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燕
【摘要】落實核心素養,關鍵是找到學生核心素養的落腳點、生發點,形成核心素養的課程表達。隨文寫詩,是我們熟悉且經常運用的“隨文練筆”的一種,只是練的形式從“文”變為“詩”。隨文寫詩是伴隨著閱讀教學進程,讀詩、賞詩、寫詩,讓“小學生語文核心素養”落地生根。
【關鍵詞】小學語文;核心素養;隨文寫詩;語言訓練
作為一線小學語文老師,應站在兒童的立場,基于兒童本位,以“課”為本,著眼于學生的語言文字運用。本文以此為基點,依托文本,隨文寫詩,激活語言,提升語用,開辟了一條落實“小學生語文核心素養”的有效途徑。
一、詩書相伴,言語共鳴
1.生活學習,與詩相伴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要建設開放而有活力的語文課程”,要“在發展語言能力的同時,發展思維能力,激發想象力和創造潛能。”兒童的天性是好奇的,他們接觸周圍世界時,頭腦中會產生許多新鮮、奇異的想法,如“天空中的云是不是棉花糖”“雨的家在云上”等,可以說兒童是天生的詩人。兒童詩就是表達兒童心理特征,抒發兒童真情實感的一種表達形式。所以,引導兒童賞詩、誦詩,隨文寫詩,嘗試寫一寫兒童詩,是語文實踐活動與兒童天性的有機契合。
2.賞詩誦詩,言語共鳴
兒童詩不同于成人詩,它以兒童為對象,符合兒童心理和審美特點,使用最富有感情、凝練、有韻律、分行的語言來表情達意,學生喜歡。課堂上,教師帶領學生賞詩誦詩,讓學生與詩言、詩語產生共鳴。
二、隨文寫詩,激活語言
隨文寫詩,既要讓學生融入文本的角色之中,又要出離文本,尋找新的生命力,將個性化的解讀感悟流淌筆尖,用詩的語言書寫心得和發現,在生長言語的同時,積蓄精神生命的源流。
1.依托文本,模仿語言
在課堂教學中,學生熟讀課文,了解內容后,引導學生模仿文本的語言格式或內容類別,進行說、寫的訓練。例如,人教版二年級下冊第3單元的主題是“我們的祖國多么美麗,我們的家鄉多么可愛。讓我們一起來夸夸家鄉吧。”學生小組交流,盡述家鄉的美麗和富饒,這時候,教師示范舉例《夸寶安》:“我的家在寶安,山青水秀不一般。休閑到寶安公園,觀水光臨大海灣,看書就來圖書館。小朋友老奶奶,叔叔阿姨歡迎您,歡迎來寶安。”這些眼前的景物,活生生的例子,極大地激發了小朋友的表達熱情,他們爭先恐后地夸著自己的家鄉。課后,學生回到家,又和爸爸、媽媽談論著老家的風土人情、特產、小吃等,寫出自己的小詩。
童詩例作:
夸增城
/鄭曉樺
我的家鄉在增城,休閑爬山白水寨,
平安求佛仙姑廟,農家特產遲菜心。
水果必吃鮮荔枝,歡迎朋友們來增城!
一首小詩,把家鄉的風景名勝、特色小吃一一道來,“白水寨、遲菜心、鮮荔枝”等,突出了詩的節奏。一個“鮮”字準確生動,不能不為學生的語言能力點贊。
2.概括文本,歸納語言
一篇課文學習結束,學生基本把握了主要內容。這時,讓學生歸納概括課文內容,進行隨文寫詩。《孔子拜師》是人教版三年級上冊以“弘揚傳統文化”為主題單元的一篇課文,寫了老子與孔子這兩位偉大的思想家的相約。一位千里迢迢,風餐露宿,虛心求教;一位等候在洛陽城外,施禮相迎,誨人不倦。讓學生經過深入學習,巧妙引用文中的關鍵詞,歸納成小詩。
3.提升內涵,拓展語言
《一個小村莊的故事》是人教版三年級下冊“環保”單元的一篇課文,文章以一個美麗的小村莊最終被一把鋒利的斧頭毀滅為主線,呼吁人們保護周圍的環境。學生在品味語言,反復體會“一年年,一代代,山坡上的樹木不斷減少……樹木變成了一棟棟房子,變成了各式各樣的工具……”經過小組討論,交流體會,讓學生寫出自己的詩作。
三、詩言詩語,提升素養
1.隨文寫詩,語感語用并存共生
語言是詩歌的表現特征,是表達詩人思想情感的關鍵點。學生的詩,甚至一個字、一個生動的詞,都閃爍著他們運用語言的智慧,散發著無窮的魅力。隨文寫詩,喚醒了孩子的言語天性,挖掘他們的言語潛能,激發他們的言語個性,讓學生享受言語生命的成長。隨文寫詩,學生用童化的言語概括描述所見所聞,用詩性的言語抒發所感所悟。學生在隨文寫詩中模仿語言、歸納語言、發展語言、拓展語言、表達語言,這種直接有效的語用體驗伴隨著語感的一次次提升,相輔相成,并存共生。溫儒敏教授說,培養學生的語文“核心素養”,就是指導學生在學習語言、運用語言的過程中促進其精神得到成長。詩言詩語,正是學生語文核心素養的最美呈現。
2.隨文寫詩,審美思維比翼雙飛
小學生從低年級就開始學習兒童詩歌,隨文寫詩,不僅積累了優美的詞句,還積淀了豐富的情感。課堂上,生活中,有了“詩”的意識,種下了“詩”的種子,教師就會看到許多平時看不到的東西。“詩”意成為滋養課堂的養分,涵養每個人的氣質,真正把核心素養落到實處,讓核心素養落地生根。
每一位老師都應該懷著一顆仁愛之心,優雅地捧起書,和學生一起讀詩、寫詩,詩意地棲居,給學生的人生打上健康的、快樂的、幸福的底色。相信,寫詩的孩子,不但有當下的收獲,還有更遼闊的遠方。
參考文獻:
[1]余志君.詩性智慧與創意童謠課程[J].小學語文教師,2017.
[2]沈小紅.亦情亦趣得意得言——基于隨文寫詩生長型閱讀教學的實踐研究[J].新課程教法探索,2013.
[3]章旭紅.如水詩情潤澤童心——小學低年級童詩欣賞與創作的嘗試[J].作文教學研究,2009.
[4]曾方榮.兒童思維與詩歌創作[J].寫作,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