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燕
摘 要:民間傳統游戲是一種既能夠代表我國傳統文化又能為群眾帶來娛樂興趣的非物質文化產物,它往往是從人們平時的生活和勞動中所發展而來的,因此,將民間傳統游戲在幼兒數學教育中的實踐具有極高的教育價值,能夠對幼兒的發展起到深遠的影響。本文就簡單論述了關于民間傳統游戲在幼兒數學教育的一些實踐及應用。
關鍵詞:民間傳統游戲;幼兒數學;教育實踐
引言:
數學因其系統性、抽象性的特點,使得學生在學習這門學科時感覺有點難度。興趣是指導學生學習的積極動力,因此,在幼兒園中培養幼兒對數學的學習興趣至關重要。數學作為一門啟蒙性的基礎學科,它與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而在幼兒數學教育中開展民間傳統游戲的舉措,能夠幫助學生將抽象化的數學知識轉變成形象、具體的內容,并能為學生創設輕松、快樂的游戲情境,讓幼兒從快樂中學習,從學習中獲得快樂,達到游戲與數學知識的有效融合。教師在具體的實踐過程當中,應該要保持民間傳統游戲的趣味性,并做到與時俱進性,將游戲做適當的改編和創新,使之能夠更適合幼兒對數學知識的學習并能提高他們的參與度,從而實現數學教學質量的提高。
一、民間傳統游戲在幼兒教育中的價值
(一)激發幼兒數學興趣
由于幼兒正處于邏輯思維的萌芽階段,認知水平、思維能力還沒有得到很好的開發,所以對于抽象、系統性的數學概念會存在理解不到位的情況。因此,教師為了提高幼兒的數學教學質量,可以從激發幼兒對數學的學習興趣出發,采取游戲化的教學方法來進行數學教育,而民間傳統游戲就是一種不錯的方式。民間傳統游戲之所以能延續到現在,足以證明它是受到大眾所歡迎的,并也具有極強的趣味性。教師可以在幼兒的數學教學中引入民間傳統游戲,通過將抽象性的數學理論知識與快樂的游戲結合在一起,讓學生能在這種輕松、愉快的氛圍之中實現對數學知識的積累與鞏固,既能讓幼兒體驗到傳統文化的魅力,又能提高數學教學的效率。
(二)促進幼兒積極主動的學習數學
大多數民間傳統的游戲都具有群體性的特征,這就意味著需要多個幼兒集體參加才能保持游戲的有效進行,因此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學生的參與積極性。例如丟手絹的游戲,教師可以將幼兒按照圓形、正方形進行排列,隨后讓一個孩子拿著手絹圍繞著隊形的外圈奔跑,在然后那個孩子會將自己手中的手絹扔在某個小朋友的后面,所以每個小朋友都要時刻注意那個奔跑的孩子在經過自己身后,手里的手絹還在沒在,沒在的話就要立刻回頭查看手絹是否在自己背后,如果是的話就要拿起手絹跑去追那個小孩。為了更好的完成這個游戲,幼兒們通常會積極主動的將自己的注意力投入到其中來,從而體驗到游戲所帶來的快樂。在做游戲的過程中,無形的會加強幼兒對數學知識的理解與思考,又能培養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三)有利于良好數學思維品質養成
數學的學習活動往往是有明確規則的操作的,為了培養幼兒能夠按照規則進行活動以及團隊合作意識等良好的學習習慣和品質,采用民間傳統游戲的教學形式更有利于幼兒良好習慣、品質的養成。比如民間傳統游戲中的編花籃、打手背、跳竹竿等,都是群體性質的游戲,并都有著既定的游戲規則。幼兒在進行游戲時,能夠通過遵守游戲的規則,達到調節自己的行為習慣、學會合作互助等良好品質的目的。
二、民間傳統游戲在幼兒教育中的應用
(一)潛移默化影響,初步感知數學
適合幼兒的民間傳統游戲都具有極強的娛樂性和趣味性,這種性質滿足了幼兒年齡階段愛玩的需求,能夠使幼兒在愉快的游戲過程中實現對數學知識水平的提升,從而真正的做到寓學于樂,對幼兒的全面發展具有積極的促進作用。民間的很多傳統游戲本身就與數學知識密切相關,比如踢毽子、跳繩等。在讓學生玩跳繩時,教師可以事先提醒幼兒,讓他們一邊跳一邊數數,看自己能跳多少個。通過這樣將抽象的數字概念與實際的事物聯系在一起,有效的解決了學生被動接受知識的局面,克服了機械式和背書式,如果繼續讓幼兒依靠死記硬背的方式學習數學,無疑會使得他們不能對數字的真正含義理解到位,從而不利于他們學習習慣、思維方式的養成。
(二)因地制宜創設游戲形式,理解數學知識
社會是不斷發展和變化的,相應的人們的風俗習慣、生活習慣以及學習的需求也發生了巨大的改變,而民間傳統游戲往往受到形式和材料等方面的局限性,因此,教師在采用民間傳統游戲輔助教學時,要靈活轉變思維,做到因地制宜,對民間傳統游戲的形式和材料等方面進行創新。例如“跳房子”這個游戲,它原本是個體育游戲,教師在改編游戲時,可以將數學和語言與游戲進行有機的結合,比如在地上畫上九宮格子,并在里面分別天上1-9的數字,可以引導幼兒先跳單數字的格子,并邊跳邊念“1、3、5、7、9,我來找單數朋友”,在跳雙數字格子時,可以念道“2、4、6、8,找到雙數真有趣”,通過這種集跳、說、想為一體的游戲教學,能夠幫助幼兒輕松掌握單雙數的概念以及對數字的認識,從而提高幼兒的數學水平。
(三)改編民間游戲,觸類旁通地學習
在對民間傳統游戲進行改編時,要立足于幼兒的數學教學內容,并根據幼兒的實際發展水平進行進一步的拓展。比如適合大班玩的“背人”游戲,它需要兩個人背靠背,胳膊互相挽在一起,一個人將另外一個人背在背上,上面的人仰面朝天,下面的人俯首面地。教師可以將數學知識里面的“比多少”運用到其中,即在兩個人輪流背的過程中,兩人可以進行以下類似的對話“6比2多幾?”“多4”“5比4多幾”“多1” ……還可以將兩人的對話內容替換成別的數學相關知識,從而實現了對民間游戲的改編。
結束語:
總而言之,民間傳統游戲在幼兒數學教育中的實踐,是符合幼兒年齡階段、心理特征的一種有效的學習方式,對促進幼兒的數學教學具有重要的作用。因此,教師要充分利用民間傳統游戲的閃光點,以其趣味性來提高學生的參與度。通過對民間游戲進行改編與創新,使之能與數學內容有機的結合起來,既能夠發揚民間的傳統文化,又能使得學生在愉快的游戲氛圍中,加深對數學抽象知識的理解和掌握,從而達到提高幼兒數學能力的目的。
參考文獻:
[1]劉麗. 民間傳統游戲在幼兒數學教育中的實踐研究[J]. 文化創新比較研究, 2018, v.2;No.51(15):92-93.
[2]林芙蓉. 試論民間傳統游戲在幼兒體育活動中的有效運用途徑[J]. 課程教育研究, 2017(8).
[3]張赫巖. 試論在幼兒園開展傳統民間游戲的作用[J]. 黑河教育, 2018(10):59-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