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衛民
摘 要:歷史學科能夠提高學生的人文素養,讓他們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但這一切都是建立在學生學習并且積累歷史知識的基礎上的,教師必須要明白這一點。此時初中歷史教師要做的就是引導學生積極地展開歷史知識的背誦活動。那么教師該如何去做呢?本文筆者提出了理解歷史內容、融入競爭因素和開展多彩活動三種有效的策略,旨在激發學生背誦的動力,促使他們有效地進行歷史知識的積累,進而奠定堅實的歷史基礎。
關鍵詞:知識背誦;歷史教學;初中
初中歷史教師要想幫助學生學好歷史這門學科,他們就需要讓學生對歷史知識進行有效的積累。但對于性格好動和記憶力有限的學生而言,歷史知識的背誦過程是枯燥的和無聊的,他們也因此無法產生背誦的興趣。這樣的話,學生根本無法獲得足夠的歷史知識,并且沉淀自己的歷史底蘊。此時初中歷史教師就需要結合學生的自身情況來進行教學策略的研究和創新,進而能夠讓學生在背誦的過程中收獲歷史知識。
一、理解歷史內容,用自己的語言表達
在背誦歷史知識的過程中,學生往往會選擇死記硬背的方式,進而將課本教材中的內容一字不差地背誦下來。這樣的過程對于學生而言是很困難的,他們的背誦效率可想而知。此時初中歷史教師就需要改變學生的這一思想,讓他們明白理解才是背誦的基礎所在。教師需要讓學生對背誦內容進行分析,進而建立起知識框架,提煉出核心詞匯。接下來學生就可以在此基礎上用自己的語言來進行表達。例如:在進行《夏商周的更替》這一節內容的課堂教學中,當筆者讓學生進行背誦的時候,就會讓他們對該節內容有一個大致的框架,如關于夏朝,學生就可以建立起“禹建立夏——啟繼承父位——世襲制代替禪讓制——桀暴政亡國”的知識框架;關于商朝,學生就可以建立起“商湯滅夏——盤庚遷殷——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紂暴政亡國”的知識框架等。接下來學生就可以在此基礎上進行內容的填充,并且對其中內容中的核心關鍵詞進行提取。這樣的話,學生就可以根據此來對該節歷史知識的內容進行概括。這遠比他們死記硬背要有效得多,學生也因此有著很高的背誦效率。
二、融入競爭因素,提高學生的背誦動力
初中學生都有著爭強好勝的心理,教師可以在學生背誦的過程中融入競爭的因素。這樣的話,整個課堂就可以有著激烈的競爭氛圍,學生也能夠受到影響,并且對歷史知識充滿著背誦的動力。在此過程中,學生可以以個人形式參與競爭,也可以以小組形式參與競爭,教師要做的就是為學生設計各種各樣的競爭形式,并且為學生提供滿足他們需求的獎勵。這樣的話,學生就能夠積極地投入到背誦任務中去。例如:在進行《百家爭鳴》這一節內容的課堂教學中,筆者需要讓學生掌握百家爭鳴所產生的背景,代表人物及思想,如儒家、墨家、道家、法家。此時筆者就會讓學生去選擇一個自己喜歡的派,并且在此基礎上將學生進行科學的分組。接下來筆者就讓小組成員依次上臺進行發言,其內容就是對自己所在派的介紹。學生可以介紹代表人物、主要思想、代表作和影響等。筆者會要求學生選擇脫稿背誦的方式,并且規定每一名學生都需要說1分鐘。當哪個組的學生在展示的過程中出現錯誤或者表達不流利時,該名學生就會被淘汰。最后所剩人數最多的小組就會獲得勝利。這樣的話,學生在準備的過程中就會充滿動力。
三、開展多彩活動,檢驗學生背誦成果
初中歷史教師需要對學生的背誦成果進行檢驗,進而根據此來安排下一階段的歷史學習。在傳統的檢驗形式中,習題和試卷是教師最常用的,雖然有效,但會受到學生的排斥。為此教師就需要進行改善,他們此時可以結合學生的性格特征和興趣愛好來為其開展豐富多彩的活動,進而給學生留出充分展示自我的空間。在此過程中,學生就能夠將自己背誦積累的歷史知識呈現給教師和其他學生,教師也因此達到了檢驗的目的。例如:在進行了《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這一節內容的課堂教學之后,筆者需要學生對淝水之戰、孝文帝改革、北方地區的民族交融等基本史實進行背誦記憶。在檢測的過程中,筆者就會結合這些內容為學生進行動畫場景的展示,并讓學生指出其中不合理的地方。如北魏建立的時間是4世紀后期,筆者就會特意說成3世紀后期,然后讓學生進行糾正。因為筆者將歷史知識蘊含在了具體的場景之中,學生接受起來也很容易。在此過程中,筆者還會對學生所指明錯誤的方向進行統計,只有達到一定的分數才能夠過關。否則的話,學生仍然需要對該節內容進行背誦和記憶。
總而言之,實施有效記憶最好的方法是對學生的興趣進行培養,因為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初中歷史教師如果培養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學生就會積極主動地進行歷史知識的學習和背誦,而不是一直在教師的督促下展開背誦活動。為了做到這一點,初中歷史教師就需要對學生的性格特征和興趣愛好等情況進行深入了解,并在此基礎上去制定符合學生學習需求的背誦策略。這樣的話,學生就能夠積累足夠的歷史知識。
參考文獻:
[1]陳麗紅.淺談學科核心素養下的初中歷史教學[J].學周刊,2018(31):97-98.
[2]武建軍.初中歷史教學有效性探索[J].中國校外教育,2018(30):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