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輝義
摘 ?要:嚴重的厭學行為對學生的人格發展往往會造成不良影響,容易使他們形成退縮、自卑、逃避等不良個性,這不利于學生的可持續發展。
關鍵詞:滿足;理解;激發;實踐
學生厭學是教育教學實踐中經常出現的現象,是令教師和家長感到非常棘手的問題,甚至也是令學生本人感到很痛苦的事情。這一現象如果不能很好的解決,其結果不僅會使學生的學習成績下降,更可能使學生一接觸學習情景就無意識地出現焦慮、壓抑、煩躁等種種不適應的心理反應。
對于這類厭學學生的改變,重要的方法是減少壓力,消除緊張感。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經常以協商、探討的口吻與學生交談,向學生提出自己的意見,如“你覺得這樣如何”,“假如你能夠這樣可能會更好”等等,這樣的交談有利于學生形成積極的自我追求。另外,教師還應該以支持性、建設性的姿態介入到學生的學習中去,以幫助他們減少壓力,消除緊張感,體驗學習的快樂,這樣厭學現象就自然消除了。
一、合理滿足學生的要求
學生的學習不僅僅是一種認識活動,更是學生的一種生活過程,是學生作為一個完整的生命個體,帶著各種需要投入和參與進來的。如果我們只把教學作為一種特殊的認識過程,把學生作為一個認識的個體,而忽略了學生心理需要的多樣性,學生的各種需要得不到滿足,那么厭學現象就會滋生出來。根據多年來的教學實踐,我認為以下幾種需要應讓學生得到合理的滿足。
1.歸屬的需要
學生的學習總是發生在一定的班級群體中,對于其中的任何一個個體來說,都希望自己能被這個群體所接納、所認可,從而獲得一種歸屬感。
2.受尊重的需要
中小學生雖然是未成年人,但他們也有自尊心,有希望得到別人尊重的強烈要求。
3.成功的需要
人們常說“失敗是成功之母”,但事實上,很多時候,學生需要的不是失敗,而是成功。
4.被關注的需要
從根本上講,受到別人的關注,乃是個人感受到自我價值、能力和力量的一個重要渠道。
在教育教學過程中,教師要真正轉變自己的觀念,把學生作為一個完整的生命個體來對待,悉心關注并合理滿足學生的各種基本需要,從而為他們的學習活動創設安全、自由、信任的心理環境,只有這樣才能消除因基本需要得不到滿足而引起的各種厭學現象。
二、促使學生理解生活
由于當前學校教育中學生的學業負擔過重,加之就業環境的變化,相當一部分學生經常感到學習沒有意義,時常會問:“學了又有什么用?”一種消極厭學情緒包圍著他們。對這部分厭學學生的改變,不能僅僅從學校課堂學習這一狹小視野出發,而要把他放在學生心理發展的大背景中去改變。其中一種重要的方法就是對話引導,通過對話引導讓其反思關于生活、學業、未來、追求等各種基本人生問題,逐步建立起對生活的理解。應該注意的是,這種對話是一種基于心靈敞開的精神交流,是民主平等的交流過程,一方面要特別尊重學生自己對生活的感受、體驗和困惑,因為這是他們所真切面臨的問題,是他們產生厭學現象癥結所在。另一方面,我們要盡量不使用各種空洞的語言來說教學生,這些做法不僅不能對學生產生心理意義,而且會使學生產生厭煩的負面效果。作為一個平等的對話者,我們可以以真實、積極、建設性的姿態出現向學生談出自己對生活、工作等的真實感受,包括對平淡、困惑、痛苦、幸福、信念等的理解,并向學生表明投入、責任、擔當等各種品質,對于個人生活實踐的重要性。一旦這種對話能在學生心靈深處發生共鳴,并促使學生構建起對生活的新理解后,其厭學問題也就迎刃而解了。
三、激發學生自主學習的動機
獎勵是教師經常使用的一種教育措施,在班級中,教師會使用各種獎勵來管理和強化學生的課堂學習行為,來“犒勞”學生取得的好成績。這些獎勵有其有利的一面,但必須認識到其不利的一面也同樣存在。就當前的教育實踐來看,部分學生的厭學現象,就可以歸結為“獎勵”等外部強化手段的過失引起的。從根本上講,每個學生都有天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都有學習的愿望,都有面對困惑力圖去解決它并弄個究竟的沖動,這是他們的自主性學習動機,是學習活動得以有效開展的“源動力”。但是,在教學實踐中,我們輕視這些發自學生內心的學習需要,非要通過獎勵、評比、排隊等各種外部行為來激發學生對學習的興趣不可,認為學生必須由我們來推來拉,否則,他們不會前進一步。實際上這種做法從根本上否定了學生的自主性學習需要,長期下去,學生的內心學習動機就會日漸萎縮,厭學情緒也就不可避免的產生了,因此,在教學實踐中教師應充分認識外部強化和學生自主性學習之間的關系。我們要把外部的獎勵和學生內部的自主性需要看成是學習活動的兩大調節系統,相比較而言,后者應是根本性的。要充分挖掘學習活動本身所固有的對學生內在興趣的滿足價值,激發學生自主學習的動機,引導學生體驗戰勝各種學習困難后的成功感,真正讓他們體驗到學習的快樂。
總之,學生厭學現象,不單單是一個學習知識的問題,更涉及到學生的心理發展問題,而改變這一現象需要教師在教學實踐中關注學生的成長與發展,給他們提供機會與空間,讓更多學生擁有健康的心態,健全的人格和自信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