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蕊娜

摘要:學生在學習道德與法治的過程中,不僅要學習其中的文化知識,更要深入了解教材中滲透的情感價值,進而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和世界觀。本文就剖析教材內容、創設實踐情境以及拓展課堂內容進行探索,旨在通過豐富的教學方法提高學生的道德與法治學習水平,滲透德育內容,促進學生綜合素質的發展。
關鍵詞:德育教育;剖析教材;創設情境;拓展內容
教師在引導學生學習道德與法治的過程中,要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引導學生自主探究道德與法治中的問題,對于一些現象進行討論和研究,最終促進學生對于教材知識和教材情感的理解和掌握,同時提高學生的精神素養,發展學生的綜合品質。
1 剖析教材內容,深入感知情感
教材是學生學習道德與法治知識的載體,教材中包含的理論知識不僅可以提高學生的文化水平,更滲透了一定的情感內容。學生在學習理論知識的過程中,會逐漸受到熏陶,從而加強自身道德修養,提升精神品質。教師在開展道德與法治教學的過程中,要注意深度挖掘教材中的情感價值,并將這些價值灌輸給學生,從而提高學生的綜合水平。
以《開放互動的世界》為例。教師在引導學生學習這一課的時候,可以讓學生說一說自己當前感覺到的世界是什么樣的。學生經過討論會發現,當前的世界是開放的,不同的民族、國家、地域的文化、風俗、思想等交織在一起;而且世界是發展的,信息技術、電子網絡迅速發展,便利了人們的生活。教師可以讓學生想一想,面對經濟一體化的發展,我們應該怎么做。學生通過討論會發現,隨著世界的開放,不同的文化、經濟會產生撞擊,同時也會產生新的東西,在這種形勢下,我們要保持住自己國家的優秀文化,同時吸收其他國家的經濟文化,結合當前的時代,創新我們的文化。教師通過深挖教材內容,使學生意識到經濟一體化對于中國的影響;通過組織學生小組討論,使學生表達自己的建議,促進學生對經濟一體化有正確的認知;同時使學生認識到中國在世界上的地位,加強學生的愛國主義思想,促進學生的進步。
2 創設實踐情境,靈活運用知識
教師在開展道德與法治教學的過程中,可以創設一些實踐情境。學生學習道德與法治中的知識,最終是要應用到生活中去,因此教師開展實踐活動,使學生提前練習,有利于學生在實踐中提升自己的能力;同時學生在實踐活動中會更加深刻的感知教材中反映出的情感價值,也能夠將學習到的知識靈活應用于實踐,促進學生對知識的掌握。
以《多彩的職業》為例。學生學習知識是為了服務于工作,無論是發明制造,還是教書育人。因此教師要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擇業觀和愛崗敬業意識。教師首先引導學生認識各種各樣的職業人員:服務員、清潔工、酒店試睡員、科學家、警察、編輯等等,在這個過程中,教師要給學生介紹這些職業的特點以及職業人員的工作內容,使學生對這些職業有一定的了解。然后教師可以給學生創設實踐情境,使學生在實踐中樹立正確的工作觀念。比如教師將班級設定為一個公司,公司中正在招聘人才,一部分學生扮演人力資源,一部分學生扮演應聘人員,還有一部分學生扮演公司員工。教師引導學生認識招聘的條件、工作內容、公司獎懲制度等等,使學生開始運作公司。在這個過程中學生會認識到工作的辛苦與不易,會體會父母的辛勞;也會認識到學習的重要性,激勵學生努力學習;而且實踐活動會使學生明白愛崗敬業的重要性,也會使學生樹立正確的擇業觀。教師通過實踐活動,使學生掌握了教材知識,樹立了正確的價值,提高了學生的道德素養。
3 拓展課堂內容,滲透德育教育
教師在引導學生學習道德與法治知識的過程中,可以進行拓展延伸,以教材中的知識為核心拓展課堂內容。教師拓展課堂內容有利于激發學生的興趣,學生會更加積極的投入到課堂學習中;同時拓展延伸中包含的德育教育也會逐漸滲透到學生的思想中,使學生樹立正確的道德價值觀,最終提升學生的道德修養。
以《堅持改革開放》為例。改革開放對于中國經濟的發展有著深遠的意義,加速了中國社會的發展,促進了中國經濟的騰飛。為了使學生認識到改革開放的意義,了解改革開放的政策,教師在引導學生學習這一課的時候,可以進行拓展延伸,先給學生展示中國的歷史以及中國的現狀。中國在古代曾經是世界上強國之一,但是在近代卻是積貧積弱、飽受欺凌;隨著新中國的獨立,改革開放政策的推行,中國在國際上越來越有影響力,中國的經濟得到飛速發展,人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給學生展示一些照片和數據,對近代與現代人民的生活現狀進行對比,使學生通過對比認識到改革開放的意義,同時激發學生對祖國的自豪感與榮譽感。
總之,教師在引導學生學習道德與法治知識的過程中,可以通過實踐活動等方式,加強學生對于知識的理解、掌握與應用;同時要逐漸滲透德育教育,使學生在潛移默化中加強自身的思想建設、文化建設、道德建設,最終提高學生的綜合素養。
參考文獻:
[1] 祁曉艷.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中應貫徹德育教育[J].中華少年,2018(36).
[2] 王達人.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中的德育滲透探析[J].考試周刊,2019(37).
(作者單位:西電附中太白校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