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數學邏輯思維的形成,是增強小學生數學知識學習主動性的重要路徑。為了促進小學生數學思維能力的有效發展,本文分析了促進小學生數學思維發展的重要性,并結合多年教學經驗,提出小學數學課堂教學有效促進學生思維發展的方法。希望為小學數學教育培養學生思維能力提供理論參考。
【關鍵詞】:小學數學 課堂教學 學生思維 發展模式
引言
近年來,教育部通過各級各類教師培訓,努力提高小學數學教師邏輯思維教育的教學技能,為小學生的思維發展提供全方位師資保障。那么在數學課堂中,如何培養學生的數學思維,已經成為當前小學數學教育的重點研究方向。為此,本文結合多年教學經驗,分析了有效促進學生思維發展的方法,現做如下分析。
一、促進小學生數學思維發展的重要性
相關研究顯示,百分之九十以上的高薪職業均與數學思維有關,如醫生、金融、IT等領域,均重視從業者數學邏輯思維能力。數學的重要性毋庸置疑,數學又是一門邏輯性很強的學科。有的小學生做題看一眼就能想出解法,而更多學生卻是在某一道題上琢磨幾個小時,還毫無答案和結果。其中的差異便是數學思維是否形成,是否能夠利用數學思維來解決現實問題。部分具備良好數學思維的小學生,在做題時能夠舉一反三,而有些學生即便將答案公布后仍然一臉茫然,其中的理解能力便是數學思維起到的關鍵作用,是學生學習數學知識并靈活運用的具體表現。因此,小學數學教學應轉變以往教學理念,將培養學生思維能力作為主要教學目標,教會學生運用計算方法去理解其中的數學思維,并真正做到活學活用,在未來的數學學習中逐步加強學習興趣和主觀能動性,讓學生能夠通過思維能力來解決問題。
二、小學數學課堂中阻礙學生思維發展因素
(一)學習進度兩極分化
小學數學課堂中常常會出現這樣的情況:在學習新的數學內容時,由于學生個體差異導致教師所授知識難于真正深入理解,部分學生的思維駐足于之前的數學知識當中,對于新知識和舊知識無法有效結合,跟不上教師上課的節奏,無法與其它同學共同進步。長此以往,不僅影響正常的教學進度,影響教學質量,更不利于學生思維的發展。因此,數學教師應在培養學生思維能力時兼顧思維較差的同學,不能將班級整體學習進度形成兩極分化。
(二)語言表達能力較弱
思維能力是指人們采用一定的思維方式對思維材料進行分析、整理、鑒別、消化、綜合等加工改造,能動地透過各種現象把握事物內在實質聯系,形成新的思想,獲得新的發現,制定出新的決策的能力。并在學習和生活當中將遇到的問題通過思考、分析、概述、綜合比較來解決問題。對于小學生來說,思維發展狀況可由語言表達來進行體現。因此,數學教師可通過教學來引導學生形成思維邏輯。在課堂教學中,時常有學生在回答教師問題時出現心生膽怯、思維混亂現象,以至于在解題過程中因無法正確理解題意,缺乏自我邏輯性,找不到正確的解題思路。這種現象的出現,與學生的思維發展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在課堂教學中,教師應鼓勵學生積極進行表達,并支持學生個人觀點,讓學生的思維作為學習的核心。
(三)無法深入思考問題(學生學習缺乏主動性)
思維能力的基本形式是判斷、推理、概念。小學生通過不斷思考可以有效形成自身思維能力,對于天性活潑的小學生來說,其好奇心理可有效促進小學生產生思考動力,愿意積極主動自考問題。但目前小學數學教學并沒有體現出這一點,數學教師的教學模式并不足以讓小學生能夠自行深入思考,在學生被動、機械吸收數學知識的情況下,且教師所授知識極為表面,從而導致小學生無法理解其內容所述含義,這種教學方式嚴重阻礙了小學生思維發展。
(四)缺乏課堂有效互動
目前來看小學數學教學中,教師的教學方法極為單一,多數教師為了追趕學習進度常常進行系統性的理論知識講授,很少與小學生產生課堂互動。這種教學方法令小學生在枯燥無味的課堂氛圍中不僅難以產生學習興趣,且知識學習過于乏味,不能夠充分理解該知識的含義,即便是能夠回答和解答,也只是抽象化的來理解,對于小學生思維發展造成了極大影響,嚴重時還會令小學生出現思維惰性。
三、小學數學課堂教學有效促進學生思維發展的方法
(一)以生活為先導,加強學生數學思維感知
正所謂“知識源于生活”,在日常生活當中,學生接受和吸收數學知識的能力也會逐漸加強。而數學課題的作用,在于將書本知識轉化為數學邏輯的實踐操作,即便是堆積木、玩泥巴、堆小房子等簡單的數學游戲活動,也可以在數學課堂中向學生傳授圖形概念,邊、棱、角數學知識,包括:三角形穩定結構、幾分之一的量、幾厘米或幾米等等。例如,教師可向學生提問,客車每小時前行60千米,貨車每小時前行70千米,二者間隔為10千米,共同出發兩小時后相距千米數量是多少?以此來引發小學生的思考,讓小學生在自己的已知事物內去接觸數學知識。很多數學知識都可以在小學生日常生活中得到啟發,讓學生在不斷的日常生活中,清楚地認識到一些簡單的幾何知識、度量衡知識、以及計量單位,可有效促進小學生的數學思維感知。
(二)轉變教學觀念,提高學生語言表達能力
教師身負培養學生學習能力、思維能力、道德品質的重要任務,需要根據當前社會發展不斷開拓自己的視野,接受新型教學觀念來提升自身綜合能力。在實際教學過程中,小學教師需要對小學生思維發展產生一定認知,首先,教師可以讓小學生先行表達自己的想法,教師從中加以引導和提問,并在相互交流的過程中讓學生明白其內容含義,在學生回答過后教師應及時給予學生鼓勵。其次,教師應對學生引導、鼓勵、肯定,讓學生能夠在表達過程中消除內心膽怯心理,在表達過程中形成自信。
(三)發展生活化教學,訓練學生數學邏輯思維
要培養學生的數學邏輯思維,必須強調思維邏輯的規律性,而這種邏輯規律雖然可通過簡單的訓練來完成,但是更為重要的是培養學生使用邏輯規律的習慣。鍛煉學生的思維邏輯,單靠多做數學題目是不可行的,簡單而又反復的數學計算題,只能令學生的數學思維僵化,很難形成活學活用的技巧。而生活化教育融入小學數學課堂,則是將生活中常見的數學規律在課堂中呈現。諸如某一事物的發展規律中,“首先要怎樣,然后要怎么,接著怎樣,最后怎樣,這樣的遞進關系看似僅為線性規律,但是對于小學生的數學思維發展卻具有重要意義。例如李老師一共有5570元,買了一臺手機花了3234元,還剩多少元?小學生這時便會對教師究竟剩多少錢感到疑惑,從而引發思考。生活化訓練可促使學生形成邏輯次序,掌握推理順序,自然而然的形成對于數學思維的理解,并不斷加強這種理解能力形成數學思維認知。
(四)讓學生學會分類,自主發現數學思維規律
數學邏輯思維的最大特點之一,就是要學會發現客觀世界的發展規律。因此,在數學課堂中,教師有必要引導學生掌握發現數學規律的思維,可以通過簡單的數學分類訓練來實現。諸如,引導學生對不同顏色進行分類,對不同學習用品進行分類,通過訓練學生的歸類能力,可增強學生思維活躍性和宏觀認知體驗,并進一步促進邏輯思維的形成。可先行引導學生做一些簡單的歸類,等部分學生在課堂練習中找到某種數學規律后,另行增加規律難度。諸如,部分拼圖或分類圖冊在課堂中的使用,均可在很大程度上促進學生的數學思維能力發展。
(五)拓展多維訓練方式,增強學生主動思考能力
每一種思維在本質上都有不同的解題程序,每一種思維都有自己的運行機制、原理、核心操作和媒介,而這些方面都是數學思維所形成的認知方法。邏輯數學思維訓練,并不等同數學計算,思維邏輯的發展,也并不能夠完全依靠計算題來加強。數學思維發展更加接近于智力發展,是一種思維方式的遞進和成長,趨向于理性和邏輯的綜合運用,包括:數學計算、邏輯思維、問題解決、演繹推理、歸納推理、識別模式和關系等等。小學數學課堂中,需要開發更多的數學思維訓練方式,將培養學生主動思考能力作為核心訓練目標,圍繞學生對于數學知識的興趣點,展開數學游戲互動或相應的訓練課題,進而增強學生主動思考能力。諸如,火花思維APP從“圖形與空間、計數與運算、邏輯與推理”三個模塊入手,采用在線直播方式,通過情景互動、專項練習、游戲程序等形式,激發使用者的數學興趣,可提升小學生的數學思維能力。教師可將其作為一種設計數學思維訓練的模板,將其中引發學生關注度最高的內容作為訓練題型,例如,教師在進行數學教學時,可對學生提出數學問題,花園里有杏樹43棵,比桃樹少8棵,桃樹有多少棵?教師可以引導學生根據以下方法講清算理,“怎樣用另外的說法敘述桃樹杏樹比桃樹少8課?”“知誰求誰?”“誰與誰比”“應該用什么方法計算” 等,教師可通過連貫問題讓學生進行口頭回答,通過這種方法進行反復訓練,既能夠開發學生主動思考的活躍度,還能否提升學生表達能力,漸進形成數學思維并加強數學知識的運用能力。
結語
綜上所述,在培養小學生數學思維能力的過程中,小學數學課堂需要結合更多的可利用資源,圍繞學生的學習規律特征,打造邏輯思維訓練和多種教學方法。在實踐操作中,需要以實踐為先導,加強學生數學思維感知。逐步加強生活化教學延伸,訓練學生數學邏輯思維。同時注重學生的數學分類能力,引導學生自主發現數學思維規律,通過拓展多維訓練方式,增強學生主動思考能力。
【參考文獻】:
【1】王強.“借助微課,翻轉課堂”——微課教學法在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的應用研究[J].中國校外教育,2019(10):82-83.
【2】蒲生林.如何構建小學數學高效課堂——教育游戲與小學數學融合途徑探索[J].學周刊,2019(11):74.
作者簡介 姓名:徐永常 (1972-6) 男 ?籍貫:廣東和平 ?學歷:本科 ?職稱:中小學數學一級教師研究方向:小學數學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