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子娛
摘 要:傳統文化是人類文明的精華,少年傳統文化是中國未來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中華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賴以生存和發展的基礎,是中國興旺發達的重要精神支柱,是中華民族之魂。而小學階段,是學生進行識字的關鍵時期。將傳統文化與識字教學相結合,使學生通過傳統文化牢記中國漢字的發音、字形并能正確理解漢字的含義,同時通過識字教學,小學生可以了解傳我國統文化豐富的思想內涵,也可以提高識字課堂教學的效率。本文旨在探討在小學語文低年級識字教學中的滲透傳統文化,提高小學語文低年級識字教學質量和效率的策略。
關鍵詞:傳統文化;小學語文;識字教學;策略
漢字與中華傳統文化不可分割,將傳統文化滲透到小學語文低年級識字教學中,在小學語文低年級識字教學中傳承傳統文化,可以提高小學生學習語文漢字的熱情和興趣,使小學語文低年級識字教學中學習活力的泉充分涌流,還可以進一步活躍小學語文低年級識字教學的課堂氣氛、提高語文課堂教學效率,達到教學相長的目的。促進傳統文化在小學語文低年級識字教學中的滲透,也需要遵循一定的方法和原則。
一、深化漢字講解,加強識字教學形象化
在實際的小學語文低年級識字教學中,小學語文教師要深入挖掘語文教材中直觀、形象的因素,利用漢字本身的規律,借助形象化的教學手段,將識字教學與具體的事物和形象相結合,深化對漢字講解,加強識字教學形象化。這樣有利于激發兒童識字的興趣,使小學生充分發揮想象力,使識字教學的效率事半功倍。例如,眼里流出水“淚”,竹毛制成“筆”;教“畫”字,老師可說出謎“ 空山中間一方田”,讓學生對漢字進行形象化想象,教“雖”字,教師可說“一口吃下一條蟲”。通過這樣的描述,在小學生腦中就可以建立直觀的形象,使學生識字更加直觀形象,學生識字的興趣也更濃,記憶更深刻。
二、強化詩書運用,促進漢字文化相融合
古詩是我們中華民族的重要文化遺產,其精巧的對仗、悅耳的韻律以及綜合而成的優美意境即使今天讀起來也是一種美的享受。小學語文低年級識字教學中滲透傳統文化,需要強化詩書運用,促進漢字文化相融合。將小學語文低年級識字教學與古詩的吟誦結合起來,是一種非常高效的識字方法,符合小學生的天性,同時也能提高學生識字的效率。例如,在人教版一至二年級上冊的教材中,共安排了《一去二三里》《畫》《靜夜思》《春曉》《林居》《所見》《小池》《贈劉景文》 《山行》《回鄉偶書》《贈汪倫》 等11首詩歌,這些詩歌淺顯易懂、讀起來瑯瑯上口。小學生在吟讀古詩中識字,識字興趣大大提高,識字效果也很好。強化詩書在小學語文低年級識字教學中的運用,也可以利用韻語進行識字。它主要是運用有韻的詩歌在閱讀中進行的識字,是中國的一種傳統的識字方法。韻語有利于語感的形成,有利于加強對漢字的記憶,有利于培養識字興趣。例如,“一-去二三里,煙村四五家。亭臺六七座,八九十枝花。”這首詩歌韻律和諧優美,內容形象直觀,有利于小學生很好的掌握數字。再如,學習《憫農》這首古詩的時候,教師可以將詩詞學習和漢字學習聯系在了一起,因為在這一課中有“憫”“粟 ”“餓”等9個生字,教學的時候筆教師將詩歌的內容用圖片的形式展示出來,并指導學生一邊看圖一邊讀詩,理解這首詩歌的中心意思。然后再將圖片撤掉,展示文字,讓學生再次朗讀,在遇到生字的部分,教師會空出空格來,讓學生回憶學過的生字,將漢字填寫進空格里。用這種將詩詞學習和漢字學習相結合的方法不僅能夠讓學生很快記住詩歌,明白其同時也能夠讓學生借助詩歌來記憶漢字。
三、深究構字原理,加強文化內涵挖掘
促進傳統文化在小學語文低年級識字教學中的滲透,小學語文教師必須要了解漢字,熟悉漢字構字特點。漢字有自身的特點和規律,也就是漢字的構字原理。漢字也有其獨特的文化內涵。
1.追溯文字內涵
漢字集音形義于一體,從結構上主要可分為獨體字(象形、指事)與合體字(會意、形聲)兩種。象形字是描畫事物的特征或輪廓而造成的字。如“人”描畫的是叉足而立的人形的輪廓,羊描畫的是雙角聳立的羊頭的特征,月似一彎新月,但由于字形的演變,許多象形字今天看起來與其所描畫的事物已有較大的距離。如“日”成了方形,“馬”與它那馳騁飛奔的形象也已相去太遠。指事字就是在象形字上加上指示性的符號,以表示字義之所在。如在“木”的下部加上指示性的符號構成“本”字義表示“木”的根部;在“木”的上部加_上指示性的符號構成“末”,字義有表示“木”的梢部。會意是把兩個或幾個象形字或指事字組合在一起,把這兩個或幾個字的意義融合為一個意義。如人言為“信”,目水為“淚”,竹毛為“筆”等。形聲就是用形旁加聲旁的方式造字。形旁表示意義或意義類屬,聲旁表示字的讀音。漢字有80%的字是形聲字,而形聲的聲旁表音和形旁表義是有規律的。促進傳統文化在小學語文低年級識字教學中的滲透,需要追溯文字內涵
2.擅用古今典故
促進傳統文化在小學語文低年級識字教學中的滲透,需要運用典故,在小學語文低年級識字教學的過程中能夠激活學生的識字興趣,促使小學生更主動地投入識字學習中。在蘇教版小學語文課本中有很多歷史典故,教師在小學語文低年級識字教學的時候總是將其和識字教學聯系在一起,這不僅能夠讓學生對中國文化有更加深入的了解,更能夠讓他們提高識字效率。例如,在《沉香救母》《魯班和櫓板》《大禹治水》《狐假虎威》等這些典故教學中,教師可以將生字作為關鍵詞,讓學生看著生詞來回憶課文的內容,進行課文復述,這樣就促使他們在學習課文的同時也學到了漢字。這樣的學習有一定的情境,更容易記憶,也更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利用故事、典故等能夠使學生在學習漢字的時候融入一定的情境之中,讓學生在學習的時候將生字和故事結合起來,這對于提高學生的識字興趣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在小學語文低年級識字教學中滲透、融入傳統文化,可以使小學生通過傳統文化牢記漢字的發音、字形并正確理解其字義,同時通過漢字教學也使小學生進一步了解幾千年傳統文化所沉淀的豐富思想內涵。在小學語文低年級識字教學中教師要深化漢字講解,加強識字教學形象化;要強化詩書運用,促進漢字文化相融合;要深究構字原理,加強文化內涵挖掘。小學語文教師要通過不斷探索,提高小學語文低年級識字教學質量和效率的策略。
參考文獻:
[1]陳珊.讓傳統文化在識字寫字中傳承——于永正《我和祖父的園子》教學片段賞析[J].江西教育, 2014 (32) :37-38.
[2]王仲杰, 高秀芳.當前小學識字教學的文化局限與拓展——兼談探究形義識字法[J].文教資料, 2009 (15) :137-138.
[3]黃梅.識字教學, 散發傳統文化的幽香[J].讀寫算 (教育教學研究) , 2010 (32) :1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