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靈靈
摘 要:當前,國家大力倡導“文化自信”,并把這種思想融入到教育教學中。高中歷史教學不僅為了讓學生了解我國和世界的發展進程,更為了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念,培養學生的民族意識愛國情懷,我國作為一個有著諸多燦爛文明的大國,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屹立過世界經濟文化之巔,見證過帝國列強的侵略,為讓當代青年深刻體會當前國家繁榮昌盛局面到來的不易,就必須加強國家情懷教育。本文對家國情懷教育的意義概述,分析家國情懷教育的需要把持的原則,最后分析如何在高中歷史教學中開展家國情懷教育,希望當代青年不僅具備淵博的知識,同樣可以以史為鑒,關注世界局勢,時刻心系國家安危,貢獻自己的力量。
關鍵詞:高中;歷史教學;家國情懷教育
自古以來,在文化教育中就十分重視家國情懷的教育,比如顧炎武曾提出“天下興亡,匹夫有責”;周恩來也曾提出“為中華崛起而讀書”的號召,正是這些國家情懷影響著數代華夏兒女自立自強,始終以國家的安危為己任,努力開創國家發展的新格局。在當代高中歷史教學中,也必須融入國家情懷教育,增進學生的民族認同感,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不斷努力。
一、家國情懷教育的意義
在社會主義榮辱觀理念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影響下,家國情懷教育也為推進社會精神文化建設發揮出重要作用。家國情懷教育的意義體現在可以引導學生努力追求家庭幸福和國家富強,深刻理解家與國的相互關系,進而培養學生的愛國意識和民族自信心與自豪感。在高中歷史課標中也要求通過歷史學習培養學生進一步了解國情,繼承中華民族文化傳統,弘揚民族精神[1]。家國情懷教育恰好把個人的自豪感、責任感與國家的發展聯系起來,對于高中歷史教學來說,學習我國的歷史科技、政治制度和改革開放的探索取得的重大成就會對學生思想意識產生重大影響,學生的責任意識也會得到培養,樹立居安思危的意識,在當前復雜的國際形勢下,深刻的感悟國家強大的重要性[2]。
二、國情懷教育的需要把持的原則
(一)家國情懷教育要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相一致
古往今來,國家始終倡導以德治國,教育領域也向來尊崇崇德尚學。先人曾提出了“修身、齊家、平天下”治國理念,當前國家也有“愛國、敬業、誠信、友善”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因此家國情懷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有著千絲萬縷的關聯,需要在高中歷史教學中把二者緊密結合起來,讓學生懂得如何利用歷史知識武裝大腦、更新觀念,在社會發展中踐行[3]。比如學習人教版高一歷史中國近代現代史下冊第二章《中華民族的抗日戰爭》時,學生在學習中會感悟華夏兒女為保家衛國展示出的不屈精神,為抵御侵略譜寫出可歌可泣的壯麗詩篇,這時教師就要讓學生仔細思考,在當時的歷史環境下,自己可能做出哪些貢獻,像五四愛國運動的青年一樣做好思想傳播,還是投身于抗日軍隊中與侵略者廝殺?當前國家呈現出繁榮發展的景象,高中生在安定的社會環境下不能深刻感受國家危亡與自身的關系,而學生在學習和生活中也容易在面對挫折時產生放棄的念頭,也缺乏明辨是非的能力。教師可以讓學生設想,“一二·九運動”、“五四運動”的青年都是怎樣做的,這樣就會培養學生的愛國意識,引發學生思考在遇到極為困難的境地時,是否可以舍身忘死,把國家的利益放在第一位,這樣學生在思考中就會審視自己,進而懂得樹立堅定的意志品質重要性,在當下也要踐行好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始終樹立愛國的思想[4]。
(二)家國情懷教育要與德育教育目標相一致
在高中教育教學中,德育教育始終是教學的主要方向,而愛國情懷教育更是重點內容,可以讓學生樹立良好的品行,懂得是非曲直,培養學生為有志青年,這樣學生從小的方面來說,可以共同維護好班級秩序,營造和諧的班級氛圍;從大的角度來說,對社會存在煽動民族分裂等不良言論進行有力回擊。比如學習人教版高一歷史必修1第一單元《古代中國的政治制度》時,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是十分重要的學習內容,在具體的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讓對課本內容進行預覽,分析宗法制產生的歷史背景以及對統治階級和百姓產生的作用,引導學生深入思考家與國之間的關聯[5]。為強化教學效果、加深學生的理解,教師可以提出如下問題:“在西方文化中,為何孩子可以直呼父母的名字?在我國為何少有這種情況?”在學生的思考中,就會深刻領悟到我國的對祖輩的稱謂正是受到西周宗法制的影響,學生的心中也會自然的產生孝敬長輩的觀念,這樣家族的延續和國家的發展就形成密不可分的聯系,即“家國關系”。部分高中生存在叛逆的情緒,與父母或者長輩的交流中會出現頂撞,進而傷害到長輩。學習西周宗法制后,很多學生就會審視自己的言行,規范自己的舉動,與家人交流時更加善意,營造和諧的家庭環境[6]。我國古代的經濟文化曾經屹立于世界之巔,這是各族人民共同創造的結晶,當前疆獨、藏獨勢力沉渣泛起,高中生要以史為鑒,珍惜得之不易的安定局面,堅決維護國家統一,不輕信、不傳播分裂言論。
(三)家國情懷教育要與正確歷史觀相一致
在高中歷史教學中,不僅需要讓學生了解歷史人物、歷史事件,還要學生在歷史知識的學習中明白重要人物和事件對歷史發展進程產生的影響,在思考中提升自己的情感。家國情懷教育與歷史教育的目標一致,教師可以引導學生置身于當時的歷史環境下,這樣分析問題就會更加全面和客觀。比如學習人教版高一歷史中國近代現代史下冊《科技、教育成就和史學研究成果》時,學生可以學習到“兩彈一星”的知識,見證了國家科技和軍事力量的發展,近年來我國的科技和軍事力量得到進一步加強,部分外國勢力借此鼓吹“大國威脅論”,歪曲事實,引導錯誤的國際輿論導向[7]。從國內來看,也有一些群眾對我國發生的歷史事件產生的影響惡意放大,而高中生容易受到這些言論的影響,進行錯誤的傳播。因此,在教學中教師要從家園情懷的角度出發,讓學生明白我國是一個倡導和平的國家,面對復雜的國際形勢,自身的發展是為了更好的保護國家,而歷史事件的發生是不可逆轉的,需要用客觀的眼光看待,作為新時代的青年,有義務傳播正確的思想,也要懂得國家發展的好壞都與自身的利益息息相關,有國才有家。比如在學習人教版高一歷史必修1第四單元《近代中國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時,“辛亥革命”是教學的主要內容,很多學生學習后會想為何要通過暴力進行革命,借鑒日本自上而下改革會不會減少百姓犧牲?學生之所以的問題提出這樣是因為對歷史沒有正確的理解,教師可以從歷史背景進行深入分析,告知學生《辛丑條約》簽訂后,清政府已經成為外國人的傀儡,當時的環境已經不具備良性改革的條件,洋務運動、戊戌變法都是愛國救亡運動,但是都以失敗告終,而孫中山深刻的體會到只有暴力的改革方式才可能實現新國家的建立,部分人的犧牲最終會換來新的時代,之后的新中國建立也正是“槍桿子里出政權”,這樣學生就會在歷史的學習中更加正確的看待歷史的發展[8]。
三、如何在高中歷史教學中開展家國情懷教育
(一)教師自身要具備專業的知識技能
在高中歷史教學中,會涉及到國內外很多的知識內容,教師作為知識的傳播者,塑造學生品格、品行、品位的“大先生”,需要具備專業的知識技能,這樣才得以更好的開展國家情懷教育。但是部分高中歷史教師側重于知識的講授,忽略了對學生人格的培養,不利于學生德智體的全面發展,也不利于德育教育工作的開展。教師需要潛心提升自己的修為和文化內涵,在教學中善于挖掘教材內容,適時的進行家園情懷教育。比如學習人教版高二歷史必修3的《充滿魅力的書畫和戲曲藝術》時,學生可以欣賞到大家的字畫,深刻的感受我國文化深厚的底蘊,但是在八國聯軍侵華期間,很多珍貴的文物或毀于一旦,或流失到國外,造成無法估量的損失,教師可以在教學中告知部分文物收藏于法國盧浮宮和英國大英博物館,這說明了國家曾遭受嚴重的文物流失,借此機會學生就會懂得要保護國家,關心民族危亡。同時,教師還要在教學中引導學生去學習我國優秀的傳統文化,比如學習《近代中國的思想解放潮流》時體會顧炎武“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期盼;學習《現代中國的科技、教育與文學藝術》明白毛主席在建國初期提出“百花齊放”和“百家爭鳴”的用心,教師不僅要挖掘教材信息,努力培養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念,同時還要展示出自身愛崗敬業的工作態度,為學生起到表率作用,學生也會在潛移默化中體會教師的付出為教育事業做貢獻,為國家培養人才,這本身也是愛國的體現,而學生只有努力學習才能不負教師的培育和國家的栽培,這也是學生愛國的體現[9]。
(二)教學中要深入挖掘教材內容
在學習高中歷史知識時,很多內容都可以當做家園情懷教育的素材,學習古代文化時,偉大的楚國詩人屈原寫出“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比如學習《中國近現代社會生活的變遷》時,偉大的鐵路工程師詹天佑設計出“人字形”鐵路為我國交通事業的發展做出重要貢獻。此外,洋務運動時期左宗棠收復新疆、抗擊沙俄;鄭成功在明末清初堅持反清復明,并且為祖國收復臺灣;董存瑞在解放戰爭期間頂起炸藥包,視死如歸等等。家國情懷伴隨著華夏民族走到今天,并且無時無刻貫穿于高中歷史教學中,高中歷史教師需要結合教學內容,傳承家國情懷,培養學生的愛國意識,教師在歷史人物和歷史事件的講解中,還可以把學生熟知的內容融入其中,比如把民族精神和社會生活相結合,在人教版高一歷史中國近代現代史下冊《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道路》學習中,學生會得知新中國成立初期國家的第一代領導集體為開創新局面,結合我國的國情不斷嘗試,最終找到適合我國發展的道路,從社會生活角度來講,在學習這部分內容時,也要看到以習近平總書記為核心的第五代領導集體始終以國家利益為先,為實現中華夢嘔心瀝血,這樣學生就更容易理解愛國思想。此外,還要把現代社會和國際環境相結合,從當前的國際形式來說,各國都在為本國的利益進行著政治和經濟交流,在學習人教版高一歷史必修1第七單元《現代中國的對外關系》就可以看出,當前我國的外交策略是十分成功的,我國一向堅持走和平發展之路,我國奉行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堅持與鄰為善、以鄰為伴的方針,加強與周邊國家的友好合作關系,我國在當前世界經濟和文化發展中扮演十分重要的角色,教師要把教材內容和社會形勢聯系起來去培養學生的家國情懷[10]。
(三)教學時要運用多種方法
在以往的高中歷史教學中,教師重視歷史知識的灌輸,忽略了學生的接受水平,也很少從學生的興趣和愛好出發,所以課堂教學氛圍較為沉悶,教學效果也不盡人意。在新課標實施后,當前的教學更加注重學生在課堂的主體地位,同時教學方法也更加多元化,比如圖表法、多媒體教學法都有利于教學活動的開展。家國情懷是深層次的情感,只是進行語言教學是不利于學生理解的,因此需要教師進行適時的引導,采用靈活的教學策略升華學生的思想。圖表法是高中歷史教學中常用的教學手段,借助圖片可以讓學生在觀察之余更加深刻的感悟歷史事件,而表格通過年份和事件的呈現,可以讓學生在相關知識的對比中感受歷史的進步。比如同一期間我國近代改革與西方國家改革的對比就可以利用圖表法,有利于學生對知識的掌握,明白為何近代國家發展落后于西方。多媒體教學法在用于高中歷史教學開創了教學的新格局,學生通過對視頻的觀看仿佛置身于歷史事件中,尤其是抗日戰爭的相關視頻,對學生的內心的會產生強烈的觸動[11]。
結束語:綜上所述,家國情懷是當代高中生需要具備的情懷,在學習歷史知識的過程中,學生要從民族振興、國家富強的角度看待事物,站在歷史的角度辯證的看待問題,這樣不僅可以用知識武裝自己的大腦,更在歷史的學習中辯證的看待歷史的發展,學生也必將對祖國的文化發展和經濟建設貢獻自己的力量,國家發展也會因此充滿希望。
參考文獻
[1]康富永.芻議高中歷史教學中的家國情懷教育[J].散文百家(新語文活頁),2016(12).
[2]何勇.歷史教學中對學生家國情懷教育的芻議[J].科學咨詢(科技·管理),2016(1):150-150.
[3]梁佳斌.高中歷史教學中的家國情懷教育[D].四川師范大學,2015.
[4]皋銀飛.高中歷史教學中的家國情懷教育[J].中學課程輔導:教師通訊,2016(17).
[5]戴黎.高中歷史教學中的家國情懷教育[J].新課程導學,2017(25).
[6]郭惠聰.高中歷史教學中的家國情懷教育[J].讀與寫(教育教學刊),2017(6).
[7]查澤雷.高中歷史教學中的家國情懷教育[J].當代教研論叢,2017(4).
[8]梁匯湘.論高中歷史教學中的家國情懷教育[J].讀寫算:教師版,2017(33):40-40.
[9]郭小兵.高中歷史教學中的家國情懷教育研究[J].新課程(下),2017(10):225-225.
[10]張偉.如何在高中歷史教學中滲入家國情懷教育[J].好家長,2017(68):199-199.
[11]左言琴.如何在高中歷史教學中滲入家國情懷教育[J].讀與寫(教育教學刊),201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