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少華
摘 要:在新的教育理念下,課堂教學模式已由傳統的“以教師為中心”轉向了“以學生為中心”,教師的職責也從課本知識的單一灌輸轉變為了教授學生學習技能、引導學生改變學習意識和態度。提高教學的有效性,日益成為廣大教學工作者的普遍共識和共同心愿。基于此,本文對高中數學教學的方法與策略展開相關探討,目的在于進一步深化數學課程改革,提高數學教學的有效性和實效性。
關鍵詞:高中數學;有效性;導入;合作;分層
在應試教育理念支配下的高中數學課堂中,教師通常只是一味地向學生講授和灌輸課本知識及應試技巧,這便嚴重阻礙了學生思維的發展和主體性的發揮,進而更無從談起課堂教學質量和效率的提高。因此,為使傳統課堂長期以來低效的現狀得以及時扭轉,教師就需在深入貫徹新課程標準的基礎上,樹立對“有效教學”執著追求的理念,并通過趣味導入、合作學習和分層教學等手段的運用和實施來不斷調整優化課堂教學的過程與方法,以實現高中數學有效教學。
一、注重課堂導入,激發學習意愿
在課堂教學中,導入環節的高效與否在很大程度上決定著課堂教學質量的優劣。因此,在高中數學教學之初,教師應依據學生的身心特點,以及教學的具體內容和需要來對其進行靈活設計,以提高課堂教學的吸引力,激發學生的學習意愿,從而為課堂教學有效性的提高打下一個堅實的基礎。
在教授新課“等比數列的前n項和”時,為活躍課堂氣氛,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我對學生說道:“同學們,我們來做一筆交易好不好?在一個月內,老師每一天都給你們1000元,而你只需在這一個月內第一天給我1分錢,第二天給我2分錢,以此類推,每一天給我的錢數都要是前一天的2倍。成交嗎?”這時,大部分學生聽后都不假思索地表示成交,但也有部分學生則拿出筆在紙上演算著。通過計算,學生得知要想判斷這筆交易是否劃算,就必須要計算出1+2+4+…+229的和。如此,通過在導入環節基于趣味情景提出問題,不僅引發了學生的主動思考,而且還激發了學生急于了解新知的迫切愿望,這便為接下來教學內容的講授奠定了一個良好的基調。
二、開展合作學習,保障主體地位
隨著新課程改革的實施和深入推進,傳統的被動式教學模式已然不能適應新課標的要求和學生的學習和能力發展需要。數學學習不應僅局限于接受、記憶和練習,而應借助合作學習這一形式來自主獲取新知識、掌握新技能。因此,在高中數學教學中,教師應盡早轉變教與學的方式,讓學生的學習過程成為在教師引導下的“再創造”過程,以便在激發學生學習興趣,保障學生主體地位的同時,還能夠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養成獨立思考、積極探索的習慣,實現師生、生生間的有效互動。
在教學“橢圓及其標準方程”這部分內容時,我先是讓學生將一條長度為定長的細繩的兩端用圖釘固定在圖板的同一點處,畫出其軌跡,再將細繩的兩端拉開一定的距離,分別固定在圖板的兩點處,畫出其軌跡。之后,我提出了以下問題供學生思考探究:1.橢圓上的點有什么特征?2.當細繩的長等于兩定點間的距離時,其軌跡是什么?3.當細繩的長小于兩定點間的距離時,其軌跡是什么?4.你能給橢圓下一個定義嗎?如此,通過開展合作學習,不僅激發了學生學習的自主意識,充分保障了學生的主體地位,而且還培養了學生獨立思考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實現了教與學的相互促進。
三、實施分層教學,落實因材施教
新課程標準提出:“高中數學課程強調以學生發展為本,面向全體學生,使人人都能獲得良好的數學教育,不同的人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的發展。”為積極響應新課程改革的號召,使數學教學更具普惠性,教師應在充分尊重并考慮學生個性差異的前提下,對課堂教學的目標、過程與方法進行合理分層,以真正落實因材施教,使不同層次學生的潛能和稟賦都能夠得到不同程度地開發和釋放。
在教學“一元二次不等式及其解法”這部分內容時,我根據學生的個性差異將其劃分為了A、B、C三個層次,并設計了分層教學目標。C層學生:掌握一元二次不等式的概念及模型;掌握一元二次不等式的解法等;B層學生:知道一元二次方程、一元二次不等式和二次函數間的關系;掌握一元二次不等式的解法;會利用圖像表示一元二次不等式的解集等;A層學生:除需掌握上述知識外,還應會利用圖像求一元二次不等式(a>0)的解集;能運用等價轉化和數形結合等數學思想解決數學問題等。如此,通過分層教學,既兼顧了全體學生的學習需要,又提高了課堂的教學效率,使不同層次學生的潛能和稟賦都得到了充分地開發和釋放。
總而言之,在高中數學教學中,興趣激發是核心,能力培養是主線,分層教學是重點,有效教學只有緊緊圍繞這三個關鍵點展開,對傳統課堂教學的理念、模式、方式與方法進行不斷地調整優化,以更好地迎合素質教育的教學需要與學生的學習和能力發展需要,才能最大限度地提高數學教學的有效性,從而獲取理想中的教學預期。
參考文獻:
[1]柏強勝.關于提高高中數學教學效率的思考[J].華夏教師,2018(28):52-53.
[2]吳水榮.提高高中數學有效性的幾點思考[J].讀與寫(教育教學刊),2017,14(06):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