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亞欣
【摘要】在兒童階段的教育教學當中,回歸兒童生活實際是《品德與社會》課程教學的基本理念。在這一課程理念之下,要通過實際的教學活動,實現回歸兒童生活的目的。為了達到這一要求,本文通過對教學活動回歸兒童生活的出發點、過程、歸宿等方面的分析,通過三個不同的層面對教學策略進行了分析,分別闡述了提高兒童生活能力、兒童生活教學、兒童生活實際等方面進行了探索。
【關鍵詞】立足生活;關注體驗;《品德與社會》課程教學;回歸兒童生活實際
引言
在《品德與社會》課程教學當中,兒童的生活是重要的基礎性內容。因此在實際教學中,應當對兒童生活的邏輯加以遵循,將兒童現實生活作為課程內容的主要來源,利用與兒童生活密切相關的游戲和活動,對兒童的價值觀進行良好的引導。對于兒童的社會性和品德來說,主要是從生活中進行感悟、體驗和認識的。因此,對于兒童社會性和品德的形成與發展來說,兒童的現實生活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1提高兒童的生活能力
課程教學來源于生活,但同時也高于生活,因此可,在《品德與社會》課程教學當中,應當積極引導兒童的生活,使其更加豐富多彩。課程回歸兒童生活,需要在教學當中對兒童的現實生活更為關注。但是需要注意的是,不能對兒童的現實生活進行一味的照搬和復制,不能僅僅停留在交流經驗、模擬生活等層面。除此之外,在教學當中,應當注重對兒童行為習慣、生活技能、價值觀念、情感態度等方面生活能力的提升,從而對兒童的生活實踐加以引領和指導。因此,不但應當實現教學、教材、課程等方面向兒童生活的回歸,還應當使之能夠重新作用于兒童的生活,產生積極良好的引導作用,從而促進兒童生活能力的發展和進步[1]。只有這樣,才能夠實現教學、教材和課程的真正回歸,從而實現回歸兒童生活的本質要求。
例如,在“家人的關懷”的教學當中,教師引導兒童討論家人對自己的關懷行為,然后引導兒童思考,自己可以為家人做些什么事。兒童會這一話題進行討論和分析,并且表達出自己的感受。不過,教師并不應當將教學活動止于此,而是應當在此基礎上,帶領兒童進行以此“幫助家長”的活動,讓兒童為自己的家人做一件力所能及的事情。經過一段時間的開展,家長普遍反應兒童的實際生活能力得到了很大的提升,很多兒童能夠自己用電飯鍋煮飯,并且能夠自覺的承擔起一些簡單的家務勞動。從中可以看出,通過與兒童實際生活的緊密聯系,不但達到了《品德與社會》課程教學的目的,同時也實現了兒童生活能力的提高。提升了兒童的認識,促使其情感的內化,同時是也對其行為進行了良好的指導。通過此類相關課外實踐活動的開展,能夠讓兒童在實際生活中進行感受和體驗,從而更好的理解課堂中學到的知識,與此同時,也極大的提升了兒童的生活能力,對于兒童的成長于發展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
2通過兒童的實際生活教學
2.1生活實踐
對于兒童來說,生活本身就是一種教育。真正的生活并不是局限在教室的有限空間內,而是應當讓充滿生活的氣息。因此,在教學當中,應當適當的走出教室,真正的融入到兒童的實際生活當中。例如,在“超市購物”的教學當中,應當兒童學會如何進行購物,并且學習購物計劃,了解超市購物的基本知識和流程,掌握自主購物和文明購物。在實際教學中,教師可以整合“超市購物”、“購物交流”等相關內容共同進行教學。在教學之前,應當與兒童家長建立聯系,請家長幫助兒童做好相關的購物準備。然后帶領兒童到附近的超市進行實際購物,并對兒童購物過程中的行為和表現進行記錄。在回到教室之后,教師可將超市購物作為平臺,引導兒童進行討論和交流,并通過情景模擬、自我評價等方式,對超市購物的相關知識進行學習。同時引導兒童對自己的行為和表現進行反思,從而掌握如何進行購物。2.2生活經驗
當兒童進入到課堂學習的時候,往往已經積累了一定的生活經驗。因此,在教學當中,教師應當注重對兒童現有生活經驗的發揮,從而使兒童在分享和交流過程中,實現生活經驗的提升和體驗。例如,在“客人來了”教學當中,教師可以設置一些問題,比如“兒童家里都來過哪些客人”、“客人來了之后是怎樣招待的”等問題[3]。這些問題兒童在日常生活中幾乎都會遇到,因此,兒童可以根據自身的生活經驗,對這些問題進行回答,從而引導兒童學習問好、泡茶、端水果、送別等基本的禮節。另外,教師還可以組織情景模擬活動,讓兒童分別扮演主人和客人的角色,進行模擬表演。通過兒童的切身體會和教師的引導教育,幫助兒童學習相關的禮節和知識。兒童可以結合“家里來客人”的話題,討論家長是如何接待客人的,從而不斷加深這些知識,并且促使兒童在生活中自覺的進行實踐。
3從兒童的實際生活出發
3.1教學內容的選取
教學內容對兒童真實生活的反映,是教學回歸兒童生活的重要保障。目前《品德與社會》課程的教材當中,大多是根據兒童的真實生活進行編制的。不過,教師在實際教學當中,并不需要完全按照教材內容進行教學,可以在理解教材的基礎上,結合兒童的情況和特點,從兒童的實際生活中尋找有用的素材作為教學內容[4]。例如,在學習“寬以待人”的時候,教師可以組織相關的活動,讓兒童針對自己遇到的問題和困惑進行交流和討論,以此來對教材內容進行擴展和豐富,從而使教學能夠更加的貼近兒童的實際生活。
3.2教學目標的定位
在教學當中,歸宿和向導是教學目標,因此,要想使教學回歸兒童生活,就應當在使用教材的基礎上,結合兒童的發展需求、身心特點、生活情況等對教學目標進行定位。例如,在“競爭與合作”的教學當中,教師應當能夠根據兒童的實際情況制定相應的教學目標。通過實際觀察發現,很多兒童對于競爭存在著一定的認知,但是有一些兒童由于性格內向等原因,不愿意參與競爭。同時,很多兒童在家庭當中處于中心地位,因此缺乏合作意識[5]。針對這種情況,在實際教學中,教師應當將教學目標定位在強調競爭、遵守競爭規則、重視合作等方面,從而引導兒童實現良性競爭和積極合作。
3.3教學主題的生成
為了實現回歸兒童生活,應當對兒童的實際生活進行充分的重視和了解。在兒童的生活中,時常會發生一些具有教育價值的現象和問題,通過這些問題,能夠反應出一些生活原則、生活準則、生活知識等,以此作為教學主題,能夠取得十分良好的效果。例如,在某教師外面有一個水池,兒童下課后會去洗手。在洗手過程中,存在著很多浪費水資源的現行,說明了兒童并沒有形成良好的節水意識。針對這一情況,可以生成節約用水的教學主題。在實際教學中,教師通過講述我國淡水資源的缺乏情況,樹立起珍惜水資源、節約用水的觀念,并引動兒童對自己的日常用水行為進行反思,從而培養出兒童良好的節約用水習慣。
4結束語
在人類的成長階段當中,兒童階段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在這一階段,是最為重要的學習知識、培養性格、養成行為習慣的階段。因此,在這一階段中,應當特別注重對兒童思想品德與行為習慣的培養。在《品德與社會》課程教學當中,應當立足生活、關注體驗,回歸于兒童的實際生活,這樣,才能夠更好的確保兒童的健康成長和發展。
參考文獻
[1]徐永勝,張克新. 傳承與創新——2014年河北省中考思想品德試卷評析[J]. 教育實踐與研究(B),2015,04:23-45.
[2]羅華榮,劉建良,田曉媛. 改革開放后上海中小學德育課程發展軌跡[J]. 教育參考,2015,03:65-71.
[3]李化樹. 論新課程背景下小學德育課的生活化發展方向[J]. 四川文理學院學報,2012,03:47-52.
[4]陳光全,杜時忠. 德育課程改革十年:反思與前瞻[J]. 課程·教材·教法,2012,05:83-90.
[5]王雙蓮. 在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論”中探尋“品德與社會”課程校本化[J]. 中小學教師培訓,2013,07:54-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