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新課改的不斷深入發展對傳統課堂教學產生了極大的影響,使得課堂的教學質量產生了極大的改變。面對新課改的實施,怎樣有效使高中數學課堂教學“動”起來,成為了教師 關注的重要話題。文章對此進行了深入的探討,以期能夠促進高中數學教學的持續發展。
關鍵詞:新理念;新課堂;高中數學
引言:
對于大部分人來說,數學是一門極為枯燥、系統的學科,尤其是高中以后的數學課程知識更加晦澀難懂。在數學教材中包含的概念、行政、定理等具有較強的抽象與概括性,學生難以對其進行充分了解,在學習過程中具有極大的困難,導致學生學習興趣不高,課堂教學缺乏靈氣,教學氛圍沉悶。面對這樣的情況,怎樣才能有效讓數學課堂“動”起來?是目前高中數學教師關注的重點,隨著新課改的實施要求,教師應該從教育的“獨奏者”轉變為教育的“伴奏者”,在教學活動中做到“放手”,讓學生能夠積極主動的參與學習、思考問題,真正做到讓課堂“動”起來,以此來調動課堂的氛圍,使得教學活動具有靈活性。
一、利用語言激趣調動課堂氛圍
課堂教學中問題引入對于激活知識、激發學生學習熱情、興趣和積極性極為重要。同時也是數學教師開展教育的重要任務。在高中數學教育中開展新課引入的過程中,教師可以首先從學生具有興趣與好奇心的問題情境來引進學習主題,然后再進行課堂教學研究。例如:教師在開展《直線、圓的位置關系》的時候,首先提出問題,直線與圓具有的幾種位置關系是什么?能否再畫出具體的位置關系?教師提出問題,引導學生開展積極的探討,以此來激發學生的學習注意力,使其能夠投入課堂教學中,落實導言激趣課堂動的主要目標。
二、利用多媒體的展示促進課堂“動”起來
計算機輔助教學具有圖文并圖、聲像并作、動態表現、靜態顯示等特點。有效的體現了數學的本質與內涵,對認知環境進行了改善,大大提高學生對抽象事物和過程的了解與感悟,以此來將課堂教學引入全新的境界。在開展數學教育的過程中,教師可以留多媒體對一些抽象定義、概念、理論進行展示,這樣能夠有效的調動學生的好奇心與求知欲,使得學生能夠快速進入角色。
三、創設問題情境使課堂“動”起來
現代認知心理學對思維的研究結果明確表示,思維往往是因為問題情境而形成的。創造問題情境的本質含義為揭示事物的矛盾或引起主體的內在沖突,破除主體現有認知結構的平衡,以此來激發學生的思維與內驅力。所以,教師在開展數學教育的過程中可以把創設問題情境作為教學設計的首要環節,從而激發學生在學習中的求知欲,使得學生能夠形成正確的解題思維意向,為后續自主探究打下堅實的基礎。教師可以通過對該堂課程的教學內容為學生創設貼近生活與教材的問題情境,讓學生在參與活動的過程中積極獲取知識,并且通過活動能夠有效積累學生的數學活動經驗,使得學生體會成功探索的樂趣,熱愛數學課堂學習。
四、營造動手實踐、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課堂氛圍,讓課堂“動”起來
數學教學在新課程理念下,應該努力建設出讓學生多做、多考慮、多協商討論的行為,從思考與討論的過程中去發展,并與同學交流和分享學習的經營,積極培養學生的合作意識和溝通能力,在討論的過程中整理自身的思維,認真聆聽同伴的描述,以此來培養自身的表達與接受技能。例如:教師在講解《微積分產生的歷史背景》這一教學內容時,教師在開展教育以前應該為學生布置相關的家庭作業,讓學生對這一學習內容進行簡單了解。學生在課后利用網絡技術對這一教學內容的背景進行搜索和詳細了解,在后續課堂教學開展的時候,教師應該抽查學生對收集的知識進行表述。與此同時,教師應該對回答優秀的學生進行鼓勵和表揚,并在學生回答以后進行詳細的總結,引入這一教學內容。在課堂教學中,教師應該對學生進行小組的劃分,對教學中相關的知識進行小組討論,以此來培養學生的探究、合作、交流能力,同時還能培養學生的團隊精神,讓課堂“動”起來。這樣的教學模式能夠讓學生的情緒融入課堂,充滿學習興趣,并且在討論與探究中感受教學內容的本質,以此來完成教學目標,同時還能有效培養學生的時空觀念。
五、制造懸念保持靈活,讓課外“動”起來
在課堂結束時,傳統的教學手段往往是教師進行總結,給學生留下一個滿意的句號。新課改理念下,強調學生應該成為課堂的主體,教師應該在課堂教學結束的時候留下充足的時間讓學生自主進行總結,或者為學生提出具有啟發性的教學問題,讓學生進行思考。這樣能夠讓學生帶著激情與懸念走出課堂,在課后開展自主探討與研究。例如:教師在開展《隨機事件概率》這一教學問題的時候,在課堂教學結束后讓個別學生對生活中的一些隨機事件進行描述和總結,并以此為例讓學生在生活中進行仔細觀察,還有哪些事情具有隨機概率,其事情的本質含義是什么,使得學生能夠將學習的熱情延伸到課外。
結束語:
綜上所述,高中數學課堂教學不但是一門藝術,同時還是一種科學,讓課堂能夠“動”更是一門藝術。數學教學應該積極探索課堂中“動”的因素,使教學的所有環節都具有“生動的意義”。但是讓課堂教學的“動”起來是一種形式和手段,并非教育的最終目標。所有形式的教學活動其最后的主要目的都是為了能夠推動學生能力進行發展,培養學生的素質,使得學生掌握更多知識。所以,課堂教學應該摒棄一切為了“動”所表現出了的“動”的作秀。只有這樣才能不斷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和綜合素質,以此來幫助學生學習更多的知識。在數學課堂教學開展的過程中,教師應該敢于讓學生自主探討教學問題,激發學生在學習中的主動性,開展自主探究,促進課堂教學更加靈活,使得教學品質與效率能夠得到良好發展。
參考文獻:
[1]袁世超. "新理念 新方法 新課堂——淺談新課改背景下如何優化小學數學課堂教學." 學周刊 31(2013):166-167.
[2]王英明. "讓數學課“動”起來." 新課堂(初中數學)第4期(2011):21-23.
[3]苗金榮. "新教材 新理念 新課堂." 課程教材教學研究(小教研究)z3(2011):33-34.
作者簡介:
楊其勇(1980-11),男,彝族,云南丘北人,學士學位,本科學歷,丘北縣第一中學校,一級教師,研究方向:高中數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