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洪敏

摘? 要:只讀一本書的時代已經過去,在“講讀+略讀+課外閱讀”的教學過程中巧用群文架橋,把課外閱讀與單篇課文教學有機整合,在“比、對、讀、議、整”的學習過程中逐步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提升學生的語文素養。
關鍵詞:課內閱讀;群文閱讀;課外閱讀;橋梁;語文素養
在探尋課外閱讀課內化實施策略的路上,我發現群文閱讀是架起課內外閱讀的橋梁。因為群文閱讀教學是一種以議題學習為任務驅動,通過多文本的“比、對、讀、議、整”,實現問題解決和意義建構的過程和方式。群文閱讀有非常明確的學習目標和任務,要么指向內容的理解、要么指向語言的表達、要么指向思維的訓練、要么指向表達的方式……無論哪組群文的教學,都能巧妙地把課外閱讀篇目引入課堂,更重要的是達成教是為了不教的目的,引導學生更好閱讀整本書。我結合課題組老師們的探索與實踐,談幾點收獲。
一、議題靈活開放、內容豐富多元
所謂“議題”就是一組多文本中所蘊含的、可供學生展開議論的充滿吸引力且內涵豐富的話題。群文議題好比一座橋,把課內文本與課外文本有機整合。群文的一頭是課內,一頭是課外。群文議題開放,內容多元。課堂實踐中,可以確立不同議題,如,為了更好把古詩引入課堂,課題組的老師以古詩表達的情感為議題,如,《孤獨的李白》,把表達李白“孤獨”愁緒的幾首古詩組合起來,讓孩子們循意象入意境,從而領會作者表達的愁緒。還可以把同一意象的詩組合成一組群文,引導孩子學習,如,寫月的、寫送別的、寫笛聲的……群文議題還可以更開放,如,課題的李秀英老師執教的群文《讀古詩,識李白》,以作者為主線,把李白寫的詩有意識進行分類,在學習古詩的同時加深對作者的理解,學生沿著作者這條主線,去學習同一作者不同的詩篇,還可以讀更多作者的詩篇。如,杜甫的、劉禹錫的、李商隱的、王維的……高年級的學生還可以推薦他們去閱讀《唐詩鑒賞集》《宋詞鑒賞集》。由此可見,在古詩詞教學中,群文的確架起課內外閱讀的橋梁。
同樣,在教學小說時,以課內的一篇帶一組小說,可以以“趣讀小說”為議題,也可以以“用詞語評價角色”,還可以以“打開小說之門的金鑰匙”為議題,從不同角度激發學生閱讀小說的興趣。不僅連續文本可以以不同的議題把課外的文章引入課堂,非連讀文本亦可以群文的形式開展教學。課題組的李秀英老師就以《點亮心中奇夢》為議題,引導學生讀一組非連續性文本閱讀,巧妙解決學生出行的一系列問題。
二、閱讀策略得當,提升語文素養
所謂“群文閱讀”就是多文本的閱讀,教學中教師采取的策略各異。最常用的是“1+x”的模式,即是由課文中的某一篇課文,帶出及其相似或相反的幾篇文章引導學生閱讀、對比、思考、發現,最后統整,達成共識。如,上朱自清寫的《匆匆》,可以“散文中的詩意美”為議題,引導學生讀朱自清的《槳聲燈影里的秦淮河》《春》《背影》。可以引導學生朱自清、季羨林、琦君的散文,學生在對比閱讀中選擇自己喜歡的作家及作品來讀。
也可以采用“y+1”的方式開展教學,這里的“y”是指整本書,“1”指一篇課文。如,上統編教材五年級上冊《慈母情深》,就可以讓學生先自主閱讀梁曉聲的《母親》,課前用幾分鐘讓學生交流閱讀體會,有意識引導學生用詞語評價母親。學生說法不一,有說“勤勞”、有說“堅強”、有說“貧苦”、有說“慈祥”、有說“任勞任怨”、有說“節儉”……再讓學生說出自己評價的依據,學生興趣濃厚。在評價人物的基礎上再上《慈母情深》,學生對文章寫作背景,對母親在極度困難的情況下支持我看閑書的通情達理,學生于理解。讓學生找出文章的環境描寫和細節描寫的句子,學生也輕而易舉完成,學生品讀后還寫下自個兒的感悟。
我本期在四年級執教小古文《王戎不取道旁李》,就以“x+y+z”的方式開展教學。我以“打開小古文大門的鑰匙”為議題,以《王戎不取道旁李》為范例,教給學生閱讀小古文的方法,然后讓學生分組學習幾篇《世說新語》中的小古文,在學習中運用方法,在交流討論中達成共識。最后推薦學生自主閱讀《世說新語》。這樣由一篇帶出幾篇,由幾篇帶一本,逐步引導學生把書讀厚。
群文閱讀是實現課外閱讀課內化的一種載體,國際閱讀素養進展研究(PIRLS)認為:“閱讀素養是學生從小學就應該掌握的最重要的能力”。而學生閱讀能力和閱讀素養最基本的表現就是能夠獲取信息,理解、掌握和正確運用信息,以滿足現實生活或未來發展的需要。正如崔巒教授所言:“只讀一本書的時代已經過去。”統編教材溫儒敏也曾說:“語文高考要讓15%的人做不完題。”統編教材也在悄然發生變化,如下圖所示:
教材“三位一體”的編排體系體現課外閱讀的重要性,我們在課文教學(精讀)過程中注重學習方法的傳授,在“和大人一起讀”及“略讀”課文的學習活動中運用方法。把“精講”和“精練”有機結合。但這樣的練習遠遠不夠,沒有起到“反三”之效,這就要借助群文——多文本的閱讀,讓學生在“比、對、讀、議、整”的一系列學習活動中培養能力,在課外閱讀中豐厚認知,提升語文素養。
參考文獻:
[1]《群文閱讀的教學化思考》.(何立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