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貴春
摘 要:初中音樂教師要培養學生對音樂的興趣,運用音樂教學陶冶學生的情操,激發學生對美好事物的追求。教師要使學生主動去感受音樂、探究音樂,教師要注重音樂欣賞課,注重對學生樂理知識的傳授。在教學中,教師要注重創設情境,激發學生的音樂學習興趣。
下面,我從“一、創設音樂情境,激發學生的音樂學習興趣”“二、組織多種音樂活動,增加學生的課堂參與”“三、注重音樂欣賞課,提高學生的審美情趣”三個方面入手,就初中音樂課如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進行初步的分析與探討。
關鍵詞:初中音樂;音樂學習;音樂欣賞
初中音樂教師要改變灌輸式的教學方式,運用多種教學方式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教師要緊密聯系生活實際,使學生在生活中尋找音樂題材,使學生在生活中感受音樂、學習音樂。教師要注重學生的音樂實踐,培養學生的合作精神和創新意識。下面,我就初中音樂課如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進行初步的分析與探討。
一、創設音樂情境,激發學生的音樂學習興趣
教師要注重創設音樂情境,教師通過聲音、圖畫等教學手段,為學生創設藝術氛圍,提升學生學習音樂的興趣。教師可以借助多媒體創設音樂情境,使學生感受到音樂的魅力,提高學生對音樂作品的感知能力。教師通過創設情境,使音樂課堂煥發生機。情境教學可以激發學生的音樂潛能,使學生獲得藝術的熏陶,培養學生的創造力、想象力。
例如,在講《七子之歌——澳門》這節音樂課時,我運用多媒體向學生展示了這首歌的創作背景:這首歌是聞一多1925年在美國留學期間創作的一首詩歌,這首詩歌用孩子的口吻哭訴被迫離開母親、受盡異族欺凌、渴望回到母親懷抱的情境。我向學生播放了一段葡萄牙人侵略澳門的視頻資料,使學生了解當時的情況,并播放了澳門回歸祖國的音像資料,使學生談一談感受。我使學生理解歌曲所表達的情感,增加學生對祖國母親及其內涵的了解,培養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懷,然后使學生欣賞這首歌曲。創設音樂情境的方式可以增加學生對音樂作品的了解,提高學生的音樂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
二、組織多種音樂活動,增加學生的課堂參與
教師可以組織多種音樂活動,教師可以組織學生進行合唱、歌唱比賽,教師還可以組織學生組成器樂隊、舞蹈隊開展豐富多彩的音樂活動。豐富多彩的音樂活動可以培養學生的音樂興趣,提高學生的音樂素養。音樂活動是音樂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有助于提高學生的藝術修養,陶冶初中生的情操,促進初中生的身心健康發展。
例如,在講《當兵的人》這節音樂課時,我組織學生進行合唱表演。這首歌要使學生運用飽滿有力、連貫抒情的聲音唱出解放軍熱愛祖國、熱愛家鄉的豪邁情懷,使學生了解當兵的人的生活,能夠學習當兵人積極進取的精神。全班合唱的方式能夠使學生積極參與到課堂中,使學生在合唱中感受歌詞的意境,使學生能夠理解歌曲情緒產生的變化,增強學生的音樂課學習積極性。
三、注重音樂欣賞課,提高學生的審美情趣
初中音樂教師要注重音樂欣賞課,感受和鑒賞是音樂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可以有效地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音樂欣賞教學在音樂教學中具有重要的意義,音樂教師要重視音樂欣賞課的教學,通過多種形式引導學生參與到音樂體驗中,教師要給學生播放一些優秀的音樂作品,培養學生形成良好的欣賞習慣,使學生用心去感受作品。
例如,在講《茉莉花》這首歌時,我使學生通過視聽欣賞和對比分析作品《茉莉花》,使學生了解民歌的演唱風格,我向學生播放了不同風格版本的歌曲《茉莉花》,培養學生表現音樂作品的能力。江蘇揚州的《茉莉花》曲調婉轉曲折,節奏平穩,具有江南民歌清秀細致的特征。我還使學生欣賞河北民歌《茉莉花》,使學生聽后談一談自己的感受,學生想出了:剛直、爽朗,我播放東北民歌《茉莉花》,學生聽后會感受到豪爽、粗獷,我使學生歸納三首《茉莉花》在旋律和風格上的特點,使學生隨著優美的旋律邊打拍子邊哼唱。我提問學生:《茉莉花》表達了作者什么樣的思想感情?學生回答出:作者對茉莉花的喜愛和贊美,我向學生播放了“女子十二坊”演奏的樂曲《茉莉花》。學生談感受,運用多媒體教學使學生從聽覺、視覺等多個方面來了解茉莉花并理解、感受音樂,使學生對茉莉花產生濃厚的感情,開闊學生的知識面。我還向學生播放了宋祖英版本的《茉莉花》,宋祖英將茉莉花這首歌帶到了世界,這告訴我們民歌不僅是中國的,也是世界的。茉莉花為我們搭建了通往世界的橋梁,傳播著友誼。音樂欣賞課使學生欣賞到優秀的音樂作品,有助于提高學生的音樂鑒賞能力。
綜上所述,初中音樂教師要注重激發學生的音樂學習興趣,運用多種方式來調動學生學習音樂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教師要為學生創造良好的音樂學習氛圍,使學生用心去感受音樂作品。教師要采取輕松、靈活的課堂教學方式,激發學生的音樂學習興趣,教師要調動學生的主動參與意識,使學生沉浸在音樂作品中,調動學生的想象力,使學生理解、感受音樂作品。
參考文獻:
[1]趙曉花.激發興趣,構建初中音樂高效課堂[J].學周刊,2018(34):157-158.
[2]李寧.探析初中音樂教學的流行音樂引入策略[J].讀與寫(教育教學刊),2017,14(07):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