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珂
【摘要】:網絡輿論是網民以網絡為平臺,通過網絡語言或其他形式對某些公共事務發表意見的特殊意見形式。網絡輿論在時間和空間上更具有廣泛性,網民可以隨時隨地自由發表言論。網絡輿論內容復雜,其形成和反應也相當迅猛,使得輿論場工作更難駕馭。如今,新時代新目標要求網民自覺承擔起舉旗幟,聚民心,育新人,興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務。因此,對待網絡輿論存在的問題既要加強思想政治教育對全網民的引導,又要順應互聯網發展大勢,創建網民喜聞樂見的平臺,實現網絡思政效果的最大化和最優化。
【關鍵詞】:思想政治教育 網絡輿論 導向作用
習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二次集體學習時強調,“推動媒體融合向縱深發展鞏固全黨人民共同思想基礎,要運用信息革命的成果,為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實現中國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提供強大精神力量和輿論支持。”思想政治教育者要像“便衣警察”一般穿梭在網絡輿論場中,幫助網民創造一個清新健康的網絡環境。利用好互聯網,提高公民素質,讓虛擬的力量成為推動我國整體發展進程的有形力量,成為實現中國夢的正能量。
一、現階段網絡輿論的積極影響和消極影響
(一)網絡輿論的積極影響
改革開放40周年大會上“中國巨變”的短片牽動人心,推動網絡輿論的方向趨于一致。網民的愛國情感相繼迸發。各大主流媒體緊跟“熱度”,將理想信念教育,愛國主義教育融入其中來穩固民心。其次,每日推送的優秀事跡也在刷屏中春風化雨般強化了全民責任感和認同感,增強了人民愛國自信心。人民過去可能需要,但現在更需要這樣的紅色精神,因此,思想政治教育要將教育側重點做出相應的調整,加強思政隊伍建設,形成行之有效的力量,與受教育者攜手共建美麗中國。
(二)網絡輿論的消極影響
現階段網絡輿論與人民形影不離,貫穿到網民的衣食住行當中。新聞轉發量、視頻播放量、評論無門檻等都貼上了互聯網時代的標簽,六度分割理論更是在網絡新媒體平臺被展現的淋漓盡致。例如:重慶萬州公交車墜江事故發生到處理期間,“網絡暴力”者和“鍵盤俠”在網絡輿論場上扮演著催命判官的角色,不僅如此,在各種公開發表言論的地方,都有“鍵盤俠”的身影,他們強烈的主觀意識、不負責任的話語讓網絡輿論場上的人民看不到事情的真相。如何讓“鍵盤俠”只為一時快感而嘩眾取寵的惡劣觀念得以扭轉,需要思想政教育者要著重考慮。
二、思想政治教育對網絡輿論導向作用
舉旗幟:導網絡輿論正確方向
習近平指出,“要加強網上正面宣傳,旗幟鮮明堅持正確政治方向,輿論導向,用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和黨的十九大精神團結、凝聚億萬網民。”首先,在重大熱門事件中,黨和政府要形成自上而下推動力,堅持用新思想新動態新目標對網民生活進行正面引領。其次,要因地制宜,對于官方輿論場,民間輿論場和海外輿論場要采取不同的引導方式,只有這樣才能發揮思想政治教育的最大引導作用。最后,微博和微信是年輕人思想碰撞的主陣地,思想政治教育者要發揚優良作風,做好榜樣示范作用,沉下心來對青少年網民進行正確引導,讓青少年在互聯網時代樹立正確三觀,凈化心靈,做優秀的接班人。
聚民心:筑全網民思想主旋律
習近平指出,“把全黨各國人民士氣鼓舞起來,精神振奮起來,朝著黨中央確定的宏偉目標團結一心向前進。”首先,思想政治教育民主原則體現了黨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根本宗旨,人民在線上,政府也要上線,人民在線下,但政府不下線。黨和政府要用民主辦法解決人民的棘手問題,這樣才能獲取人民的信任,才能提高政府的公信力。其次,要堅持民主原則,讓網民暢所欲言。讓不同年齡、知識水平的網民說“心里話”,進而具體問題具體分析,用政治話語引導網民齊心協力筑中國夢。最后,要消除話語霸權,要讓受教育者在網絡交往中體會到公平公正和相互尊重,避免差異性導致話語溝通墜入裂谷。
育新人:培線上創新型新秀
習近平指出,“要堅持立德樹人,以文化人,提高人民思想覺悟,道德水準,文明素養,培養能夠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首先,要貫徹落實示范原則。培養有全局觀、有慧眼,有話語能力的網絡精英人物,通過領袖號召力強化網民的意識形態,尤其是要扭轉青年人的政治冷漠心態,要促使其積極參與網絡政治輿論活動。其次,作為權威人物,要善于分析輿論熱點,“一語破的,一針見血”式發言,避免輿論方向發生整體偏移。
興文化:依網絡建設文化自信
習近平指出,“在黨中央堅強領導下,宣傳思想戰線積極作為,開拓進取,主流思想輿論不斷鞏固壯大,文化自信得到彰顯,國家文化軟實力和中華文化影響力大幅提升。”文化既彰顯國家軟實力,又始終活躍在人民周圍。就像優秀網絡作品既作為網絡輿論的風向標,又影響著人民的思想和道德涵養。思想政治教育主體要扎根人民,線上宣傳,線下推廣齊頭并進,做全民看都懂能產生共鳴的文化作品,實現清新脫俗的政策解讀。其次,思想政治教育者要善于發現網絡文化工作者有代表性的文藝作品,將思想政治教育理論滲透到文化作品中,形成通俗易懂的政治宣傳,并不斷創新網上輿論工作的內容和方式,增強受教育者的認同感,爭做講品味、講格調、講責任的網民。
展形象:規網絡輿論正氣空間
習近平指出,“沒有網絡安全就沒有國家安全,要提高網絡綜合治理能力,形成黨委領導、政府管理、企業履責、社會監督、網絡自律等多主體參與,經濟、法律、技術等多種手段相結合的綜合治網格局。”首先要堅持滲透原則,要求思想政治教育者不斷美化創新思想政治教育內容和灌輸方式,既要適應現階段網民道德觀念的需要,又要貫徹落實法治觀念。通過螺旋上升的方式,讓網民從抵觸到被動接受再到主動學習。其次,要在網絡輿論中利用科技智能手段,加大獎懲力度,形成精準的監管體系。同時要建立應急預警方案,無死角監控,規范網絡輿論場。最后,政府,社會,學校各部門要善于利用網民興趣周期,因人而異地發揮思想政治教育的引導作用,避免網絡輿論演化為網絡行為輿論。
【參考文獻】:
【1】史林.思想政治教育對網絡輿論的引導與規范淺析[J].科教文匯(下旬刊),2017(01):6-8.
【2】敬菊華,韓凱麗.高校網絡輿論生態的構建——基于思想政治教育效能實現的視角[J]黑龍江高教研究,2015(02):127-129.