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潔
摘 要:隨著教育體制改革的不斷深化,課堂教學模式已由傳統的“以教師為中心”轉向了“以學生為中心”,教師的職責也從課本知識的單一灌輸轉變為了教授學生學習技能、引導學生改變學習意識和態度。在高中數學教學中創設問題情境,可以引發學生認知上的沖突,進而使學生在興趣的驅動下,自覺投入到對數學知識的研究與探索活動中,從而有利于獲取理想中的教學預期。下面,本文對高中數學教學中問題情境的創設方法展開論述,以供參考。
關鍵詞:問題情境;高中數學;趣味;生活;探究
在以往的高中數學課堂中,教師通常只是一味地對學生進行課本內容及應試技巧的灌輸,這便嚴重阻礙了學生思維的發展和主體性的發揮,進而更無從談起課堂教學質量和效率的提高。因此,為從根本上扭轉傳統課堂長期以來低效的現狀,教師就需盡早轉變教與學的方式,并立足學生特點與學科特點,通過問題情境的引入與創設,引導學生逐漸建立自主的、靈動的、合作的學習方式,以充分落實學生的主體地位,實現教與學的相互促進,從而最大限度地提高數學教學的有效性和實效性。
一、創設趣味性問題情境,激發學生學習意愿
于高中生而言,他們對于一門學科的學習同樣在很大程度上建立在興趣的基礎上,且更加傾向于將學習過程融入一定的趣味場景中,而非通過機械地背誦和記憶來理解并掌握所學知識。因此,在高中數學教學之初,教師應立足學生感興趣的事物來創設問題情境,以此來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激發學生的學習意愿,進而引導學生主動思考、積極探索。
在教學“等比數列的前n項和”這部分內容之初,為引發學生的主動思考,激發學生的學習意愿,我創設了如下問題情境:“國際象棋起源于古印度,相傳國王要獎賞國際象棋的發明者。發明者對國王說道:“請在第一個格子里放1顆麥粒,第二個格子里放2顆麥粒,以此類推,每一個格子里放的麥粒都要是前一格的2倍,直到放滿64格。按照目前世界上小麥年產量6億噸,千粒麥粒的質量為40g計算,你認為國王能滿足他的要求嗎?為什么?”如此,通過以一則趣味故事導入新課,既引發了學生的積極思考,又激發了學生急于了解新知的迫切愿望,這便為新課教學奠定了一個堅實的基礎。
二、創設生活化問題情境,培養學生應用意識
數學歸根結底是一門應用類學科,學生學習數學是為了能夠運用所學知識來解決現實生活中的一些數學問題,以更好地服務生活、改善生活。因此,作為高中數學教師,我們應在注重知識教學的同時,重新搭建起數學與生活之間的橋梁,以引導學生用數學知識與數學思維來思考生活中的數學問題,以加強對學生學科觀念和應用意識的培養。
在教學“用二分法求方程的近似解”這部分內容的過程中,我為學生提出了一個極富生活氣息的問題:“在一天夜晚,從某水庫到防洪指揮部的電話線路發生了故障。這條電話線路長達10千米,而且每隔5米就有一根電線桿。通常情況下,需要維修工人爬上電線桿挨個進行故障測試。但是這種做法既費時,又費力。如果你是維修工人,你會怎樣解決這一難題?”這樣,通過對這一問題的思考,不僅發展了學生的數學思維,而且還使學生感受到了生活與數學的緊密聯系,進而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學科觀念和應用意識。
三、創設探究式問題情境,落實學生主體地位
新課程引領教學理念的更新,聚焦學生能力的培養,注重探究學習的開展。為積極響應新課程改革的號召,教師應力圖革新傳統的教學模式,并通過問題情境的創設引導學生親歷數學知識的探究過程,以自主獲取新知識,形成獨特的感受與體驗,以真正落實學生的主體地位,切實培養學生的探究能力與創新意識。
在教學“隨機事件的概率”這部分內容時,為在根本上落實學生的主體地位,使學生由以往知識的被動接受者轉變為主動探究者,我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每人做10次投硬幣實驗,即在離桌面相同的高度將硬幣自由落下,同時將總共投擲次數和正面朝上的次數記錄下來。在實驗結束后,我引入了“頻數”和“頻率”的概念,并將各小組的實驗數據進行了匯總,進而制作了一張“投硬幣實驗數據分析表”。接下來,我向學生提問道:“正面頻率欄和累計正面頻率欄的數據有什么變化規律和不同之處?你還能夠根據以上得到的實驗數據得出怎樣的結論?”接著,我讓學生針對以上問題,在組內展開交流探討。如此,通過創設探究式問題情境,不僅落實了學生的主體地位,而且還拓展了學生的數學思維,實現了師生、生生間的有效互動。
總而言之,在高中數學教學中,教師應盡早走出“教教材”的誤區,并在充分遵循學生學習特點和認知發展規律的前提下,熟悉問題情境創設的多種形式,使學生在學習中變“被動”為“主動”,變“苦學”為“樂學”,變“學會”為“會學”,從而實現高中數學有效教學。
參考文獻:
[1]侯小恒.淺談新課程背景下高中數學問題情境的創設[J].中小學教學研究,2018(01):13-15.
[2]張方方.高中數學問題情境創設研究[J].數學學習與研究,2016(17):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