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鶯
摘 要:隨著新課改的不斷深化,當前的化學教學強調學生的基礎知識和化學思維雙向發展,為了提升化學教學質量,增強學生對化學知識和實際生活之間的聯系,本文筆者對生活化理念在初中化學教學中的應用展開研究。
關鍵詞:初中化學;生活化理念;生活情境;生活現象;生活作業
初中是學生學習化學知識的啟蒙階段,也是學生初步形成化學思維的關鍵期,由于初中生的思維方式還未完全抽象化,面對化學概念等知識,常常產生思維障礙,進而對化學學科產生陌生感,因此,教師作為教學的研究者,應引入生活化理念,引導學生認識生活背景下的化學知識,這樣不僅拉近學生與化學知識之間的關系,還能夠引發學生的情感共鳴,讓學生積極地參與到學習活動中,從而增加學生的應用意識,本文筆者以初中化學作為切入點,從“創設生活情境、剖析生活現象、設計生活作業”三個方面對生活化理念的應用進行分析與探究。
一、創設生活情境,增加學生參與程度
由于初中生具有一定的生活經驗,教師恰恰能夠運用學生的這一經驗特點,將生活化理念滲入到化學教學活動中,這一理念與學生的已有知識經驗相契合,它不僅能夠使學生融入到熟悉的情境中,增加學生的參與程度,還能夠激發學生的探究欲望,幫助學生將化學知識靈活的掌握,從而培養學生化學思維能力。
筆者在進行“愛護水資源”教學中,為了使學生了解我國水資源情況,并能夠運用辯證的方法看待水資源的豐富和有限,以培養學生的節水意識,首先運用多媒體技術,創設生活化情境,展示我國各地區的人均水量圖,給學生內在情感沖擊,學生們的積極性被調動起來,于是提出:“同學們,結合自己家用水情況,說一說,如何在日常生活中節約用水?”學生們結合自己的生活經驗,都踴躍地表達了自己的所思所想,如,“洗蔬菜的水可以用來澆花”等等,因此,通過生活情境,不但增加了學生的參與性,而且加強了化學與生活之間的聯系,從而培養了學生的社會責任感,以體現化學學科的應用價值。
二、剖析生活現象,探索隱藏化學規律
化學知識大多數來源于生活,并運用于生活中,學生在日常生活中雖然發現蘊含著化學規律的生活現象,但從未進行深入研究,教師作為教學活動的開拓者,應多留意生活現象,并將其作為資源運用到教學活動中,這樣不僅能夠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還能夠使學生通過生活現象,領悟到化學知識的特性,從而潛在地培養其化學應用意識。
筆者在進行“燃燒的條件”教學中,為了使學生掌握燃燒概念和條件,首先以生活現象作為教學導入,提出:“同學們,日常生活中,大家都看到過燃燒的現象,結合自己的生活經驗,思考一下燃燒需要什么條件呢?”隨后組織學生進行小組討論,一段時間后,有些學生提出:“棉花容易被燃燒,但鋼鐵不容易燃燒”,有些學生說出:“物質燃燒時,都被曝光在空氣中,可能需要一定的氧氣”,有些學生說出:“棉花比木頭更容易點燃”,于是引出“物質可燃性、充足的氧氣、著火點”三個燃燒條件,學生對這三個燃燒條件具有初步的表象認識,于是引導學生走進實驗室,展開了相關的實驗探究。因此,通過這一生活現象,不僅讓學生回憶起了燃燒的現象,激發了學生的發散思維,還能夠為接下來的實驗探究活動提供基礎依據,從而實現有效學習。
三、設計生活作業,提高學生實踐能力
作業作為鞏固學生基礎知識的基本方法,也是提高學生實踐能力的必要途徑,目前教師在設計作業時,往往以機械性的記憶和題海式的作業作為唯一的依據,使學生對化學知識的認識僅僅停留在理論理解的程度上,這與素質教育觀嚴重不符,因此,教師應設計生活作業,使學生體會運用理論知識解決實際生活問題的過程,加強對課堂所學知識的理解程度,也有利于學生實踐能力的提高,從而實現理論與實踐的有機統一。
筆者在進行“金屬資源的利用和保護”教學后,為了使學生真正認識到生活中的金屬,考慮到學生對金屬的認識僅存在于理性的認識層面上,于是設計生活作業,讓學生觀察家庭生活中存在哪些金屬制品,并將其記錄,再實際調查廢舊金屬對環境的污染情況,通過生活化作業,不僅提高了學生的實踐能力,使他們真正認識到了廢舊金屬資源保護的重要性,還轉變了枯燥乏味的作業形式,使學生建立了“愛護環境、保護資源”的社會意識,此外,學生感受到了化學知識的學習價值,并對今后化學知識的學習產生積極的影響。
綜上所述,生活化理念區別于傳統教育理念方式,它不僅能夠使學生產生感性意識,還能夠有效地體現化學學科的應用價值,因此,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創設生活情境,調動學生積極地融入熟悉的場景中,降低學生的理解難度,同時,也應引導學生留意生活中的化學現象,將其剖析,并探索隱藏其中的化學規律,此外,教師也需要設計生活化作業,給學生實踐的機會,幫助學生對知識的認識從理論上升到實踐,從而使理論和實踐雙向發展。
參考文獻:
[1]金曉琴.論生活化教學模式在初中化學教學中的應用[J].成才之路,2017(35):32-32.
[2]姚占軍.初中化學教學的生活化研究[J].好家長,2018(84):118-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