學生的自制力不強,因而在參與實踐活動的過程中就很有可能將注意力轉移到別的地方去,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師也無法隨時隨地跟在學生身邊對他們進行督促,這就導致學生無法在實踐活動中有所收獲,或者知識上的,或者能力上的。此時教師就可以讓學生以小組合作的形式參與到實踐活動中去,一來可以讓他們彼此之間相互督促,二來他們也可以互相幫助,進而有效提高自己的學習效率。這樣的話,教師為學生所組織的實踐活動也稱得上有意義。例如:在組織實踐活動之前,筆者就會根據實踐活動的類型和內容來決定是否要對學生進行分組。當需要分組的時候,筆者就會結合學生的學習基礎、學習能力和性格特征來對其進行科學的分組。除此之外,筆者還會為小組內的每一名成員都進行任務的布置,如領導能力強的學生擔任組長,負責整個小組的所有事務等。這樣的話,學生之間就能夠彼此督促和幫助,進而讓自己在實踐活動的過程中收獲更多的知識,培養更多的能力。筆者也因此有著很高的教學效率。
總而言之,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師要想幫助學生在自己的教學活動中有著豐富的收獲,他們就需要改變傳統單一的講解式教學方法,因為其只會讓學生被動地進行知識的接收,學生也因此無法對知識有著深刻的理解,也無法靈活地對其進行應用。此時教師就應該為學生組織豐富多彩的實踐活動,讓學生在實踐中去體驗,去思索。這樣的話,學生就能夠有著很高的學習效率,他們也因此培養了自己的良好道德品質。
參考文獻:
[1]趙洪芹. 初中《道德與法治》社會實踐活動研究[D].南京師范大學,2018.
[2]安華鋒,郝慶華.淺談初中道德與法治課活動教學的感悟[J].學周刊,2018(06):67-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