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長生
摘? 要:小學語文在近些年的發展應該有所提升,面對著高考的改革變化中,我們應該有所重視、有所注意、有所去提升。我們要加大在學生在小學期間語文學科的寫作教學質量的提升,幫助學生進一步地提高寫作能力。
關鍵詞:小學語文;寫作教學質量;提升
目前,小學語文的重點主要放在閱讀上面,自然而然忽視了小學語文寫作,這也直接導致很多小學生在寫作上存在很多的問題,寫作本來應該是一個學生正常掌握的技能,如今卻有所缺失,寫作成了他們學習的攔路虎,我們不應該放任這種情況的蔓延,我們要在新時期小學語文寫作教學質量上下功夫。
一、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的現狀分析
(一)小學語文閱讀課程教學理論體系不健全
小學語文中閱讀課程占比較高,而且教學理論體系不健全,存在著問題。現階段的教學方法都是老師獨自為戰,或只是簡單地學習別人的一些東西后,回來就施教,殊不知這些教學方式可能會誤導學生,嚴重的時候,還會影響孩子們長遠的發展。現階段的小學語文閱讀中,我們沒有一個標尺去發現、去監測、去監控這個體系具體表現如何,我們只是簡單地去學習運用,發現存在什么問題后,如何改進,如何去進一步防范,或者如何去處理,這都是我們應該注意的問題。
(二)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的目標體系不完善
小學閱讀教學中以單純的回答問題為主,缺少各種其他的一些目標。我們作為老師,除了解決如何回答問題這個方面外,我們還應該去培養他們欣賞閱讀、感知閱讀,在閱讀中啟蒙智慧,懵懂中去感觸文學,我們的目標體系不應該簡簡單單地局限于閱讀目標上,我們要多學習生活中的各種智慧,去主動建立我們的目標體系,完善我們的目標體系,不要僅僅局限于我們應該怎么弄,我們還要主動出擊,去改善我們的目標體系。
(三)學生在閱讀教學中的主體性缺失
學生在閱讀教學中,他們的角色是什么,他們應該做什么?他們不應該只是一個參與者,他們也應該放在主體位置上去學習閱讀中的一些啟蒙觸點,而不是單純地見證教師的一個教學,遠觀的效果就是仍未擺脫填鴨式教育,我們究竟是在培養學習者,還是培養一個主動去探知知識的學生?這應該是我們思考的問題,不要局限于當下,有所突破或許才是最好的安排。學生在閱讀教學中的主體缺失,這也是在提醒我們應該在其他學科的教學中有所注意。
二、加強小學語文閱讀教學效果提升的對策建議
(一)加強閱讀教學方法體系的完善
閱讀體系中,我們更好的幫助是完善加強閱讀教學方法體系。目前,我們的閱讀教學方法體系不再是簡單地滿足條條框框,我們要跳出我們的知識局限,我們要主動去加強在小學語文閱讀中如何提升這一塊內容。加強閱讀教學方法體系的完善,我們需要各位老師同仁共同努力,鼓勵學生去接觸那些啟蒙性的讀物,鼓勵家長帶給小學生更多的家庭閱讀,幫助學生營造一個良好氛圍的發展趨勢,教學效果提升也應該是我們共同的目標。
(二)加強對語文閱讀教學的課前準備活動,提高教師的教學認識
在學生學習中,肯定會存在很多問題,這主要還是要看我們教師的一個教學認知。像學習中,我們應該在課前準備中做下一些安排活動,這同樣是我們上文中提到的營造一個良好的閱讀氛圍,至于氛圍究竟有多大的影響,那暫時不是我們考慮的問題,我們應該去自我提升意識,不要想當然地拒絕一些課前準備工作,課前準備活動其實可以更大地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學習不再是我們單純枯燥的過程,一些小的活動可以幫助我們更快樂地學習,在前面的氛圍營造可以進一步的調高我們學生的上課投入性。
(三)加強閱讀教學評估機制的設置
閱讀效果怎么去提高?這就要我們進一步加強閱讀教學評估機制的建立與設置。閱讀教學效果的提升肯定是各方共同的努力的結果,這其中主體是我們的學生,主要輔助主體是老師,其次是家長,還有社會整體環境,但我們主要努力的方向應該是輔助學生,在教學評估機制上進一步的設置與調整。我們要設立嚴格的教學評估指標,合理地去輔助整個機制的設置,在這個機制中,成績不再是唯一標準,方方面面的素質化教育也要納入其中。此外還有跟老師們的工作業績結合起來,不要只看學生,不看老師,這樣也是不合理的。而且這樣也可以進一步督促教師多方面地去完成教學任務,并且能主動開拓進取,去幫助學生。
結束語:
因此,我們要多方面共同努力,一方面要引導學生去學習,去在閱讀上有所進步,另一方面我們要主動建立更良好的機制,去輔助學生能更好地學習。針對可能發現存在的問題,我們要去嚴格落實改進,不要拖延,將每一項措施都要落到實處,保證我們的教學體系。教學體系中或許還存在很多問題,我們要認真細心,在工作中多注意、多思考,發現后及時思考,尋求解決方法,不斷去完善這個體系,幫助我們的學生能有一個更好的教學體系。
參考文獻:
[1]田春龍.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的實踐和創新策略研究[J].現代教育科學.2015(06).
[2]趙培香.關于小學語文閱讀教學方法的研究及啟示[J].黑龍江教育學院學報.2015(01).
[3]閆冰,張蕾.提高小學語文閱讀教學有效性策略的研究[J].教育現代化.2016(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