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惠紅
【摘要】 ?文化是人類存在的根和魂,而傳統文化教育正是幫助學生深扎民族根、熔鑄中國魂的重要途徑。伴隨傳統文化教育在中小學校園的逐步推進,各種傳統文化教材、國學課件等如雨后春筍般進入教育者的視野。
【關鍵詞】 ?高中生 養成教育 傳統文化
【中圖分類號】 ?G635.5 ? ? ? ? ? ? 【文獻標識碼】 ?A ? 【文章編號】 ?1992-7711(2019)07-091-01
傳統文化教育在潛移默化中幫助學生打下扎實的人文基礎。傳統文化的教育內容不僅有經典原文,還有文化知識和游藝游戲。經典原文可以讓學生了解賢哲思想、文化脈絡以及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文化知識可以讓學生了解歷史典故、人文常識;游藝游戲可以讓學生了解風俗民情、風物工藝。一些富有傳統韻味的活動,比如拜師禮、開筆禮,晨誦午讀……目的是讓學生能夠實現時空穿越,沐浴在傳統文化之中,讓良好的養成教育在日常行為中自然形成。
一、優秀傳統文化是培養學生文化素質最優質、最有效和最精細的教育
傳統文化教育好比一把精細的刻刀,在培養學生心性、塑造學生靈魂、養成學生君子人格方面,有著全面、細致的安排。它帶給學生的感悟,對學生靈感的激發,早已在實踐中得到證明。
(一)培養道德素養。青少年時期是一個人道德素養形成的關鍵時期,一旦得到優秀傳統道德文化的哺育和熏陶,對美好的道德素養的形成將產生重要的作用。如儒學所追求的就是一個以“仁”為核心,以“德”為基礎,以“禮”為規范,以“和”為目標的崇高境界。
(二)樹立行為規范。中華傳統文化注重倫理教育、日常行為規范養成,理解了孔孟之道,待人接物就能通情達理,心平氣和;《弟子規》、《顏氏家訓》、《治家格言》等一直以來都是青少年樹立行為規范、養成良好習慣的經典教材。
(三)改善知識結構。在中國幾千年傳統文化發展歷程中,以儒教為主,兼取道、佛之長,其精華形成了我們民族的基本觀念、情感、思想和態度,蘊藏著許多哲學理念和道理,對每一個人都有著極其重要的影響。弘揚中華傳統文化有利于改善青少年在文學、美學、歷史、道德等各方面的知識結構,對他們的成長會起到潛移默化的作用。
二、語文教師要帶領學生進行學習,讓高中生的養成教育在傳統文化中孕育
(一)在傳統文化中,存在豐富的“勸學”素材。
這些資料經過教材化的處理,能夠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引導他們對學習重要性的認知,快速步入學習旅程。不論是在《禮記》《論語》《荀子》等大人之學中,還是在《曾國藩家書》等文集中,都含有許多勸導向學的內容,或是對勸學思想的闡釋。這些勸學語句告訴學生,學習的目的是立言,是“謀道”,是“美其身”,是“多知明達”與“開心明目”。
(二)在傳統文化中,包含各種學習方法。
這些經過前人總結和驗證的學習策略,不僅能夠幫助學生學會學習,形成比較完整的知識結構,而且能為其日后的個人文化修養奠定基礎,促使學生養成終身學習的習慣。這些學習方略,不只是單純的“書讀百遍,其義自現”的勤奮,不只是簡單的“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的積累,更不是粗率的“認字號兒”和“蒙師無須講解”的學習方式。事實上,古人對識字、讀注、自學、默寫、抄寫、踐行、教師開講時間等,都有精辟的見解。
(三)傳統文化涉及許多生活規范,能夠讓學生學會健康生活。
比如“長者立,幼勿坐,長者坐,命乃座”,“晨必盥,兼漱口;便溺回,輒凈手”等朗朗上口的句子,能在無形中對學生的生活習慣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家訓、家規中關于“戒奢靡”“戒晏起”等相關論述,能夠讓學生明了健康生活的重要性和其帶來的有益效果。此外,傳統文化教育還有對養生之道的論述,對于飲食、養體、養氣的學習,能夠使學生珍愛自身,珍惜生命,注重健康快樂的生活方式。
(四)傳統文化教育對學生交往能力的培養,有著其他學科難以比擬的優勢。
中國的傳統教育在指導人們如何與自己、他人、社會的相處方面,積累了數千年的經驗。中國的傳統蒙養讀物和諸子百家經典,在指導個人與自我、家庭、師友、陌生人相處等方面,做出了諸多總結。
在與自己相處方面,傳統文化教育主張“慎獨”,講究“自知者明”,要能對自我情緒、自我意志和自我行為進行管理。
在與家庭成員相處方面,傳統文化教育強調“孝”和“悌”,讓學生了解父子之親、夫婦之別、長幼之序是古人處理家庭關系的重要準則,是孩子與父母、兄弟姐妹交往時應遵行的人倫道理。這些義理有助于形成長幼有序、謙虛禮讓、互相包容、尊老愛幼的人際交往環境。
(五)傳統文化教育有助于學生的社會參與。
眾所周知,在古典文獻中,有很多關于個人與他人、個人與社會關系的論述。故而,傳統文化教育用禮儀規范來引導學生的言行,用先賢教誨來培養學生的社會擔當,用圣人言語來培植學生的責任意識。例如,《性理字訓》能幫助學生學習為人處世、待人接物的原則,以培養倫理道德為主要目標;《敘古千文》能幫助學生了解歷史典故與古人的嘉言善行,以增強學生的歷史責任感;《大學》《論語》等著作,則在學生君子人格的養成,培養他們“希圣希賢”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君子人格的強大,源自對中國長時段歷史中大問題、真問題和復雜問題的思考。這種思考方式的培養,能夠將人的心性從眼前利害中超拔出來,站在宏大時空的角度看待問題,使人的思維不至于漫無邊際,能夠始終落實在對社會國家、對世道人心的真切關懷上。故此,傳統文化教育能夠讓學生變得更有擔當和更有責任感。
《顏氏家訓》中指出:“人生小幼,精神專利,長成以后,思慮散逸,固須早教,勿失機也。”可見,在高中階段開展傳統文化教育,在學生成長的關鍵期開展傳統文化教育,能夠加深學生的人文積淀,培養人文情懷,健全人格,使學生可以自我管理,樂學善學,勇于探究。這能夠幫助學生在未來形成解決復雜問題和適應不可預測情境的高級能力和人性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